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从内心召唤”的结晶《灯海情心》出版了!“小爱”与众生“大爱”相统一的宽厚情愫;是“身在其中”为之奉献的使命意识……

灯海情心
张小华 著
广东旅游出版社

代序一:
在生活的土壤上默默地耕耘
——张小华部分诗作简析
韦 丘
1
她绝少向报刊投稿,只是偶尔间为《韶关日报》、《韶关供电》和韶关市文联主办的文学杂志《南叶》的照片配些短诗。因此,张小华这个名字在广东诗坛是少为人知的。但是,当她在《五月诗笺》上刊出了那组《一个女人的独白》后,却开始引起人们的注意。
首先,韶关市的一位文学评论家李福金,为她这组诗写了一篇《思辩艺术的一道彩光》,论述她这组诗不仅是-一个女人的独白,而且“几乎是所有中国文化圈内女人的独白”。并以赞赏的心情把这组诗概括为“那坦荡无遗的种种心态和生态,分明是向读者诉说,这不只是属于一个女人的,而是属于万千中国女性群体的”。也就是说,这一个女人的独白,已经具有一定程度的典型性了。过誉了吗?不。我完全赞同李福金对她这组诗的评价。接着,诗人桂汉标又把她另一组《爱的四季》,选进他写的《虹桥一-当代女性爱情诗欣赏》一书中,称道这组小诗是张小华“凭借自已丰富的生活经验和独特感受,根据少男少女对早恋心态的特征,在四季景物中选取了桃花、蒲公英、野菊、银柳等具体可感的物象来移情寄意,使抽象的恋情具体化、形象化,达到了情景交融,水乳不分的艺术境界。”这也是中肯的。但是,我以为张小华这组小诗,不但有其艺术上的成就,更有她对早恋的少男少女们,以诗的艺术意境感染那些陷于早恋的盲目与冲动的青少年,并暗示其“失落”是必然的。更进一步通过“银柳”醒于冬天而“直立”,写出他们应该吸取教训而渐趋冷静与成熟,然后严肃而认真地对待爱情生活。这,就不仅仅是写爱情,而是楔入社会的弊端,起到应有的“教化”作用了。,
自此,小华开始在广东诗坛上,初露她那善于思考,表达感情细腻的长处而为读者所关注了。
2
我和张小华相熟,但不算深交。读了她那组《一个女人的独白》之后,就觉得她虽然使用了平白如话的语言,但却写得相当含蓄与委婉,正如李福金所剖析那样,她那种“理性思辩乃是潜蕴于作者深处的哲学层次”,“通过生动的形象去体现”。并“渗透于艺术形象的关系之中”,而且是“极其自然”地闪射出它的光彩来的。
张小华是怎祥热衷于诗的,她没有告诉过我。但从她那短短的《敞开的诗心》几句话中,向我们透露出一些消息:
“听人说,诗苑好大、好美,茫茫无际,缀满了青草、花朵。我不禁深深浅浅,一步步地探了进去。哦,我不只看到了青草、花朵,还有那遍布的荆棘。
可我不畏惧。从此,我开始在诗苑里采撷,采着草儿,采着花儿,采着我的苦恼,我的欢乐。”
一个人, 尤其是个女人,一旦对诗着了迷,便一发不可收拾地苦恋着缪斯。目标同一,路有多条。张小华在那块自已选择的土地,默默地耕耘,不断地收获着自己那量少质较高的苦恼与欢乐。
