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家庭养老问题的思考
文/张培兰
一、我国老年人口的失能、半失能现状
据国家卫健委统计,我国失能、半失能老人超过4000万,其中有4.855%的老年人处于日常活动能力重度失能,7.2%处于中度失能状态,总失能率为11.9%.,失能.半失能老人中有25.6%.需要全方位照料.这些人的养老问题很大程度上需要家庭成员来共同承担。
二、目前家庭养老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从目前实际情况看,农村中的老人,大部分得以家庭养老为主,这对从农村出来的后辈来说,这是最经济最省事的养老办法。农村中八十多岁的高龄老人,他们养育子女多,过去负担重,辛辛苦苦一辈子,现在应该安度晚年。但目前在他们的养老问题上,却存在不少空白和短板。一是不少高龄老人独居,生活无人问津,寂寞难耐。尽管儿女成群,他们成家立业后却各奔东西,各顾各的家业,任凭老人成为孤家寡人,很少关心过问他们的日常生活。这样子的老人,身体健康时尚切可以过得去,但一遇到疾病,生活就成为老大难问题。二是一些家庭成员管护高龄老人凭良心、靠自觉,采取自愿,能管多少管多少。高兴了就管上一丁半点,逢年过节端几碗饭,算是慰问一下。平时顾不上了就一概不闻不问。三是把养老当作负担,推来推去,最后落到老大或者老小一个人身上。听到老人生病了唯恐避之不及,怕照料病榻上的老人耽误自己挣钱。
四是高龄带病生存老人增多,增加了家庭养老困难。目前,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医疗保健事业的发展,我国居民人均寿命提高到77.5岁,八十多岁以上的老人增多了,这是好事,标志着社会的进步和人民幸福指数的提高。但也无疑带来了家庭养老的困难。一个大家庭中,子女都是六、七十岁的人了,在外面工作的,当年积极响应国家政策,养育的是独生子女,小家庭还有许多事情要做。他们上有老下有小,有些还有本职工作,对老人的事情就敷衍塞责:农村年轻人出外打工,无人照料老人,特别是生活不能自理的高龄老人,就显得格外唏慌。
三 ,化解家庭养老问题的对策
尊老孝老养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赡养老人是子女义不容辞的法律义务和应尽的责任。对带病生存的高龄老人,只能靠亲情维系起家庭团结互助友爱的氛围,大家竭孝尽智,共同努力把自己的老人管护好。
(一)老大带头作表率,把患病老人接到身边护理,以上率下,首先履行好自己的义务和责任。“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我一位诗友八年前就把老母亲接到身边赡养,享受冬暖夏凉的家庭生活,单位组织外出参观,他提前打招呼:“出去两天可以,三天就不要给我说了”,过了一年,他给单位说:“以后出去一天可以,两天就不要通知我去了”。高龄老人身边得有人看护,他们生活能够自理,来去自由,是他们的幸福,更是我们子女的福分。一旦不慎跌倒了,卧床不起,那就麻烦大了。吃喝拉撒得有人管。他人高马大,把卧床不起的老人抱上抱下。他对同事讲管护卧床不起的老人体验:个头大、手臂长的子女才能把老人抱起来上下床,个头小的子女抱不动老人。高龄老人卧床不起,一切都在病榻上活动,麻烦可想而知。
(二)子女轮流管护,儿媳女婿孙子帮忙,让老人安度晚年。一个家庭就是一个同甘共苦的整体,尊老孝老养老 是每个家庭成员的共同责任。我认为,平时在家庭成员中,也可以推行“首遇负责制”:谁先走进家门,遇到老人需要照料的事情,谁就得第一个去管护;大家脚手不闲,谁闲着了就伸手去管护老人。只有安顿好老人的事情,才能心安理得地坐下来。我刚退休时,公公就病倒了,我一直伺候到最后,直到公公寿终正寝,安详地离开人世。后来婆子妈又卧床不起,我昼夜伺候在左右。她得了脑梗塞后,由鼻孔插管进食,到现在可以口中进食,我也大病初愈,24小时照顾老人,吃喝拉撒,起居生活,翻身按摩,三顿正餐,1炖水果,1炖水,1次喝牛奶。慢慢地,老人腿上的空皮肤上长上肌肉了。左邻右舍和亲朋好友说:“要不是一家人齐心协力,儿媳妇精心呵护,老人早就没命了。”在管护老人上,我作为大儿媳妇,竭尽了一名医生、护士、子女的责任。(三)拓宽思路,采取各种方式管好老人。千家万户千差万别,各人有各人的事情,但不能让管护老人落空。在管护自己老人问题上,每个大家庭应根据自己兄弟姐妹的实际情况,认真协商,采取不同的方式方法。在外工作的兄弟,家庭生活条件好,冬天可以把老人接到自己身边,由姐妹到自己家里面管护;春夏农闲时间,可以让姐妹接回自己家里面管护。父母不愿意离开老家的,也可以由家在农村的兄弟一个人管护,其他兄弟出钱由其代管。子女都在外工作的,可以为父母在县城买房,聘请家庭保姆管护老人,闲暇之余到老人房子看看,与老人拉拉家常,协助保姆照顾好老人的生活。
(四)以身作则,教育好下一代。人生到了老年阶段,似乎已到了尾声。很多人觉得这个时候,就无所谓了,不用好好活着了。但其实不然,老年人也有权利追求更好、更高质量的生活。就算是走入临终阶段,作为子女有条件的话,也要想办法,让他们活得更好一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