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茶
▓ 吴晓平
2023年5月30日《现代快报》
南京人喝茶不说喝,叫吃茶。主要是因为南京方言里“喝”“活”同音,如果请你喝茶或喝酒,你推辞说不喝不喝,“不活你死去呀?”呀呀呸,不吉利。除了发音,还有内容。南京人的吃茶,不仅是一杯茶水,还有各种茶点匹配,名动天下的秦淮小吃就是茶桌上多年积淀的丰富内容。内容自然关乎礼节,《红楼梦》里王熙凤说林黛玉,你吃了我们家茶,怎么还不给我们家做儿媳妇?可见吃茶也是礼数,不能乱吃,尤其是女人家。
如今文明社会,不讲究那么许多礼数了,女同胞进门鞋一脱,飞身沙发迸娇喘,玉足凌空跷茶几,大呼小叫上果盘饮料,哪个还吃你家苦叽叽的茶水?当然,传统文化还是需要女人出来演绎的。这些年,我参加过无数以茶命名的文化活动,常常仪式开始,台上一缕檀香缭绕,便有一个(或几个)美女出来表演茶艺(或曰茶道)。洋气的茶娘着一身谁也搞不清楚哪朝哪代的古装登台,长袖善舞,一会儿壶举过顶,一会儿杯沉裙底,装模作样地洗杯、烫杯,然后洗茶、冲茶……一整套花式表演下来,足有十来分钟。可怜前排看客等得口干舌燥,鹅颈劲伸,口水横流,茶娘们才碎步下台,端着牛眼大的一小杯茶滋润你焦渴的心田。每逢斯时,主人若问茶好不好,众人皆小鸡啄米似的点头称赞,我也会脸上堆着笑,心底骂一句:都渴成干巴猴了,当然好吃!
吃茶成了文化,就连我这个对茶一窍不通的俗人,也被某茶文化协会拉作他们的名誉会长,真乃滑天下之大稽。其实我平时吃茶,清早起来随便抓把茶叶,泡上一天,闲起来多喝几回,忙起来一口没喝,不论浓淡,反正到晚即泼,吃不出茶叶好坏,就每日补充水分而已。
前些年我退休了,一个懂茶的朋友喊我去他家吃茶,我以为有什么重要的事情要谈,便去了。只见他一身闲服,道貌岸然地坐在古色古香的茶台后,拿出大大小小一套杯子,用开水烫壶、烫盖碗、烫杯,然后再用个掏耳扒一样的小茶勺从锡罐里挖出一小撮茶叶,放盖碗里冲泡后,不让我碰杯,先从我鼻尖绕一圈,叫我闻一闻倒空的盖碗。嗯,我惊呼一声,是香,真香耶!他这才倒上金黄的一小杯,让我小口喝,慢慢品。果然,那茶香沁入心脾,回味悠长。我一口气喝了十几杯,问:这是什么好茶?朋友笑了,从桌下掏出一袋撕开口的袋子,说:喏,就是你上次送我的,说难喝死了的茶。
那天在朋友家灌了一肚皮茶汤,临走时晕乎乎的,忽然想起来:嗳,你喊我来有什么事,不会只是吃茶吧?他一愣,说:没事啊,就是吃茶,吃茶不是事么?我突然醒悟过来,世界上还真有一种人,就是因为喜欢吃茶而吃茶的。
这以后,我和他在一起吃过许多次茶,常常丢下茶杯长叹:为什么在你家吃这茶,就这么好吃?我拿回家,就不好吃了!他笑了,说:你可以排斥吃茶的仪式感,但你不能坚持你拖板车的牛饮方式。你看到表演的茶道、茶艺,尽管有表演和卖弄的成分,但也并非全无道理。茶要洗,杯要烫,泡茶的水温度不可过高,时间也不可过长……这里头门道多哩!说起来你吃了一辈子的茶,实际上你是乌龟吃大麦,活糟蹋粮食。每天就一把茶叶,一杯到底,前几口齁得下不得口,喝到后面越来越淡还死不松嘴,那个茶水白叽寡淡的,能好吃么?
一语点破梦中人。是啊,过去工作忙,吃茶还是喝水,似乎没什么区别,饮饱即可。现在退休了,有时间了,吃茶可以细细品,慢慢享受。品茶就像品鉴人事,你待它愈认真,愈能分辨它(或他、她)的品位和真诚;享受茶的过程,也就是享受短暂的人生,尽管有过苦涩艰辛,但更多的是甜蜜快乐。
于是,我撇去茶艺的花式成分,取其泡茶的精细过程,回家买了一只带过滤器的茶壶,每天吃茶前先烫壶洗杯,然后洗茶泡茶,根据茶的品种,用适当的温度冲泡,将色泽金黄的茶汤及时倒出,慢慢品尝。嗳,你别说,新火试新茶,慢慢我也吃出茶的滋味,能仔细区分什么是明前茶,什么是雨前茶,甚至闻一闻,就能分辨龙井、碧螺春;眼一看,就晓得白茶还是黑茶了。懂茶的朋友夸我进步快、悟性高,渐入茶艺之道了。
我有些不服气,歪着头说:茶艺?恐怕只能算茶技吧!若非要说我也懂茶艺的话,赶明儿我去买一件不伦不类的汉服,拣一把烧焦的鹅毛扇,这形象如果发到网上,说不定也像一个茶文化的名誉会长了。
吴晓平,资深媒体人、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