摆在我眼前的是她一厚叠未曾发表的诗稿,其中有一首《失眠的晚上》,可以看出她是在什么时候去和缪斯亲近的:
失眠的晚上
我就在心田默默地耕耘
于是
我的自留地就长出了思念与渴望
此时,“一对蝈蝈在一高一低地叫/声音/似天上的月色/越听越清亮”,而那“一弯月亮”虽然还会“飘酒下/熟透了的香蕉味/可惜/今晚的月亮是残缺的”。
一对蝈蝈与残缺的月亮相映衬,便引出诗情:
摘一叶绿油油的渴望
托付向路.上奔跑的夜色
当我轻叩那黄色的窗棂
他会醒么
韶关五月诗社的青年女诗人,大多是以其真挚动人地抒发个人感情开始迈进诗国的。张小华也不例外。但她也和其它的“五月”女诗人一样,不满足于单纯的个人感情宣泄。于是她以成熟女人的目光去审视现实世界,展开了她自己的天地,那是自觉地通过感情的形象化而渗逶着折理思辩,走向一个深的层面。
别林斯基有过"爱情是生活的诗和太阳”的名言,瓦西列夫又更进了一步,“谁使爱情拒绝同诗歌交往, 拒绝它的帮助和服务,谁就使爱情失去了强大的武器。”直到现在,任什么人也不敢肯定爱情对于文学来说是永恒的主题之说。
但话又得说回来,当前,不少青年(有一些还是少年)的诗爱者写着不少的爱情诗。可惜成功者不多,失败者不少。原因之一是造作一一“为赋新词强说愁”,尽情去写他们的“单相思”。其次,是过份的“个人化”,即单纯地宣泄个人的恋情,使读者读后有“与我无关”的感觉。另有个别已年逾不惑的颇有点名气的诗人,假扮青春的初恋,大写其卿卿我我,读来未免使人有“隔”和滑稽之感,那又等而下之,另当别论了。
小华写男女之爱,可贵之处是紧密地和理想、事业关连。在结婚之后又从对事业的追求与家务的纠缠的矛盾中,为巩固双方的爱情而去探索人生旅途的得与失的辩证的统一就不是为爱情而写爱情,而是通过恋爱、婚姻、家庭、事业这些组成纷纭错综,多采多姿的世界缩影之中,以其内心的体会,折射出对外部世界作哲理思辩的辉光来,这就是内视与外视的一致性。
五月诗杜的另一位女诗人罗瑞玲写过这样的佳句:“世上最贫困的是女人/世上最富有的是女人。”
女人之所以“最贫困”是历史因袭加上女人身上的生理与心理的双重负担。
张小华以平白如话的语言使之具象:“女人的百分之九十是孩子/百分之十是丈夫/在女人心里/却常常没有自己”。
这是中国妇女的带着东方悲剧美的牺牲精神,同时又是固有的伦理道德加在她们身上的重负。既甘心情愿,又无可奈何。可不是么,做姑娘时何等风光!“全社会都青睐姑娘们/曲线毕露的服装是为她们准备的/小说电影是她们的/变色口红是她们的/彩灯闪烁的舞厅是她们的“;而一旦结婚、成家、生孩子,便落得个“承担家务的重担为什么/偏偏只属女人?”于是,“金丝笼里的鸟儿都恋眷天空”了。
可是这“鸟儿”的天空在哪里呢?
张小华反躬自问:“如果说不敢离婚是女人在事业上的悲剧/那么离婚会给女人带来喜剧吗?”
恐怕直至今天,女人们固然难以回答,就是男人们也只好“顾左右而言他”吧?
