识人说难
作者:朱双顶
近读唐人赵蕤的《长短经•论士》篇,被其中“知人未易,人未易知”所感,便心生“识人说难”之想,写来也算是一读之悟而已,仅为一吐为快。
识人之难,难在相识而难知。认识一个人容易,了解一个人难,人也不容易被人所了解。当初谁不说管仲是一个自私自利、贪生怕死的人,但鲍叔牙知管仲多拿点是因家里穷,打仗贪生怕死是家有老母,事情办得糟是时运不济,屈辱求活是为了更好地建功扬名,一切不解之事都是事出有因,一切龌龊之事都是不足挂齿的。因而不遗余力地坚持向齐桓公推荐管仲,使他终成为一代名相,而将齐国带入春秋五霸之首。所以管仲说:“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
可世上真正知己的又有几人呢?能够做到“同明者相见,同听者相闻”又有多少呢?连战国末期辞赋大家宋玉也同样遭到人的质疑,而且竟然是楚襄王。楚襄王可能是听到了宋玉太多的不好传说,一天就忍不住直问宋玉:“先生莫非在哪些地方做得不够好,要不然那些士人和老百姓都不赞您呢?”宋玉毫无愧色地答道:“鸟中有凤凰,它可以冲上九万里云宵而翱翔于空,笼中的鸟雀怎能与它讨论天地有多高呢!鱼中有巨鲸,它晨发昆仑夜宿孟津,水沟里的小鱼怎能与它一起测量江海有多大呢!士人之中也有像凤凰和巨鲸那样不一般的人,世俗之人,又怎会明白我的所作所为呢?”所以韩非子说:“志趣相同才会彼此欣赏,志趣不同就会互相排斥(趣舍同则相是,趣舍异则相非)。”
就此,赵蕤在篇中也评说道:“一个人的文章被武人嗤笑,不一定不好,但要是被杨雄(西汉著名的辞赋家)或司马迁所嗤笑,那才是真的不好。一个大臣被桀纣那样的暴君否定,未必真的蠢笨,但如果是被尧舜那样的明君否定,那才是真的蠢笨。晚上不出门,怎么会知道还有夜行人呢?”所以姜太公说:“智慧与众人相同的人,不足以做别人的老师;技艺与众人相同的人,不足以做国家一流的工匠(智与众同,非人师;伎与众同,非国工)。”
识人之难,难在相识而难信。古时之识人多在自荐与他荐,只是口说而已,信者是,不信者疑,前者少,后者多。当初对于一个七十岁的看门人,有谁相信他是一个贤得的隐士呢?可战国时的四公子之一的信陵君魏公子信。这个看守大梁城门的老人侯赢,魏公子只是听说他是一名贤得的隐士,就三番五次地拜访他,虽屡被拒绝也不放弃。这个古怪的老人,终被其诚意所打动,但仍有意为难魏公子,只是想借此成就其名声。他穿破衣而乘魏公子的车,进市场、见朋友、多等侯、坐上座、会宾客、陪喝酒等,无不有意贬低自己为小人,让别人得以称颂魏公子为人厚道、礼贤下士。正是这样被人看不上眼的小人,关键时候为魏公子出大主意,盗得兵符,成就“士为悦己者死”之英名。当时赵国被秦国围困向魏国求救,魏王听信小人之言,出兵却停在途中而不救,不得已,魏公子打算带着自己的门客家人去拼命救赵。是侯赢及时阻止了他这一不理性行为,为他出主意,让他去求魏王宠幸的如姬盗得兵符,最后救援成功。而侯赢为不给魏公子留下后顾之忧而选择了自尽。
但像魏公子那样听则信的人还是少数。同为战国四公子之一的春申君,就经历过因不信人而差点失人的过错。最初,他门下有一个舍人叫汗明,求见他,可等了三个月方得一见,他本也只想草草了事一下,谁知想见之后,竟有了刮目相看,从而走向相知。当时春申君一见汗明虽有喜悦之情,却不想多谈,汗明想谈自己的主张,还没等开口,春申君就说:“我已经知道先生的来意了。”汗明见此就抛出诱饵:“不知道您和尧相比,谁更圣明?”俩人的谈话就借此之问展开。“我怎么敢和尧比较呢?”“那么您看我和舜相比怎样?”“先生与舜相同。”“不是这样的。您的贤明不如尧,我的才能也比不上舜。像舜那样贤能的人,也在侍奉圣明的尧三年之后,两人才彼此有了了解。现在您一时之间就说了解我,这等于您比尧还圣明,而我比舜还贤能。是这样吗?”说得春申君无地自容,从此,两人结为相知。
所以《礼记》中说:千里马只有伯乐认识它,如果没有伯乐的相马能力,千里马就不会被人当作良马。孔子周游列国,受困于陈蔡之间,他的得意弟子颜回劝慰孔子说:“先生的德行高远,天下却容不下您。但是先生推行您的学说,却不被世人采纳,这是当权者的丑陋。先生有什么可忧虑的呢?”可见,信人难,难在同趣相识、志同道合。
识人之难,难在相识而易惑。萍水相逢、一荐之交,即使有信,也存在遭惑见疑之实情。像唐太宗之于魏征的少。魏征在未被唐太宗启用时,确是一直在为唐太宗的对手服务,他先是参加李密领导的瓦岗军,后任窦建德的起居舍人,窦兵败之后,再入唐任太子洗马,玄武门之变后,才被迫跟随唐太宗。一路走过,无不与唐太宗为对手,更是对唐太宗有着谋死之怨恨,在争夺皇位的过程中,他是先太子李建成的铁杆支持者,一直为李建成出谋划策除掉时为秦王的李世民,只是由于未被李建成采纳而落败,失之一念之差。对于这样的人,唐太宗不计前嫌而重用之,共创“贞观之治”辉煌。
