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仰生,笔名仰生,昵称:俯仰生涯。安徽省作协会员,曾为下乡知青、工人、中学和大学教师。爱好文学,笔耕不辍,已有350多万字的小说、散文、诗歌、报告文学发表与出版。其中,中篇小说《亡魂》和长篇小说《爱的家教》颇受好评;曾获“小天使"铜像儿童文学奖、"阿英”文学奖等十多种奖项。
【长篇国学之文学札记】
文山艺海撷拾
(系列六十三)
话说《老残游记》
作者简介和写作背景
作者简介
刘鹗(è),原名梦鹏,又名孟鹏,谱名振远,字云抟、公约,又字铁云,别署洪都百炼生。祖籍江苏丹徒,1857年10月18日生于江苏六合;1909年8月23日去世于新疆迪化(今乌鲁木齐)。刘鹗出身于封建官僚家庭,从小得名师传授学业。他学识博杂,精于考古,并在算学、医道、治河等方面均有出类拔萃的成就,被海内外学者誉为“小说家、诗人、哲学家、音乐家、医生、企业家、数学家、藏书家、古董收藏家、水利专家、慈善家”。他涉猎众多领域,著述颇丰,为我们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他所著《老残游记》备受世人赞誉,是十大古典白话长篇小说之一,又是中国四大讽刺小说之一。刘鹗本人也是富有学识又得不到抱负的人。
刘鹗精於算学、医学、水利,并留心西洋科学。个性放旷不拘,所见不同於流俗,观察时事尤其犀利。早年科场不利,转而行医和经商。光绪十四年(1888年)至二十一年,先后入河南巡抚吴大澄、山东巡抚张曜幕府,帮办治黄工程,成绩显著,被保荐到总理各国事务衙门,以知府任用。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应外商福公司之聘,任筹采山西矿产经理。后又曾参与拟订河南矿务机关豫丰公司章程,并为福公司擘划开采四川麻哈金矿、浙江衢严温处四府煤铁矿,成为外商之买办与经纪人。
刘鹗曾於扬州行医,后改行经商(刘鹗28岁曾在江苏淮安开过菸草店,31岁又在上海开过书店,但都因经营不善而倒闭).光绪14年(西元1888)黄河决口於郑州,便投效河督吴大澄,山东巡府张曜,协助治河,后因治河有功,声誉大起,被保荐以知府任用。
曾上书建议修筑铁路,利用外资开采山西煤矿,兴办实业(指工商企业),以利民生,时人不解其用心,交相指责,视为汉奸。光绪26年(西元1900)义和团事起,八国联军入侵北京,太仓粟(京师官方谷仓里的粮食)为俄兵所据,他向联军以低价购得太仓粟,赈济饥民,全活甚众,却因被控私购太仓粟,流放新疆,住在乌鲁木齐一座寺庙的戏台底下,靠为人治病度日,最后病死於迪化(今乌鲁木齐)。著有《老残游记》、《铁云藏龟》、《历代黄河变迁图考》等书。
刘鹗生当封建王朝统治即将彻底灭亡的前夕,一方面反对革命,同时也对清末残败的政治局势感到不安和悲愤。他认为当时“国之大病,在民失其养。各国以盘剥为宗,朝廷以□削为事,民不堪矣。民困则思乱”(给黄葆年的信)。他要求澄清吏治,反对“苛政扰民”,以缓和阶级矛盾。在西方文明潮水般涌入的情况下,他开出的“扶衰振敝”的药方是,借用外国资本兴办实业,筑路开矿,使民众摆脱贫困,国家逐步走向富强。他在给罗振玉的信中说:“晋矿开则民得养,而国可富也。国无素蓄,不如任欧人开之,我严定其制,令三十年而全矿路归我。如是,则彼之利在一时,而我之利在百世矣。”但在帝国主义对中国加紧侵略步伐并大肆进行经济掠夺的情况下,刘鹗对外商又多所迁就,其所定之制往往有损于国家主权和人民利益,因此“世俗交谪,目为汉奸”。
