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林正韵)
文/冯志清〔上海〕
据央视网消息:5月30日上午9时31分,搭载神舟十六号载人飞船的长征二号F遥十六运载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景海鹏、朱杨柱、桂海潮三名航天员顺利进入太空。16时29分,神舟十六号载人飞船与空间站组合体完成自主快速交会对接,空间站应用与发展阶段首次载人发射任务取得圆满成功。
5月30日,神舟十六号载人飞行任务航天员乘组出征仪式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问天阁圆梦园广场举行。5月30日,搭载神舟十六号载人飞船的长征二号F遥十六运载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点火发射。神舟十六飞行乘组由航天员景海鹏、朱杨柱和桂海潮组成。相比以往乘组,神十六乘组有3个特点:一是“全”:首次包含了“航天驾驶员、航天飞行工程师、载荷专家”3个航天员类型;二是“新”:第三批航天员首次执行飞行任务,也是航天飞行工程师和载荷专家的首次飞行。三是“多”:航天员景海鹏第四次执行飞行任务,将是中国目前为止“飞天”次数最多的航天员。
神舟十六号载人飞船发射后,经过约10分飞行,迅速进入预定空间轨道,不到7小时后,又迅速将飞船自动对接于空间站核心舱径向端口,形成三舱三船组合体。目前空间站组合体运行稳定,神舟十五号航天员乘组也做好了迎接神舟十六号的准备,这将是中国空间站的第二次太空会师。
据中国航天专家解读,此次神舟十六号载人飞船发射成功后,接下来就要与空间站进行交会对接,在距离相隔上万公里的太空中,飞船既要找到空间站,还要对得准。更关键的是,这次神舟十六号还要从空间站下方进行径向交会对接。做到前后仅用了不到7小时,这在世界航天史上都是创纪录的大事件。显了,中国载人飞船发射与入轨、及与空间站自动对接技术发展的日益成熟。
中国航天专家指出,此次航天员景海鹏、朱杨柱、桂海潮搭乘的神舟十六号载人飞船精准送入预定轨道,我国空间站应用与发展阶段首次载人飞行任务取得圆满成功后。3名航天员巳成功入驻空间站,与已在太空站工作近半年的神舟十五号乘组费俊龙、邓清明、张陆实现6名航天员太空站“三舱三船”、“廊桥”面对面在轨交接一一“太空大会师”。
相比,上一次神舟十四号载人飞船径向停靠空间站,飞船的对接目标为47吨级,而此次神舟十六号将首次在空间站有人驻留情况下,与90吨级的空间站组合体径向对接。这意味着,对接机构将再次面临与多构型、大吨位、大偏心对接目标的捕获、缓冲、刚性连接等全新挑战。
在搭建“太空廊桥”的过程中,对接机构要对得稳、连得紧、分得开。随着飞船与空间站组合体的逐渐靠近,飞船上的主动对接机构会推出对接环,与空间站组合体上的被动对接机构实现瞬间捕获;通过锁紧对接机构上的12把对接锁,飞船可以实现与空间站的密封及刚性连接,从而建立起一条直径约80公分、长约1米的通道,确保航天员通行“感觉良好”;研制团队给对接机构喷涂了一层特殊的“保护膜”,并开展了数次地面试验,确保对接机构在长期对接锁紧的情况下,依然可实现安全可靠分离,让航天员真正实现天地间的自由往返。
神舟十六号载人飞船入轨后,将采用自主快速交会对接模式,对接于天和核心舱径向端口,形成三舱三船组合体。上一次神舟十四号载人飞船径向停靠空间站,飞船的对接目标为47吨级,而此次神舟十六号将首次在空间站有人驻留情况下,与90吨级的空间站组合体径向对接。这意味着,对接机构将再次面临与多构型、大吨位、大偏心对接目标的捕获、缓冲、刚性连接等全新挑战。