这就是张小华的高明之处:向社会提出了一道难题,让人们一道去思索。至于何时才能使女人们摆脱历史因袭的负载,获得希望中的“生活圆满”, 那就必须一同去创造更丰富的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促进人的素质的提高,推动社会的发展与进步的后话了。
这样的提问,既是诗歌技巧的运用得当,更是作者从自身的深切体会出发,进而为现实社会中的妇女们而思考才得来的。不需要诗人去回答,也不需要读者去回答,他们在一段时间内也不能回答。只能引起了人们的共同思考。这就是哲理思辩运用于诗歌而产生的艺术力量。我想,这也是李福金在他文章的开头引用了诗人杨炼那段话的用意所在吧!杨炼是这样说的:“诗是思想的形象寄托,故仅以悲欢引起读者的悲欢是永远不够的,诗还应从哲学的高度去把握世界,揭示生活的本性特征,引起读者的思考,激起追求理想,改变现状的愿望。”
不管小华是有意识还是不自觉去做,但毕竟她是做到了。因此她得到了艺术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
3
张小华工作于韶关供电局,工作是繁忙而琐碎的。操持家务,抚育女儿,常常使她脱不开身去接触生活,开拓视野,因此使她那诗的才华未能更好地发挥。但机关也好,家庭也好,都是社会的缩影。小华难得之处,是能在其中以她的秀心慧眼去思考和发现其中的苦恼与欢乐。于是,一些数量虽然不多但颇具魅力的诗作仍然不断地诞生于笔下。我很欣赏她这首《经过弹簧门》,因为它能从一个别开生面的角度切入,去揭露那种不正常的人际关系。
前面的人一撒手
弹簧剧烈颤抖
旋即
我的额分娩出一座
山
我额负大山 手拉着门
为使我的同胞 免受
分娩的阵痛
没有人说谢谢 也没有人
对我微笑 点头
人流鱼贯而入
于是
我一松手
管她妈的碰死碰活
通过生活中常见之事,发现了社会上的不文明的举止而揭露之,讽刺之,不免仍然停留在“人人心中所有”的浅层次。但小华能进而写出自己受了创伤,还婴尽心尽力地使后来者免遭其害,竟连一声谢谢,一个笑脸都没有,一个个超越她身边而过。这一松手, 骂出了一句女性少有的租话来,本非温文贤慧的小华的性格,可是,面对这种过桥抽板的卑鄙行为,谁能不发火呢? 正是这样,才使这首近似“生话流”的讽剌之作,深入到揭露那种不正常的人际关系的层面,又是“人人笔下所无"了。她热盼人际关系的完美。还可以从她另一首短诗中正面地反映出来:“……一种怀念的痛苦/一种焦灼的渴望……只想一遍遍地呼唤/温暖的阳光-一雷锋的名字”(《春天,我呼唤阳光》)。
但世界终究是美好的,人也多数是好人。就在她工作的供电局,就有“将每一个日子都串在/悠悠的电力线上旅行”,为了“扩展成黑夜涨潮的灯海”而忘我地工作的领导干部(《给一位供电局长》),有生活于群山之中,在“不生长繁华/不生长霓虹灯/不生长温馨”的地方,过着“幽幽的孤寂”的生活,面向千家万户“吟唱一首/“光明进行曲”的变电站工人(《变电站》),更有“红在服中藴育/黑在红里交融”,“心从负200米处升腾/追逐那一轮亮日”井下采煤工……
4
小华还有一首题为《女人与泥土》的短诗,其中一节写道:“女人是水么/泥土是她的恋人/泥土润湿了 世界润湿了/孕育了庄稼……”
祝愿小华,永远都象水和泥土那样,紧贴现实,反映时代,孕育出更多更美的诗篇。我完全相信,她必将会做到。因为她已经《顿悟》到:
生命老了 岁月依然年轻
爱情老了 亲吻依然年轻
……
托尔斯泰老了 安娜依然年轻
小路老了 脚步依然年轻
历史老了 我们今天依然年轻
(1992.6.2 于广州)
【本文选自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年9月出版的《诗的人生》评论集】