刘鹗小时聪颖过人,过目成诵,但不喜八股文章,在强烈的求知欲支配下,他广泛地“猎取”了各方面的知识,治河、天算、乐律、词章、医学、儒经、佛典、诸子百家,旁及基督教,无所不窥;另外,在古文字收藏与研究方面也很有造诣,是我国甲骨文收藏和研究的先驱。清季颓败,官僚体系的腐靡也暴露无遗,刘鹗虽出身士大夫官僚家庭,却脱去了士大夫的“循规蹈矩,猎取名利”的旧套,无志功名有心实业,“抱饥溺胞与之怀,以养天下为己任”的思想,走了一条游离于“传统”的“学而优则仕”之外的“实业”救国之路。
刘鹗首先是实业家,抱实业救国的希望。投效河工治理黄河,救黎民于水火;建议利用外资修京汉铁路,开山西煤矿,求富国之道;庚子之变,赈粮平粜,民赖以安;他如开烟草店,悬壶行医不一而足。但诸多义举除治河一事比较成功外,其他也无甚结果,最终反而落得个“汉奸”的罪名,被流放到新疆迪化(现在的乌鲁木齐),并于1909年阴历七月初八日因脑溢血逝世于新疆戌所。刘鹗走了一条不同于当时资产阶级革命者的“错误道路:孤军奋斗地发展其个人的民族资本直到最后归于失败”。(刘厚泽:《刘鹗与〈老残游记〉》,见刘德隆、朱禧、刘德平编《刘鹗与〈老残游记〉资料》,四川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15页)与其说这是一条失败之路,不如说是一条留下丰富经验的前驱者的荆棘历程。它向人们昭示了民族危亡时刻一个良知的有产者的人道主义情怀和心路历程,是旧中国近代化过程中的民族实业家救国思想的可贵尝试,也成为今天我们重新审视他和他的小说时代价值的坐标基点。
《老残游记》是刘鹗的不经意之作。正如刘鹗四子刘大绅所说:“《老残游记》一书为先君一时兴到笔墨。初无若何计画宗旨,也无组织结构,当时不过日写数纸,赠诸友人。不意发表后,数经转折,竟尔风行。不独为先君预想所不及,且先君也未尝有此预想。”(刘大绅:《关于〈老残游记〉》,见刘德隆、朱禧、刘德平编《刘鹗与〈老残游记〉资料》,四川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390页)从上面的记述中,我们可以看出《老残游记》并非刘鹗为小说而小说之作,而是“赠诸友人”的“兴到笔墨”。这友人据刘大绅所说是连梦青,因避杀戮,隐于上海租界,苦于无力营济,又不受友人钱币,刘鹗便赠稿以接济之。从这里我们不难看出,刘鹗并非职业小说家,这也是他与“南亭亭长”、“我佛山人”和“东亚病夫”的不同之处。所以文学家只是他在后人视野中的定位,但我们却忽略了他的实业家的身份和意义,这也是我们应该特别注意的。
在19世纪末的中国天空中,浓云始终遮蔽了阳光,忧患是时代的主题。在救亡和启蒙的双重变奏中,旧文学从前台退居幕后,新文学由背景走向前景。“诗界革命”的“我手写我口”是时代命运的诗化召唤。“小说界革命的”欲新一国之民,不可不先新一国之小说“是对新小说社会作用的极力提倡。由近代翻译所引起的近代小说及新小说的兴起,是世纪末独特的风景。文学的嬗变在新时期历史的淘沙中沉淀,新文学在社会的动荡中脱颖而出。刘鹗的《老残游记》也正是在这一大背景下出现的,无论在思想上还是在艺术上都取得了很高的成就,成为新文学的前驱,旧文学的收场。
刘鹗在近代中国社会中,无论在实业救国还是在文学革新中都有先驱者的开拓之功,但文化的多元性在政治一元化中抵消,刘鹗与《老残游记》的成就与启示并没有引起很多人的注意,只是在人们的头脑中以谴责小说家和谴责小说的定义规定着。但当历史的车轮把我们带到《老残游记》发表一百周年的今天的时候,我们却在寻找中国特色现代化之路的新背景下发现他们新的时代价值。刘鹗与《老残游记》是现代化的另一种阐释,是民间力量的合理表达。清政府的极力扼杀是旧中国的历史悲剧。可幸的是,当代中国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雄心壮志和海纳百川的理论勇气,刘鹗式的民间力量在当下有了千载难逢的施展才能的环境,也定将为我国的现代化注入生机和活力。