在搭建“太空廊桥”的过程中,对接机构要对得稳、连得紧、分得开。随着飞船与空间站组合体的逐渐靠近,飞船上的主动对接机构会推出对接环,与空间站组合体上的被动对接机构实现瞬间捕获;通过锁紧对接机构上的12把对接锁,飞船可以实现与空间站的密封及刚性连接,从而建立起一条直径约80公分、长约1米的通道,确保航天员通行“感觉良好”;研制团队给对接机构喷涂了一层特殊的“保护膜”,并开展了数次地面试验,确保对接机构在长期对接锁紧的情况下,依然可实现安全可靠分离,让航天员真正实现天地间的自由往返。
据介绍,在神舟十二号飞船研制之初,科研人员就考虑到了神舟飞船对接大吨位空间站的情况,并进行了一系列的升级,目前,我国神舟飞船巳具备与8吨级到180吨级航天器进行对接的能力。同时,经过前期4艘载人飞船的在轨飞行验证,可以有效保障神舟十六号在“暗影相随”下的在轨能源供电安全、通信链路畅通。我国载人飞船电源分系统研制团队对需要升级的器件开展了充分调研和选型论证,电源分系统产品经历了振动、冲击、真空、高温、低温等试验考核,在历时两年的时间里,完成了三十余种类、数百个自主器件的装机验证,使新批次电源分系统全面实现了核心器件自主可控,成长为一颗百分百的“中国心”。
神舟十六号的太阳电池翼驱动系统采用更加柔和的变频驱动模式。当外部条件变化时,该系统以“四两拨千斤”的方式,极大降低复杂外部力量对自身的不利影响。正是得益于焕然一新的太阳电池系统,航天员才可以更加安心自如地操纵神舟十六号这个“大家伙”。
神舟载人飞船由推进舱、返回舱、轨道舱“三舱”组合而成,其中,推进舱作为整船的“能量和动力之源”,安装有飞船最重要的能源和动力两大系统。此次神十六团队借助数字化仿真模型,将数据与实物有机融合,让强度薄弱点、应力集中点“无处遁形”,不仅有效解决了推进舱结构大承载、强耦合的力学难题,还将上百条错综复杂的管路电缆进行了合理布局,以满满的能量和安全感,让神舟载人飞船飞得更稳、飞得更好。
笔者欣喜地获悉,作为空间站应用与发展阶段的新批次、首发载人飞船,神舟十六号承担着“一次验证、组批投产”的使命。神舟十六号在确保可靠性、安全性的前提下,以最短时间、最高标准完成了上百项器件更改和可靠性提升等验证工作,全力推进产品数据互联信息化、线缆总装布局数字化、关键参数检测智能化,全面实现了神舟飞船在空间站时代的再升级,为神舟踏上新征程打下坚实基础。特赋《天仙子》为评为纪。
叩问苍穹神十六。
太空交吻今连轴。
廊桥天核搭三舱,
仙人屋。
电翼伏,
景海俊龙通数竺。*
注*指,此次神舟十六景海鹏与神舟十五费俊龙俩组航天团队会师中国空间站,重在为空间站“三舱三船”提升电翼与数码“易居”智能化基础。
一一2023年5月31日凌晨时事诗评
作者简介:
冯志清,男,中共党员,大学本科,在职工商管理硕士,高级政工师、经济师,化工企业多年公司党 委书 记、董事长,中华诗词学会会员。曾兼任:中国化工政研会常务理事、中国化工报社记协特约记者兼顾问、中国化学试剂工业协会第5~7届副理事长、上海市职工政研会理事兼特约研究员、中国化工文化艺术联合会常务理事、中国化工作家协会第1~3届副主席和1~4届理事、顾问;中国文学艺术联盟签约作家、上海诗社会员、《2019年中国诗歌大典》副主编、2020年《古韵新风》第一册常务副总编、2023年《古钧新吟》执行主编、新上海诗社副总编、天下诗词文学时事评论员。1983年起,有各种论文、报告文学、散文、诗词在中央、部、直辖市等媒体发表或收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