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缘风雨一路行
——对文涛和小莉的记忆
文/马山前

我们69年那批陕西兵,112团的牛栓勤,113团的朱杰,38师工兵营的朱文涛,在我的记忆里,都为佼佼者,值得称颂。他们都是农民的子弟,都从黄土地奔赴军营,走上师职领导岗位,在更广阔的领域为军队建设作贡献。我着重说朱文涛及其他,是因为我们老家挨得最近,在四川工作交往较多,不论在部队还是到地方,来往没断过,交流没停过,有话可说,有故事可讲。
朱文涛是武功游风人,上个世纪50年代出生农村。1969年我们同坐一辆火车到陆军38师服役,他到师直工兵营,我去了步兵112团,他从事国防建设,我搞地炮训练。1971年5月,又一同到南充军分区机关工作,在同一座楼上办公,在同一个食堂就餐,在同一栋楼房居住。他在分区后勤部工作10多年,当过助理员,当过军械科长,当过后勤部长。之后又在四川省军司令部做过3年处长,在攀枝花军分区做过12年参谋长,1995年授予大校军衔。朱文涛的军人生活是辉煌的,他积极进取,不断学习深造,他努力工作,多次立功受奖,先后受到江泽民、吴邦国、曾庆红、曹刚川等党和国家领导人接见。2021年7月1日,党中央授予他“光荣在党50年”纪念章,给他的军旅生涯画上了圆满的句号。去年他已年满70岁,乐观自在,潇洒自如,他的身体和精神一直都好。

一个成功的男人背后,都有一个不平凡的女人。军功章上有我的一半也有您的一半,是对军嫂军妹最美好的赞许。朱文涛的另一半梁小莉,是南充地委书记、军分区政委梁万华的小女儿,是个干部子女。父母的教育,家庭的影响,革命传统的熏陶,使她从小自命不凡,有两件事让人刮目相看。一是退学下乡。初中刚毕业的她,没参加考试,没经过推荐,意外被南充师院附中高中班录取,父亲说这个“后门”不能走,她言听计从,坚持退学,主动到农村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二是结婚嫁人。她没有与自己同样的干部子弟为伴,选择了来自农村的朱文涛,结婚成家,相夫育女,油盐柴米一辈子。他们的女儿已走上处级岗位,孙子开始读中学。青出于蓝胜于蓝,滴水成冰寒于水。我衷心希望他们的子孙,能像他们先辈一样,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发扬传统,保持本色,永远向前。

友谊,是交往的特殊情感,是亲密的核心成分,也是马斯洛人类需求的精神需要,亲密度衡量友谊的深与厚。当过兵的人特别念友情,一天的战友,一生的兄弟,可以相依相随,可以托身托事。半个世纪过去了,战友情仍然难忘。我曾为小莉下乡提过笔,也为他们的结合牵过线,我为文涛的父亲照过相,也为小莉的父亲送过行。朱文涛每次回咸阳探亲,我们一起吃羊肉泡,一起喝西凤酒,一起到咸阳湖边散步,不亦乐乎。转业后我两次去成都:一次是2011年看儿子,他们在成都修地铁。陈道富、易春元、朱文涛三个大校军官,轮番宴请我和儿子,使我受宠若惊,十分不安。又一次是2021年去成都旅游,受到文涛夫妇热情接待。帮助订购宾馆,购买去都江堰、三星堆、熊猫馆的车票,带领逛锦里、宽窄巷子,参观武侯寺、杜甫草堂,天天陪同吃晚饭,临走时还送腊肉和茶叶。

1971年5月,38师向南充军分区输送一批干部,其中陕西兵70多人。前些年我们搞了个南充分区陕西战友群,开展过几次集体活动,多种原因到会者并不多,但是每一次朱文涛都到。2019年10月,为纪念当兵50周年,庆祝建国70周年,我们在西安聚会,朱文涛带头参加,他填词表示祝贺。“秋回长安,淡云高天,故园相关。万象展新颜。袍泽既逢,执手遍看,喜谈乡言。契阔咫尺,把酒谭宴,快意当年举座欢。情深处,意绪逐浪高,往事千端。”(《沁园春•50年战友聚会感怀》)寥寥数语,情深意长。2021年5月,为纪念在军分区工作50周年,庆祝建党100周年,我们又在南充聚会,朱文涛亲自出席并致词,带领大家参观朱德、邓小平、罗瑞卿纪念馆,给老一辈革命家敬献挽联,游览阆中古城。他还拿出3000元,给每位战友订制“光荣服役50年纪念章”,深受战友称赞。
山水兼程伴人生,有缘风雨一路行,岁月无情人有情,牵挂始终在心中。我诚挚祝愿他们,珠联璧合,相敬如宾,百年好合,美满幸福。
2023年5月29日于咸阳

作者简介

马山前,1947年生,陕西扶风人,20年军队生活,20年地方工作。咸阳市司法局干部,陕西杂文协会常务理事,三进大学读书,专事杂文评论,已刊发文字100多万,出版文集《走出历史怪圈》《挺起担当脊梁》两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