【本文作者简介:韦丘(1923—2012) 广东清新人。原名黎思强,笔名辛远茶、白江生等。中共党员。1938年毕业于清远县中学。初中时辍学参加抗日战争。1939年在国民党军队内做地下工作。开始发表诗作和剧评。1945年参加革命工作,历任东江纵队武工队指导员、政工组长,两广纵队文工团戏剧股股长、创作组长,广东省军区、华南军区、中南军区政治部文艺科干事,1955年任中南军区文工团创作员,同年专业到作协广东分会。曾任《作品》杂志编辑、编辑部主任、副主编,作协广东分会副秘书长,中国作家协会广东分会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第四届理事、第五届名誉理事。 主要作品有独幕剧本《回家》、诗集《红花集》、《瀑声》等。】

代序二:
听从内心的召唤
——张小华的《灯海情心》读后漫笔
桂汉标
认识张小华三十多年了,作为五月诗社众多女诗人中资深的一位,近些年,她比较多在深圳女儿处帮忙带孙女,我们之间见得不多。但每当诗社有比较大型的活动,她都会尽可能返韶关参加,见一见老朋友,也重温一下从年轻时代就共同追寻的诗和文学之梦。虽然近年已少见她的诗文新作,但我知道,在她心灵深处,诗一直就没有须臾离开过。所以在五月诗社即将迎来四十周年、着手编辑“五月不惑文丛”之际,我向她提出编辑出版一本诗文集的建议,她很乐意地接受并立马付诸行动了。
受张小华的信任和委托,我对她很短时间汇集起来的诗文作品,作了一点编辑工作。三十年前,我们尊敬的“祖师爷”韦伯,就为张小华的诗作写下精当深刻的评析文章,时间已过去这么多年,当今读来,依然感觉那么亲切而精采,那么切近诗友们心目中对张小华的印象。我觉得作为这本诗文集的代序就非常恰当了。但张小华仍恳切地希望我也写一点意见,我也是没有什么理由推辞的。
在我的印象中,张小华是一位自尊淡然、诚恳谦和的知性女子。她不象一些女性现代意识强烈、处事较为张扬;也不是郡种过份拘谨、心机比较精致的人。她待人真挚,面对任何亊情分寸感把握得比较得体。在五月诗社那么多女诗人中,也许她不属于最出彩和引人曯目之列,但绝对是长期不忘年轻时的选择,不离不弃的坚持者之一。而这种坚持,又如春雨润物一样自然而然,从没有故作声势。
不必敘说具体亊例,仅从张小华为这本诗文集写的《后记》中就能得出清晰的认知。她坦言:“回顾自己这些年所走过的人生路,我这个人算是比较佛系心态。譬如,当我发现在某些方面能力不如别人时,就让别人上去,自己闪一边。当我发现精力不够分配不可能面面都能取胜时,我会首先选择养家糊口,陪伴家人而舍弃其它。”也许她如自己所说“还到达不了一心向诗的境界”,但并不说明自己远离年轻时的诗文之梦而去了。她在谈到自己这本书时写道:“不管怎样,这是我曾经的那些年,听从内心的不可抗拒的召唤,用星星点点的语言分布在生活土壤里的集结。”
好一个“听从内心的不可抗拒的召唤”!这是解读张小华这本《灯海情心》最直接有效的钥匙。
这内心的召唤是什么?我们不妨循着作者的诗文去寻找。本书第一辑“相思是沉甸甸的感觉”选入的是有关亲情、爱情的诗作。这些写于较早时期的作品,其间蕴含着作者对改革开放时期女性思想变化的深入思考。这是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新思潮狂飙冲击在作者创作中的体现。这一点在韦伯的文章中已作了深刻的分析,无须再赘言。张小华对广受赞赏的《一个女人的独白》一诗,直言是她“曾经的思想挣扎”。还有《女人与泥土》、《女人与战争(组诗)》、《主妇手記(组诗)》等作品,无一不可见“思想挣扎”的印痕。由此来理解作者自我定位的“佛系心态”,并不是当下某些年轻人的“躺平”式无奈,而是在喧嚣尘世中渴望让惮性照亮内心的需求。这正是智慧认识自身与外部世界关系的澄明与清醒。
