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周小平 聆听花开
文/公明
5月28日下午,在泸州新华文轩书店参加了四川省散文学会会员、泸州市作家协会副秘书长、本土70后作家、青年教师周小平的散文集《聆听花开》童书节诵读分享会,感慨良多。
聆听花开,让我听到了生命不屈不挠的高歌,让我感受到了平凡生活中蕴涵的希望和力量,也让我知道安静,已然绽放成一朵这世间最美丽的奇葩。带给我的何止莫名的感动?何止强烈的震撼?那是一种生活的力量和希望啊!
周小平本次结集成册的《聆听花开》,共18万字,由黄河出版传媒集团、阳光出版社公开出版,分为“故园恋歌”“沉醉山河”“偶得散记”“杏坛漫步”“心灵拾遗”五大主题,立体而丰盈地呈现作者近30载里深耕教育沃土、纵览大好河山、追寻诗意栖居的人生历程。
“我的老家是鱼米之乡,位于川南合江县的神臂城。常年在外求学或工作,漫漫长路一走就是30多载。悠悠故园情思,荡漾在清澈的溪水、无边的静夜中。”清瘦、中等身材高的周小平对他的老家是念念不忘,“十多户农家围成一团,村庄四周挨着一块又一块水田,映照着云影天光,附近是一条斗折蛇行的潺潺小溪。每当夕阳亲吻山林,袅袅炊烟次第升起,在空中悠闲漫步。小溪从临近我的第一所母校沙土村小旁的水库发源,一路吟唱着,绕过竹林,越过草丛,穿过石桥——那道弓着身子、爬满苔藓的古桥,再汇入下一口‘Y’字形的河沟。步出房门,踏一条长长的田埂,到了小溪边。热心的乡邻挑选两块平整、宽大的石板,在溪边铺成一个洗衣台。从此,洗衣裳、话家常,成为一道别致的风景。”
说起老家,周小平是神采飞扬,也有着无尽的乡愁,老泸州——神臂城紧邻奔腾浩荡的万里长江,外人看来或许并不起眼,但自己每每向同学、同事、朋友聊起:“那儿可是著名的蒙宋战争遗址保护地。在持续近35年的拉锯胶着争夺中,蒙宋战争的焦点是争夺神臂城的控制权。昔日铁打的泸州,今天的鱼米之乡哦!”话语里溢着自豪之情。那丝丝乡愁,荡漾在清澈的溪水,奶奶的身影,无边的静夜……
在城里教书育人的周小平,有时在暑假偶尔能回去小住几日。虽说白天可能也是烈日炎炎,但只要太阳一躲进青山,就下凉得快。傍晚,嫂子煮点腊肉,炒些小菜,有时推点石磨豆花,一家人便在门前的坝子里天高地阔地吃起来。夜里,能看见城里往往看不见的一弯新月、点点繁星。晚风习习,竹林舒展修长的手臂,发出悦耳的“沙沙”声,昆虫音乐会也正式拉开帷幕,人们伴随风儿,和着虫鸣,沉静入眠。
每年寒假回老家时,周小平感觉乡下的空气更加清新,除了大年三十,夜晚也更加安静。洗漱后,他总喜欢立于坝边,眺望远处的点点灯火,聆听风儿的低唱浅吟,走进老家那山水的心田。虽说自己鲜有“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的愁苦,但是,不满十岁就到外地读书,参加工作也是几易其地,对家乡而言,周小平似乎就是一个离家滞归的孩子,难免有些遗憾。“也许,这就是那一缕缕故园情思,如老家小溪边洁白的芦花,飘飘悠悠……”
记得黑泽明说过,他为了证实却有莲花开放的声音,在不忍池房静静地等候,终于等到一份纤弱的声音。很小很脆弱,仿佛不经意的颤抖,那份静谧,那种神秘,随着露珠声“叮咚”,唤醒了那份羞涩的美丽,池间升起一阵幽静的芬芳,纤弱映衬下的羞怯,那是分怎样的柔情荡气回肠。有作家写过,“聆听花开,那是青春之歌的第一个音符,从此便开始谱写命运亮丽的交响。花季尽情地绽放之后,便是一个充满希冀的金秋了。”人生是否也只能经历一次花苞的绽放?而你的绽放又有多少人在关注和聆听?认为这是否是实际最美的声音?万籁俱寂中一个微妙的声音就打破了沉寂,取而代之的是生机勃勃的美丽环境。聆听花开,那是青春之歌的第一个音符,从这刻谱写命运的美丽交响。
走过花季才真正明白什么是青春,花蕾绽放过后才知晓什么是花季。在懵懵懂懂的走过花季之后才能更真切的品味。清晰的梦就是那个时空最美的音符,命运的列车不会因任何人而停留,如果你没有渡过一个无悔的花季,那就只能在金秋挥手作别。
“ 人杰地灵、两江奔腾的酒城,给予我们生命与文学的滋养!”周小平如是说。 每个生命都有一段属于自己的乐章,而生命绽放的时刻,便是乐章的最强音。走近周小平,《聆听花开》,聆听的是这世界美妙的声音。
龚飞,男,60后,退休职工,中共党员,四川泸州人,大学本科,笔名公明、于荷。高级政工师、记者。四川省首届“书香之家”入选家庭。中国散文学会和四川省散文学会会员,泸州市作家协会会员、市散文学会常务理事。江阳区政协文史研究员。泸州市龚氏文化研究会副会长兼秘书长,泸州本土文苑联谊会秘书长。散文《话说牙齿》《说“春”》荣获中国散文学会举办的全国散文作家论坛征文大赛一、三等奖,散文《我家住在长江边》荣获第十届“相约北京”全国文学艺术大赛一等奖,散文《书为伴》《我的称呼》《做客农家》入选《新诗文选》《四川精短散文选》《盛世长讴》等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