刘鹗会撰写《老残游记》一书,原本是为了帮助朋友。在义和团乱后没几年,京曹中有沈虞希与连梦青二人,因素与《天津日日新闻》的方药雨为友。一日,沈虞希偶将朝中事告知方药雨,方氏将其揭露於报端,清廷获悉后大为震怒,严办泄密之人,且株连甚广,沈氏被逮杖毙,连梦青仓皇遁走上海,连氏到上海后,家财尽失,无以为生,只依赖卖文糊口。刘鹗知其人孤介,不愿受人资助,因此,动笔写小说送他,以增加其稿费收入。
刘鹗的写作动机本为助人,但他生当乱世,目睹国事糜烂,再加上自己一生事业上的失败以及政治理想的幻灭,《老残游记》事实上也是他个人情感的寄托.他曾在书中自叙:“吾人生今之时,有身世之感情,有国家之感情,有社会之感情,有宗教之感情,其感情愈深者,其哭泣愈痛,此洪都百鍊生所以有老残游记之作也.棋局已残,吾人将老,欲不哭泣也得乎。“由此可知,《老残游记》为当时中国社会之缩影,更是作者一部以文字代替哭泣的著作。
《老残游记》共二十回,作品通过摇串铃的江湖医生老残在山东行医时的所见所闻,暴露了当时官场的丑闻。尤其是对所谓的清官,进行了无情的揭露,认为他们是实际上的酷吏。小说的结构较为松散,但有些片段写得相当成功。全书语言清新流畅、富有韵昧。写景自然、逼真,有鲜明的层次和色彩,可以当作一部优美的散文来读。
该书的写作动机很值得一提:在义和团乱后,京中有沈虞希与连梦青二人,与天津日日新闻的方药雨为好友,一天,沈虞希偶将朝中事告知方药雨。方氏将其披露于报端,清廷获悉后震怒,严办泄密之人,且株连甚广。沈氏被逮杖毙,连梦青仓皇遁走上海。连氏到上海后,无以为生,勉强以卖文糊口。刘鹗有心资助他,因此写小说送他,以增其稿费收入。写作的动机虽然是为助人,但时值乱世,国事糜烂不堪,加上自身事业的失败及政治理想的幻灭,《老残游记》实际上也成了他个人的情感的寄托。刘鹗曾在书中自叙道:“吾人生今之时。有身世之感情,有国家之感情,有社会之感情,有宗教之感情,其感情愈深者,其哭泣愈痛,此洪都百镰生所以有老残游记之作也。棋局已残,吾人将老。欲不哭泣也得乎。”《老残游记》的影响巨大,鲁迅先生评其为晚清四大“谴责小说”之一。也因内容丰富,意蕴深邃,该书被翻译成多国文字发行,还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定为世界文学名著。
《老残游记》作者刘鹗最后的归宿
在中国文学史上,每朝每代都有其一种标志性的文学体裁。其中最早可追溯到先秦的《诗经》,汉代流行“赋”,唐诗宋词元曲更是我国文学瑰宝。
到了明清两朝,虽然诗歌亦然盛行,可是在这两朝之中又出现了一种长篇的白话文体例的文学体裁——小说。
如今推崇的很多古代小说,甚至是我国的四大名著都出自这个时代。
其中一种是像《三国演义》这样的通俗演义小说,主要是古代历史时期的战争与文化。
另外一种则是民间通俗小说,其中民间通俗小说最为盛行的时期便是清末。
当时很多清末文学作者,经历都非常丰富。甚至有些都是县级省级官员,也有一些落地的穷儒不满当时的社会制度而写下一些讽刺的文字。现在看来都成为了了解当时社会情况和老百姓生活的宝贵材料。
而今天我们要介绍的,就是一部反应当时清官之害的通俗长篇小说《老残游记》与其作者。
老残游记: 清官害民常常甚于贪官。
很多没有读过《老残游记》的读者会理解不了。人们都希望政治清明,没有贪腐。在受到冤屈的时候呼唤青天大老爷来主持公道,那为什么说清官还会害人呢?