前些年我们十多个五月诗友曾参加“南华诞”禅灯妙音传灯法会,亲耳聆听一位高僧告诫信众三大关键词:智慧、慈悲、缘份。高僧随即作了让我们心悦诚服的讲解,当时我们颇有豁然开朗之感。我觉得张小华应该对这几个关键词有所思考与感悟。
假如说本书第一辑中对女性命运和外部世界联系的思考,体现了张小华对智慧的认识与积淀,那么,从本书其它各辑的诗文作品中,我们又可以领略到作者对“慈悲”、“缘份”知行合一的理解。这回第一次读到作者1997年写的散文《恋家·思家·爱家》,开始以为是敘说家庭亲情的。读下去,她写的是自己供职的“大家”呵!作者在文章一开头就写道:“每当我从外地回到韶关,只要看见那高高耸立于办公大楼顶端的‘韶关供电局’几个大字时,总会激动地在心里说:到家了。家啊,当我在他乡奔波时,你是怎样地让我牵挂;当我在你的怀抱中生活时,你让我感受到了一种安祥、一种幸福。”作者回顾这个“家”:“三十六年的艰难创业,是一部从小到大、从弱到强不断发展壮大的奋斗史,它写下了几代人的多少艰辛,多少血汗,多少拼搏,多少希望。我是这个家的后代,我深感家的来之不易,我时刻为家的安宁而虔诚地祝福,我为家的富强而自豪而快乐。我看到了明天,家,大踏步地跨过了封闭与落后,走向辽阔的平川与大海,走向灿烂的未来。”激情洋溢的字里行间,读之深受感染。作者不是一般在“出世”与“入世”间徘徊的信徒,她是一位兢兢业业的职业女性,她理解的“慈悲”“缘份”是私己“小爱”与众生“大爱”相统一的宽厚情愫;是“身在其中”为之奉献的使命意识。因此,我们才读到本书第二、四辑那么多真挚抒写供电员工情怀的诗歌和散文佳作。
老实说,张小华的诗作,过去我大多数读过,其中有些还留下深刻印象,时隔二三十年后重读,依然感觉到诗意的魅力。反而是收入本书的一系列纪实和抒情散文,大多数是第一次阅读。我发现她的散文因真挚深切接地气,带给读者许多“情同此心”的感动。我从她那篇缅怀百岁老父亲的《亲爱的敬爱的爸爸》中,才确切了解到原来张小华是东江纵队老战士的女儿;也是自小随父母历尽坎坷的革命后代和曾经上山下乡的老知青!在过往的接触过程中,很少听她谈自己父母亲的光荣历史,她也从没有流露出丁点儿革命后代的“优越感”……这正是张小华一以贯之的谦和隐忍、质朴低调品格所致呵。
这一回通读这本诗文集,有一篇十五年前作者“含着泪写的”《亲情让我如此感动》演讲稿,据说当年演讲者演绎时哭了,台下听众一片嘘唏……时隔这么多年读到这篇文章,我沧桑粗砺的心同样被感动了。不是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亊件,仅仅是以真实的富有同情心的娓娓敘说——
“听我丈夫说,在他记事的时候,奶奶早已不在人世。父亲在部队上工作,他和母亲以及70多岁的爷爷一起在山东农村老家。那时,家里只要有好吃的东西,总见母亲把最好的留给爷爷。他问母亲为什么要这样,母亲的回答总是很简单:‘你还小,吃的日子还很长,爷爷老了。’
“……我和丈夫为人父母后,也曾有意地对年幼的女儿说,‘把这盒饼送给爷爷奶奶,你不能吃。’或有意挑一大一小苹果,让她把大的送给奶奶,小的留给自己。可她不高兴地问为什么?我自然也说:‘你还小,吃的日子长着呢,奶奶爷爷老了。’一次又一次,我也在重复老人的话,女儿也一次又一次眨眨眼睛看着我,终于有一天似乎明白了我的意思。
“有一天吃饭的时候,女儿夹了一个鸡腿给我,另一个给了她爸爸。我说‘你没鸡腿吃了。’她天真地看着我说:‘我不吃。我还小,吃的日子长着呢。你们老了。’
“顷刻间,我被女儿的行为感动了,同时,也被这句话深深地震撼了,我欣喜地感到,孝悌思想不就是这样相传下来的吗?”
