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简介:
网名:潮汐,三山浦、三山岛的潮声。笔名:山函、思文。共和国同龄人,大专文化。中国注册会计师、高级会计师,现任大连一家会计师事务所有限公司内刊主编。喜欢文学和创作,曾为大型国企创造话剧、小品、诗歌和歌词等。在报刊、电台发表过散文、随笔多篇。为原化工部撰写安全系列宣传。

家书抵万金
作者|潮汐 (大连)
朗诵|黎敏(山西)
冬天的太阳落的早,下午四点钟就收敛了最后的一抹余晖。操场一副篮球架子下,几个同学争抢着篮球……,嘀——嘀,学校的嘎斯汽车鸣着喇叭,从化工一班教室旁的土路拐进了学校的操场上。
我们一听到这汽车喇叭声,打球的就会立即放下手中的篮球;躺在寝室床上的,也会爬起来,从寝室的门探出头看着回归的汽车;有的索性蜂拥挤到汽车跟前看个究竟。
汽车是我们与外部世界联系的工具,一些报刊,一些家信,一些汇款,一些粮票都是由汽车从陈家堡子邮局捎来。那时,还没有手机、电脑、电视这些现代的通讯工具。人们相互联系,只能依赖信件。谁都望眼欲穿地期待家里来信。当然,若是能寄些钱粮那是最好!
这两天我更是心急如焚,自从给家里寄了一封信,也没见到回信。天天盼来信,因此增添了几分想家的情绪。
想家的日子实在想难捱!有时禁不住抬起头向着北方望去,只见蓝天上飘着几朵白云,我想,此刻妈妈是否也能看到这朵白云呢?不知妈妈在家做什么?其实明知道那是啥也看不到的,我却偏偏喜欢这样做。 想家心切,我居然独自我班教室下面的荒野地上,偷偷地抹眼泪儿。特别那次跟着学校汽车到通远堡办事,看见了回家的火车,竟给我一阵惊喜。那庞大的火车头,墨绿的车厢,映入眼帘叫人心驰神往。可是,当火车鸣着汽笛开走了时,只剩下空荡荡的月台,闪烁红色的信号灯,以及向远方延伸开去亮晶晶的铁轨……
此刻,我心里沮丧极了,酸酸的不是滋味。
汽车停在食堂门前,我急忙跑过去,看看是否有我的信。这也不知道是第几回了。
汽车装满了一车粮食,有几个人正掀开车厢板,准备卸车。
卸车当然少不了651班的马喜忱,他不知从哪儿弄来一块布,垫在肩上,扛着两袋子面粉送到食堂。身上让面粉蹭得刷白,脸上也抹上了一块面粉,白白的。虽然小伙子长得不俊,可有的是力气,热爱劳动,又十分热情。无线电矿石收音机,他也能摆弄一下。他老实厚道,人缘挺好。每次汽车回来,大家都会自觉地来卸车,但也有个别人,一见卸车就悄悄地躲起来。可老马总是第一个冲上去……
充当通讯使者的,是一个名不见真传的652班的刘绍忠。也不知道他如何混到学校邮递员差事的?刘绍忠一米六的个头儿,水桶似的粗腰儿,显得两条腿儿有些短。戴了一顶黑色棉皮帽子,露出黄色的皮毛。十七岁的男孩,大粗嗓子,说起话来,真像一个大老爷们。因此同学送他一个绰号“小老爷们”。
小老爷们好像不会走路,总是一路小跑。高兴时竟张开两只小手,像燕子一样画着弧跑,我想这该不是他的专利,足球运动员射进球时,有人也会做出这样的姿势……一般人是很难撵上他的,也很少见到他稳稳当当的走路。大家都很信任他,喜欢他。因为,他能给我们带来福音。
小老爷们下了汽车,自然围了一堆人儿,。大家满脸笑容,从小老爷们的布袋中找出自己的信件。我们胡乱地浏览一下,欣喜地揣好了信,急忙过去帮忙卸车。信,得回到寝室仔细阅读,才会看端详。一封来信,都不知看了几遍。
小老爷们跑邮局通常是没得汽车坐的。他经常连跑带颠地跑到陈家堡子邮局取信,来回5公里。乐呵呵地去,乐呵呵地回,一点怨言也没有。小老爷们拥有一副热心肠,肯帮助人,脸上总是充满了愉悦的笑容。大家叫他小老爷们,似乎有些贬义,有损自尊。可小老爷们从来不恼,也不计较。照旧跑邮局,送信取信,义务为学校师生服务。所以,大家都愿意找他办事。如果,某个女生求他办事儿,他便是小腚飘轻。保证事情办的熨熨贴贴的,叫你一百个放心。
在抢信的人群外边,我也凑热闹,挤了过去。这次真叫人喜出望外,我终于盼来了妈妈的来信。
妈妈原本是一个小学老师,当时还是沈阳重点学校教研组长,“国高毕业”,因受父亲历史问题株连,竟被精简下放。如今只能给人家看小孩儿挣点钱。这时,我才意识到:妈妈又当娘,又当爹,拉扯我们兄弟二人读书,该多么不容易啊!
我望着妈妈的来信,眼泪潸然而下。妈妈鼓励我要好好读书,并给我邮来10元钱和10斤粮票。我清楚,这10元钱、10斤粮票意味着什么,那是她省吃俭用,一口一口地节省出来的,寄予她多少希望和嘱托呀!这一封信,使我懂得许多道理,似乎觉得自己一下子就长大啦!
其实,学生的待遇还是蛮不错的!每个学生发十二元钱伙食费、三十斤粮票.家里再补五元零花钱,就够过了。可是,三十斤粮票女生够用,男生显然不够,只好依靠家里邮了。学校食堂太差了!每天都是一些玉米面大饼子,四分钱;粘糊糊的炖土豆,八分钱。只有星期日才会吃到大米、白面的细粮。细粮一两二分钱。就是这样,我们还是吃不饱,有钱,没有粮票也买不了任何主食。那时,多想吃妈妈做的热腾腾的羊肉饺子呀!
学校食堂副食差,荤腥少,肚子里没有多少油水。我们经常挨饿,有时饿得睡不着觉。想找东西充饥,就得到五里地的陈家堡子供销社买饼干。七两粮票,七毛二分钱。四周附近没有小卖店。若是晚上饿了,只能硬挺着,买不着东西吃。何况粮票奇缺。
家里寄来的钱粮,着实让我高兴了一阵子,起码不用挨饿了。家里来信,我反复看了几遍,见到熟悉的笔迹,也似乎见到妈妈,想家的情绪有所缓解。也让我想起那句古诗:“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金牌中文主播简介:
黎敏,退休干部,【海外诗译】中文主播和音频合成师。热爱朗诵,致力于用声音传播真善美。
本期总编:静好(英国)

注:本期配图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