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空是星星的学校
庞 进

关于星辰,大哲学家康德有一句很有名的话:“世界上唯有两样东西能让我们的内心受到深深的震撼,一是我们头顶浩瀚灿烂的星空,一是我们心中崇高的道德法则。”关注“头上的星空”,意味着对自然界的好奇与探索;关注“心中的道德法则”,意味着对人的本质和生存方式的追寻和塑构。
当然,关注星辰,不会是哲学家的专利,生活在地球上的每一个人,大概不会有谁对头顶上的星空一点感觉都没有。
我在上世纪80年代,就发表过一篇《星辰》,我写道——
处在原始宗教时期的人们,把星辰看作是人的另一种存在。认为“庶民惟星”:天上一颗星,地上一个人;地上死一个人,天上就得落一颗星。人间有了等级之分,星辰也就有了尊卑之别。最高统治者自然是最亮的紫微星或天极星,其臣僚们则属次亮的“上宰”“少辅”“尚书”“女史”之类。至于平民百姓,就划归到光渺色微,肉眼几乎看不到的那些无名小毛星里去了。天象之所以会成为人世的翻版,是古人不了解大自然,把星体的存在和运行神秘化,同时又在高压和依附的环境下渺小乃至失去自我的缘故。
现在,人们已经把目光延伸到一百亿光年以外的宇宙深处去了。这宇宙不论是时间还是空间,以及物质存在形式,都是无限的。地球上的人几十亿,翻十倍也不过几百亿,而宇宙间的星体则是无数。这些星体各有各的位置,各有各的轨道,各有各的功能,各有各的使命。你是你,我是我;你发光,我也发光;你发热,我也发热;你旋转,我也旋转;你熠熠丽天,我璀璨耀空。我不要求你奴颜卑膝,你也不必对我颐指气使——世界大得很,宇宙大得很!
大约十年之后,上世纪90年代,我在一篇题为《夏夜里》的散文里,再一次写到星辰——
我们在地球表面漫步。扑入视野的,有皎洁的明月,有璀灿的星斗,有舒展的流云。忽然间,心中暖潮奔涌,眼眶里盈满了滚烫的泪水。想想吧,假如没有阳光,这世界就没有了明亮,我们就会像海底粒石,淹没于一团漆黑。假如没有星月,朗朗夜空就一贫如洗,这世界也就没有了诗意,我们就会悲悯孤独的太阳,为无边的荒寂而叹息。感谢太阳系银河系河外星系,感谢广漠空间形形色色的弥漫物质各种天体,没有它们,也就没有这浩淼无限神秘无限美妙无限的宇宙,微小如芥的我们就更无从谈起。
地球起源于四十六亿年前的原始星云,在极其漫长的岁月里,经历了数不清的吸积、碰撞、聚变,和陨石的轰击,其景况之酷烈,是难以描摹的。毫无疑问,我们对那一团团星云,那一块块陨石心怀感激。没有它们,也就没有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我们将无缘于大海宽广,高山峻奇;无缘于奔腾的河流,富庶的平原;无缘于瑰丽的冰川雪岭,茂密的森林植被。
又过了大约十年,2008年吧,一天晚上,在多伦多士嘉堡的租住房里,我陪着站在床头的四岁的小女儿向窗外看。“爸爸,天上亮亮的是什么呀?”小女儿指着夜空问。“是星星。”我答。“星星的后面是什么?”“是天空”。“天空是星星的学校,对吧?”面对孩子大大的、山泉般清澈的双目,我除了点头说“对”之外,心湖还如块石入水般被激震得涟漪弥漫,禁不住将“天、空、是、星、星、的、学、校”八个字一字一顿地默念了一遍。

是啊,天空是星星的学校,星星是天空的学生;天空因有星星作学生而成为天空,星星因有天空作学校而成为星星;浩瀚的星空构成了无限的宇宙,无限的宇宙时时刻刻都在教导着有限的人类,人类是永远学习着的宇宙在校生——十多年来,小女童年时说的“天空是星星的学校”这句话,时不时,且逐一反三地闪现、发酵、活跃于我的脑海,使我觉得这句话简直可以媲美大哲学家的那句名言,也似乎比我这个与文字打了几十年交道的老爸写的那两篇关于星辰的文章更让人寻味无穷。
(2023年5月24日于加拿大枫华阁)
作者简介:庞进 龙凤国际联合会主席、中华龙文化协会名誉主席、中华龙凤文化研究中心主任、西安中华龙凤文化研究院院长、西安日报社高级编辑。中国作家协会会员,陕西省作家协会理事,陕西省社会科学院特约研究员,中华龙凤文化网(www.loongfeng.org)主编,加拿大西安大略出版社副总编辑。先后求学于陕西师范大学和西北大学,哲学学士、文学硕士。1979年开始从事文学创作和文化研究,出版《创造论》《中国龙文化》《中国凤文化》《中国祥瑞》《灵树婆娑》《龙情凤韵》等著作三十多种,获首届中国冰心散文奖、首届陕西民间文艺山花奖、全球华文母爱主题散文大赛奖、西安市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等奖项八十多次。有“龙文化当代十杰”之誉。微信号:pang_j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