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根与云朵的邂逅
第二篇
一一读张林华老师《一生不过一念》片段
文/周天明
题记:我一生在基层从事劳作和工作,虽然喜欢文字,但真正阅读并不多。近获张林华老师力作一部,初读便有伯期相遇之感。为加深理解,欲边读边写些体会感受之类的小文,请老师和诸友不吝赐教。
第二篇:开卷有益
打开由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出版,设计和包装都十分精美的书卷,首先映入眼帘的是蓝底烫金封面上的“名家散文书系”推介词,以及套盒上关于作者的简介,简介很简单:张林华,中国作协会员,浙江德清人。在《花城》《作家》《小说选刊》《散文选刊》《散文海外版》等刊物发表散文、小说作品。曾获“三毛散文奖”“浙江文学奖”“鲁迅杂文奖”等奖项。略略数语已经奠定在当今文坛上的地位。经了解,张林华老师不仅是文学大拿,而且还是在职的党政领导,在我的映像和经历中,党政领导大多靠秘书代笔,少有真正把文字玩溜的,可眼前这位仁兄居然一直是横跨两界的风云人物,为之作序的中国作协副主席张抗抗辟头就说:“《一生不过一念》是作家张林华先生的第五部散文集,从他青年时代因热爱文学而起念写散文,已经过去几十年了……读林华的散文是思与美的旅程,丰富的工作生活阅历使他的美篇取材多样内容丰盈;叙事紧致且持重,简洁且细微,冷峻的修辞风格含有温馨的暖意,造词遣句疏密有致,令人长久咀嚼回味;思想的提炼条缕清晰,思之有理、言之有物、抒之有情、诉之有度,是善念压邪念、正念克杂念的灵魂净化之载体。”
与张老师的阅读习惯相似,我也首先爱读后记。《古今多少事,渔唱起三更》这个跋有点长,我仔细把它读完,提炼出老师主要表达的内容有:当下文学的境遇也有点类似于江南的养蚕业遭遇式微,对我(作者)来说总体上站队于审慎乐观的态度,信奉文学可以改变生活,反感将文学的作用无限放大,也不赞成文学无用论,内心渴望怀有一份真挚的热情和爱,把生命当作一场久远的修行,希望在讲述自然风物、臧否社会现象时,只抱丰富浓烈的感情,不复苛求言辞的激烈和文字的华丽,学会做一位谦谦君子。
老师在跋中阐述了对文学的观点后开始介绍自己的写作历程和本作品的编辑思路以及作品特点。
他说: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我开始尝试文学创作,为写杂文成为鲁迅先生的拥趸,喜欢杂文直接、理性、尖锐的表达方式,为本省和南方某家报纸言论版面写稿子,本书选用的第二辑文章“山河何其重”大多就是这类专栏杂文创作的选文。随着年岁渐大,心境日趋平和,写作开始向散文领域转变,且多为忆旧题材以及游历笔记,收录在本书第一辑“山水如此淡”里的便多为此类情况的性情写作。介绍完后老师感慨地说:“说到底写作是自我的东西、自己的独处、自己的想象、自己的宣泄,这时真切真情真心才是最重要的。”读到老师这些话,我心头一震,好像找到了我的代言人而喜悦无比。我与老师年龄几隔一肖,他在点评时称我为兄长,可是他的学识,成就(政治的文学的)都远在我之上,我至少被甩出几条大街,但这些对文学的看法却几乎惊人地相似,难道不亦乐乎?
2023年5月31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