接下来张小华敘述了家里发生的一件“足可让我感动一辈子”的亊:“婆婆突然脑中风,神志不清,身体没有了知觉,生命出现危急。丈夫在外地工作的两个妹妹及全家都赶回来了。那时,一大家人都哭了。在守护婆婆的日子里,我们兄妹、媳妇、女婿轮流值班照顾婆婆。我曾看见,丈夫不停地折叠小纸巾,小心翼翼地为婆婆擦拭嘴巴不断吐出的泡沫;我曾看见,丈夫及两个妹夫亲手为婆婆擦澡,端屎端尿抠大便;我曾看见,女儿紧紧握着婆婆的双手,那眼神流露出来的不舍……”也许是命运眷顾爱心满满的这一大家子,终于“一个频临死亡边缘的近七旬的老人,一个在医院里躺了半年多的偏瘫病人,竟然还能拄着一根拐杖慢慢行走。就在全家老少齐呼“万岁!”的时候,医生说“是你们用亲情创造了一个奇迹啊!”
不吝篇幅引用原文这么多文字,只能说是因为我真正被感动并想把这份感动也传递给更多朋友呵。
我相信:这本《灯海情心》的出版,会受到张小华熟悉的和不熟悉的众多心存善念的普通读者欢迎的。让我借以上这些东拉西扯的文字,表示诚挚的祝贺!
(2021年6月8日于风度诗城)
【本文作者简介:桂汉标,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曾长期任广东五月诗社社长,现任总頋问、名誉社长。1972年开始发表作品,已出版诗、散文、评论集十八部,主编出版“红三角诗丛”等各类文学著作一百七十多部,先后主编过《南叶》《五月诗笺》等多种报刊,长期致力于培养文学新人,具体承担霍英东基金会和香港铭源基金在红三角山区捐建四十多项希望工程的工作。曾受到国家有关部委的表彰,获授“全国保护未成年人优秀公民”称号,并于2001年12月荣获第二届“霍英东奖金”。】

目录
第一辑 相思是沉甸甸的感觉
向父亲致敬
祭拜父母
邂 逅
失眠的晚上
骚动的思绪
不要这样看我
一個女人的独白
女人与泥土
女人与战争(组诗)
和平年代
烽煙四起
殊死决战
偃旗息鼓
心迹
爱的四季(组诗)
春
夏
秋
冬
主妇手記(组诗)
出差
獨守空屋
忠誠
情感的升华
——有感于影片《泰坦尼克号》
命运
——致我的爱人
四月
小船
第二辑 责任点燃的火树银花
七月的工地
—写在兴建中的220KV马坝变电站
待打的桩
电站抒情
給一位供電局長
变电站
防雷綫
我是……
憩
采 样 归
在南中国的大地上
井下思绪
认识一位朋友
腾龙
寻找
中国,在今夜
春天,我呼唤阳光
七月的歌

第三辑 寻觅一片驼红的感召
给自己
靶子
经过弹簧门
花中梦
嫁接
迈出窗口
暖春
访湖
---读博友叶子音画欣赏《心弦》
朦胧
瀑布(一)
瀑布(二)
溪流
枯木
觅
读海
花
夏末荷语
乳源,那柔柔滢滢的温泉
葡萄园
邂逅一条河
彼岸
顿悟
第四辑 爱是永不枯竭的源泉
我从这里起航
他们依然年轻
—一九九二年韶关供电局迎春茶话会散记
恋家·思家·爱家
安全就是幸福
亲情让我如此感动
永远的怀念
母亲,你是我永远的思念
亲爱的敬爱的爸爸
我和我的闺蜜
我所认识的上海人
那些年我和韦伯近距离接触
三月的清晨
周末,菜市场见闻
明天我们还能吃什么
子规啼处血成花
天景山摄影采风小记
有一种美让人流泪
春天正是赏花时
春天来了,真好
在香港·在深圳
在侨乡台山感受年味
我想去西藏
丹巴,燃烧与释放
齐鲁,亲切的行走
漫步于澳洲风光中
澳洲旅行看靓女
迪拜音乐喷泉听《梁祝》
小雨悠悠(小小说)
雨中情(小小说)

附录:
思辨艺术的一道彩光…………………………………………李福金
——读张小华的《一个女人的独白》
张小华组诗《爱的四季》简析………………………………桂汉标
后 记


(图文来源于诗的红三角,责任编辑:桂汉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