沂蒙英雄传(小说连载之七十七)
杨浩然.偶然著
七十七、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吴化文叛国投敌后,先是在鲁沂山区横跳了俩月,把东北军赶跑了。然后,马不停蹄地杀向了鲁南。因为东北军大都溃退到鲁南去了,他想一网打尽。于是,便伙同日军,纠集鲁南的刘桂堂部,统领五万余人向国军阵地进行了反扑,并一举灭掉了一一四师,生擒了一一三师师长韩子乾,逼得五十一军丢盔弃甲向鲁西撤去,从而结束了鲁苏战区司令部在沂蒙山经营了四年的抗日及反共生涯。
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就在吴化文集中精力在鲁南大打出手时,后院起火了。
在山东军区的号召下,鲁中、滨海、胶东军区及地方武装,同时向鲁沂山区和诸日莒山区发起了猛烈攻势,基本控制了鲁苏战区撤离后丢下的阵地,首次讨吴,取得了成功。
本次讨吴,马家军有两大收获。一是收复了分布在东里店以东沂河两岸的原五十一军阵地,控制了大量村镇;二是收复了东里店以西的广大山区,包括原王大松防区和一部分鲁苏战区阵地。
马三本想一举拿下东里店的,却被黎玉拦住了:“现在不是时候,这次以讨吴为主,尽量与鬼子避免交锋。”
“肉到嘴边了,不咽下去多可惜。”马三说。
“很简单。”黎玉道“半年来,咱们在两大山区弄出了这么大动静,鬼子为什么睁只眼、闭只眼?因为吴的主力在鲁南,小鬼子根本无兵可调。其实,每个据点里,小鬼子没几个人,但你把他惹毛了,他调飞机轰炸就得不偿失了。目前,是集聚力量的时候,据统计,本次行动,俘虏了近万伪军,加上许多地方武装的改编,咱们的队伍正在不断壮大,一旦时机成熟,立即反攻。别看小鬼子嚣张至极,可一旦失去了伪军的庇护,一打就垮。”
“有道理。”马三说“这次行动,光咱沂蒙总队就收拢了三千人马哩,照此发展下去,敌强我弱的局面很快就会改变,下半年再打它几个翻身仗,我看,无论小鬼子,还是狗汉奸,都得玩完。”
这些日子,马三心情不错。原先,他是打鬼子的英雄不假,所到之处,无人不夸。可自从穿上八路军服装后,不仅仅是夸的问题了,无论走到哪,都会有人欢迎,地方武装都争着加盟呢。特别是王大松和孙大胜,一个是五十一军将领,一个是原吴化文部下,号召力还是蛮强的。有二位出场,加之他们手下的努力,瓦解伪军,指日可待。对此,他信心十足。
凡事都有两面性,马三能瓦解伪军,吴化文虽瓦解不了八路军,可也能瓦解国军。
进入六月没几天,一个爆炸性新闻传到了莲花山:原国民党五十七军三三四旅旅长荣子恒和五十一军六七四团团长刘国桢集体叛变了。刘国桢带走了整个团,荣子恒带走了三个营。荣成了和平救国军暂编第十军军长,刘被升任为暂编十军二师师长。
荣子恒叛变有情可原,他老子荣臻本来就是大汉奸,有其父必有其子。可刘国桢的叛变就有些不应该了。在马三眼里,刘国桢一直是英雄的存在,他的突然倒戈,令他很伤心。不仅又一次想起了那场惨烈的石河战斗。
假如说,中国人的报道有水分的话,日本人的报道应该大差不差。他们也承认自己在那场战斗中惨败。
一九四二年(日方称之为“昭和十七年”)八月,日军“北支方面军”在华北地区,伤亡最大的一次战斗,就是石河战斗。
日方是这样报道的:八月二十八日,即农历七月八日,日军井出部队(驻兖州的第十二军三十二师团,师团长井出铁藏中将)派出丰田讨伐队七百人,在费县以南二十五公里的石河,与一千“敌军”作战。日军战死三十一人(含军官三人)、战伤六十一人(含军官二人),打死“敌军”二百五十人,俘虏二十六人,缴获轻机枪十二挺、步枪七十一支。
六七四团和刘国桢团长的光荣抗日历史,由此可见一斑。可他为什么投敌了呢?一是被逼上了梁山,日伪二月份的那次扫荡使其损失惨重,把他打怕了。二是荣子恒挑拨,想拉个垫背的。三是他和荣的家属都在南京,怕汪伪政权报复。四是正统思想作祟,总觉得自己正统,瞧不起八路军;总以为蒋介石早晚翻盘,从未忘记升官发财。在他看来,投日是老蒋默许的,有朝一日,可摇身一变,仍是国军将官。
为了挽救他,马三和王大松没少找他,他总是左右摇摆。可没想到,五十一军一撤,他的心理防线就彻底崩溃了。加之连升两级,一下从团长升成了师长,可是个不小的跨跃,到时被蒋二次收购时,自然便有了本钱,于是就认贼作父了。这一点,颇似吴化文。还真是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啊!
“别伤心了。”黎玉安慰道“这是蒋汪合流的结果,这种阴差阳错的事儿多了去了,没什么大惊小怪的。我相信,东风肯定会压倒西风的。”
马三点了点头,可还是忧虑道:“他们这一倒戈,鲁南军区和一一五师的压力可增加了不少啊。”
“兵来将挡,水来土掩。有罗荣桓坐阵,谅他们也翻不了天。”黎玉说“咱们的任务,主要是讨吴,经过本轮战斗,势力范围已扩大至两大山区内部,与日伪据点形成了犬牙交错的局面。下半年,只要我们三大军分区主力一齐反攻,里应外合,打残他们指日可待。”
马三说:“对,最主要的是瓦解敌人,从本次行动来看,打仗,的确打得是一种气势,最好的办法就是群狼战术。在狼群面前,再好的猎手都会哆嗦。一哆嗦,就会成为狼口中的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