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级中医奇才周伯良
道说世间根本无绝症
周伯良总结说:病非身体素有之物,能得亦能除 。 医病首要医心,心病一除百病皆了。病理一切皆有因果关系,所以医病得先解因后硕果。
他不仅精通中医、心性、佛性、兼通,阴阳数术、易经八卦,并且都精研与心,能够做到融会贯通,真是一般人难以企及的成就。
被赞为近史以来顶级中医奇才,由于他在中医学上的创造性开拓,又被人们称为“中医CT机”。他也创立了中医史上,中医全科签约调理第一人,他的行医原则是“无遗其禄”也就是收人钱财得替人消灾,做不到就要退全额意思。
他创始了独门医道 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 中华望诊思疗法
神奇之处就在于,他只是望望一下病人肤色及眼神,或是听病人发音,握握病人手后,基本上就看岀八九不离十,就能准确说出病人的肝功、血脂等西医检测的参数,而且不仅通过望诊可以言人疾病,甚至言人家庭及事业都有奇验。
他说尽管一个又一个新医学模式不断登场,循证医学不够来转化医学,转化医学不够再来精准医学,但都未解决问题,因为它们都只是从一个角度在局部或末端发力。很大一部分病患治了不如不治。
而中医治病讲究的是辨证治疗,同病也可以异治,异病也可以同治,所以它不是一病一方的重复,而是治疗原则的同一。究其根本,究其因果关系,西医与中医的医治哲理思维根本不同。中医是站在高维,决定四维,而西医是站在三维判断四维的区别。
中医文化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是传统文化思维、哲学思想、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的体现。中医认为,人与自然是统一的有机整体,人的生老病死都与大自然息息相关。基于此,中医把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体生命科学等学科的相关知识吸收到中医学之中,把人置于自然系统、社会环境之中考察,用于探讨人体生命的本质和特征以及防治疾病的规律心德。中医药文化充满辨证之法,融儒、释、道家思想于一体,讲究天人合一,阴阳五行平衡,讲究辨证施治,配伍发效。几千年来,中医就是用这套理论与方法去解决复杂病症。
为什么人会得病?
人体借助自身的免疫系统,即使偶尔有饮食不当、睡眠不足、贪念心太重、环境改变、血液污染、负面情绪等影响,也可以保持一种良好的状态而不生病;只有当身体的消耗和损害达到了更严重的地步,人才会生病。
换句话,生病则意味着身体的承受能力到达了极限,疾病就是身体给我们的信号,而那些损害人体免疫力的因素就是致病的罪魁祸首,它们削弱了免疫系统的力量,由此带走了的健康。
现代社会的生活及工作压力越来越大,得慢病人也越来越多,很大程度上是生活不规律造成的。有觉不睡不良生活习惯持续损害人体的组织器官五脏六腑,人体的免疫系统便忙得无暇休息,最终免疫系统累垮了,得大病小病是天经地义的事。
何为癌症?
周伯良说:要深刻理解,这不但是形体上的肿瘤,更是精神上的“肿瘤”,癌症患者往往存在着违背了,自然与身心规律等客观法则的结果。表现为:作息不规律、固执、不愿与人交流、爱生闷气、抑郁、悲观、怨恨、长期吃反季节食物等等。
中华望诊思疗法 创始人 周伯良说:
要用语言启发病人,帮助更多病人认识到癌症是心病,心病还要心药医。先要治疗病人不良的七情六欲。我在工作中体会,现代人的情志非常复杂,绝非《内经》时代所讲的恬淡虚无、精神内守,而是七情六欲交织在一起,难解难分,特别是“贪、嗔、痴、恨、爱、恶”六欲,让人对自身众多不良的坏毛病“剪不断,理还乱”,从而使人心浮动、气血不畅、百病滋生,更损耗精气神。
对于病人来说,要从战略上藐视癌症,从战术上重视癌症。除了要找到明医,认真施治之外,病人还需要从心理和精神上采取措施:
首先,不要去惧怕癌症,要有战胜癌症的信心,分析自己之所以生癌的原因,自我大做检讨,不但要找环境或饮食的原因,更要找性格、心理、情绪等方面的原因,找到了,就要认真忏悔,努力改正;
再者,反省、感恩、正心、正念,特别是是要祛除自己心理上的怨恨恼怒烦五毒:最后,发愿,若能癌症康复,当立一个利他利人的大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