其实古代的科举制度经历了几百年的演变和发展,到了清代已经和刚刚使用科举制时不一样了,唐朝的时候科举制度确实可以选拔出非常优秀的官员,是因为当时考科举需要拥有通才。从治国安邦到攻守骑射,从调剂民生到刑狱断案,唐代的官员最起码得有一样拿的出手。
但到了清朝则不然,由于沿用明代八股取士的考试范围,很多读死书的庸人被选为一方父母官,甚至有些官职是通过用捐官的方式买来的,这就不能完全保证官员的执政执法能力了。
而且做官清廉只是心态上和行为准则上的约束,官员不作为,甚至乱作为。这不但没有帮助老百姓解决实际的民生困难,反而造成了非常多的疾苦甚至是冤假错案。
《老残游记》就是批判这种只关注官员精神和行为建设,忽略官员能力的现状。他批判了晚清时期社会腐败,揭露所谓的好官清官的很多罪恶,将批判的矛头直接指向了当时的官员制度和统治支柱。
小说情节往往和作者所处的时代和自己的经历有莫大的关系, 《老残游记》的作者刘鹗的经历也是这样的,他之所以写小说批判这些无能昏庸的清官,实际上也和他在清末做实业受到一些旧儒排挤有很大关系。
清末官僚到底是何许人呢?刘鹗,晚清时代出名的通才,可以说是阅历丰富。他精通非常多门学科。在考古、文学、算学、医道、水文等方面甚至可以说是专家。而且还是清末非常著名的哲学家、藏书家、音乐家。
最为人称道的是在清末时期刘鹗参与过实业救国事业。他能够辨认甲骨文,同时还在山西开过煤矿。当然撰写《老残游记》是真正让他名垂青史的一笔。
刘鹗出身官僚家庭,江苏丹徒人,生于1857年,卒于1909年。年轻的时候无意考取功名,后来曾经在山东巡抚和河道总督处做幕僚,治理黄河工程。
清光绪十五年四月,刘鹗带着手下人等进入山东,在山东的很多地区游历并绘制《豫直鲁三省黄河地图》送到皇帝面前御览并且将此图留在皇宫中。而且他还曾经编著了《治河五说》和《治河续二说》等水利学术专著。
次年三月开始在济南治理河务,任当时的黄河下游提调官。当时山东汛情非常严重,一到时间,黄河周边200多个村落总是被淹。刘鹗就在当时的利津县和蒲台县修筑大堤,保证了周边村庄的庄稼收获。
甲午战争宣告失败之后,洋务运动也随之破产。大清学习日本的明治维新也走上了维新的道路,康有为谭嗣同等有识之士鼓动官员变法革新,此时的刘鹗也在其中。
当然谭嗣同被杀时刘鹗并没有受到牵连。他一直想办法帮助当时的清政府变法图强,以“治国莫重于养民,为政莫先于立本”的思想奔走在戊戌变法的道路上。在《抱残守缺斋》中提到刘鹗变法在山西遇到了一些困难,让他吸取了非常大的教训。
于是在河南时,他的业务相对来说就顺畅了许多。正是因为他的低调行事,朝廷很快批准了在焦作开设煤矿的批文,而且得到了意大利公使作保。不仅参与修订了焦作煤矿的操作章程,更是参与到煤矿的实际管理当中。为实业救国做出了贡献。他最终成为了焦作煤矿穷途末路的博学家
但是这一切在当时的中国人看来确实“商人所为”,颇让人不以为意。这说明当时的社会风气依然保守的存有“士农工商,商为之末”的陈旧思想。
所以当刘鹗写《老残游记》时,也带着为中国实业救国失败的命运惋惜和富国热情被无情浇灭的痛苦。小说里的主人公老残其实就是刘鹗自己的化身,书中写满了对整个官僚系统的失望。
虽然刘痛恨清廷的官僚体系,但是他依然政治思想过于保守,对于当时国内交困的政治形势观察不够。对于身处那个时代的他来说能够想到实业兴邦已经是非常先进和有见识的举动了。所谓不以结果论英雄,刘鹗虽然在经商之路上归于失败,但还是能够体会民间的疾苦。
庚子事变的时候,八国联军进北京。当时国内南北交通被阻断,北京因为粮食断绝而陷入全城饥荒的困难境地。为了能够赈济灾民,刘当时筹集了大笔资金进入北京,买下了沙俄部队准备放火烧掉的全部粮食和放粮的仓库,然后赈粮或平的方式放粮赈灾救济灾民。
八国联军侵华以后, 刘鹗的亲家罗振玉在《五十日梦痕录》中记道:“联军入都城,两宫西幸,都人苦饥,道相望。君乃挟资入国门,议赈恤。适太仓为俄军所据,欧人不食米,君请于俄军以贱尽得之。粜诸民,民赖以安。君平生之所以惠于人者,实在此事。”
可见其实刘鹗当时并不是真的想要私卖粮食,而是真心救灾保民。
这一行为让刘鹗失去了在经商时留下的所有财产,不仅如此后来朝廷不但没有给他褒奖,反而说刘鹗勾结洋人盗卖皇粮,被朝廷充军发配新疆。
当时清朝政府的档案记载着:光绪三十四年从六月到七月的十九天里,清政府非常重视对于盗粮案件的重视,参与审理案件的从慈禧太后到军机处等中央机构无不是清政府掌握实权的。
当时作者人在南京,被两江总督抓捕,然后坐船押送到汉口,随着湖广总督特派押送,再经由河南和陕西最后到达乌鲁木齐。刘鹗一路饱受苦难,身染疾病。最终在第二年病死在乌鲁木齐(当时叫迪化)。
刘鹗到底是实业救国的英雄还是“汉奸”?