但这样的君臣信任关系,在历史是少之又少的,就连自称靠用人而得天下的刘邦,也无法与唐太宗相提并论的。但刘邦也有着识人用人的故事。楚汉相争之时,陈平背楚而投汉,初始在得到他人推荐之后,而得到刘邦之信用。这却引起了众人的嫉妒与非议,刘邦刚开始时也不以为意。可等到大将周勃、灌婴也来进谗言打小报告时,说陈平人品不行,有“盗嫂受金”(与嫂子私通,接受他人贿赂)之过,不可重用,这时的刘邦就受到了蛊惑而怀疑陈平了。于是就找来当初推荐之人魏无知,责备他怎么推荐了这么一个人。魏无知说:“当初我向大王推荐的是陈平的才能,现在大王听说的是陈平的德行,如今楚汉相争,靠德行不足决定战争的胜负,我举荐的是奇谋之士,只考虑他的计谋是否有利于国家而已,致于他的“盗嫂受金”,又何必因此而怀疑他的才能呢?”这才打消了刘邦的疑虑,陈平因此而成为刘邦的最重要谋臣之一,屡出奇计而屡建奇功。
所以,秦末汉初著名隐士黄石公说:品行高洁的人,无法用爵位与俸禄打动,要以礼相待;坚守节操的人,无法用严刑峻法逼迫,要用仁道大义感召。而战国时燕国的名贤大臣郭隗更是留有“帝者与师处,王者与友处,霸者与臣处,亡国者与厮役处”之名言,为君主识人用人提供了参考。西汉文学家刘向也说道:“知人者,王道也;知事者,臣道也。”是君王就应知人善任,是臣子则要懂得如何做事。
识人之难,难在识人而难考。是否识人,最终是要用结果来考证的,这既要有时间来佐证,更需以成败来论英雄,往往是要付出代价的,甚至是沉重难负的代价。刘邦开国重臣、汉初三杰之一的韩信,最初投刘邦之时,也只是被任为管粮草的小官,因犯事差点被砍头,在他人搭救下才得以活命,还是不得重用,无奈之下只得如他人样逃走了事。他是被萧何月夜追回,极力推荐给刘邦,才有了沐浴登坛拜将之为。刘邦与韩信长谈之后,虽对他的才能很是称道,大有相见恨晚之感,但这也只是表面信用而已。尽管如此,他还是为韩信提供了一个施展才能的舞台,让他以虚衔率军向北攻魏赵,由此将韩信推向了历史的前台。韩信受命后,率军由魏及赵,由燕及齐,一路北上东进,是战无不胜、攻无不克,这才有了“韩信将兵,多多益善”之说,实现了人生的华丽转身,才有了刘邦后来的汉朝江山的建立。
然而并非人人都如刘邦、韩信样,误信误用误国也大有人在。战国时的赵国,由于赵王误信纸上谈兵的赵括,派他率军,替代了久经沙场的战国四大名将之一的廉颇,结果秦赵长平一战,赵军以彻底惨败而告终,被秦军坑杀将士四十余万。赵括也确非等闲之辈,是名将之后,谈兵法父亲不是他的对手,自认为天下无人可比。但其父看他对战争之态很是随意,就认为他不可重用,用者必败,死后留下遗言,不可让他带兵打战。其母见赵王用子,亲自面谏劝阻,只换得将来如果失败,不连累家人之承诺。大臣蔺相如劝阻,说凭虚名就用赵括是非常危险的,赵括只会读兵书,而不会随机应变,用他就像用胶水把琴弦与柱子粘死,无法活动。可也仍然阻止不了赵王使用赵括。一个纸上谈兵的人物,就这样将赵国拖向灭亡遗臭万年。
所以,《淮南子》中说:一个人在没有功绩的时候就知道他是贤能之人,只有尧对舜的赏识才能做到;功成名就之后才了解他的才能,这是普通人了解舜的途经。这也就是说,所谓识人还是事后诸葛亮的多,以结果论英雄的多。古谚语说:“浴不必江海,要之去垢;马不必骐骥,要之善走;士不必贤也,要之知道;女不必贵种,要之贞好。”如是,识人也就有了“人非圣贤,孰能无过”的境界,也就有了识人交友之中的“友直、友谅、友多闻”的高地。
赵蕤在篇中最后感叹道:“知人则哲,唯帝难之。”就是说要识别人的贤愚好坏,就是连帝尧也很难以做到。总之,识人之难,亘古有之。《大戴礼记》上说:“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就是说太明察的人,连朋友都难做,于是人就有了“难得糊涂”的宽己,识人就更加难了。而被识之人是其里难见,其表可伪;识人者又存在同病相怜、同趣相投之选择倾向。这就给了被识者以伪装之机,谄媚者更是有了投其所好之可为,就有了识人者之所误。所以,识人之难就有了难为与难所为,这就有了客观上的难以判断与主观上的有意无意之过错的交集,说是难于上青天一点也不为过。
2023.4.10
【作者简介】
朱双顶,网名东香人,安徽省直机关退休,中国传统文化业余爱好者,浸淫书海,不时写点感悟,先后在微号公众号多家文学网站平台及报刊杂志上,发表文章及诗歌数百篇首、上百万字,推出读史札记《大江东去》与《长河拾贝》、文化杂谈《随感叨絮》与《名作墨香》、散文随笔《找寻花鸟》与《我读〈诗经〉》、诗歌集《走向胜利》与《感悟时代》等八部电子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