鲁迅先生曾经在他的《中国小说史略》中提到,刘鹗曾经上书朝廷修建铁路,主张在山西开设煤矿实业救国,后来因为放粮赈灾的事情被称为“汉奸”。可见中肯地描述了的整个人生历程。
我们禁不住要感叹,人总是在当下的思维方式和所处的社会环境来决定自己的行动。清末的时候,政府昏庸无能,官吏严酷腐朽。没有人真的看到为什么当时的中国会被外国列强欺凌,也没有人认识到时代潮流的改变。
清政府虽然是整个中国君主专制王朝的最末端,但是依然摆脱不了农业革命之后以农为本的基本思维方式。而那时的全球其实都处在资本萌芽阶段,工业革命正在如火 如荼的快速发展。
从政治经济学的角度上说,生产力决定生产效率。工业革命之后的西方国家,其生产力的提升根本是清朝时代的中国完全想象不了的。光靠商人们进行实业救国根本就是邯郸学步之举。也改变不了所有中国人被尘封了数百年的固化思维方式。
刘实业救国虽然心有余,但力不足。再说“汉奸”其实从各方面的记载上看,并不是真的。刘鹗的从八国联军手里买粮赈灾的做法其实是为了更多的中国人能够躲避天灾人祸,清朝官方所评定的“汉奸”并不是本质上的卖国。
《老残游记》中所批判的酷吏之害的说辞,其实有点像《水浒传》中梁山英雄们的思维方式。被逼上梁山的一百单八将其实并不是像方腊一样真心反叛朝廷,而是通过落草为寇的方式代大宋朝廷处置贪官污吏,所以宋江当时在梁山上挑起“替天行道”的旗帜。
替天行道,那就是还承认天是对的。而刘也是如此,他并不认为清政府从根上起有问题,反而觉得是清朝的那些官吏的问题。从小说矛盾的中心便选错了批判的方向。
当然时势造英雄,刘鹗作为治理黄河的功臣,救济灾民的实业家,功绩自然也是可圈可点的。而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的归宿也是那个落后时代的归宿。
前有曹雪芹,后有刘铁云——周汝昌。
如果你想透视晚清社会和封建制度,品味刘鹗的人生,就一定不要错过《老残游记》这部小说。
《老残游记》揭露了晚清的政治危机,语言生动,具有极强的感染力
在中国古典文学发展的漫漫长河里,先后经历了诗经、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和明清小说,它们是中国古典文学的精华所在。而当人们把焦点聚集在明清小说时,多数人最先想到的可能就是代表当时文学最高成就的“四大名著”,其次便是《金瓶梅》、《儒林外史》、《聊斋志异》等作品,却鲜有人提到《老残游记》。平心而论,在群星闪耀的明清小说这片天空中,《老残游记》算不上最亮的那一颗,但却散发出了它独有的光芒。
《老残游记》作者刘鹗,成书于清光绪年间,是一部带有自传性质的中长篇小说,与《孽海花》、《官场现形记》、《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并称为“晚清四大谴责小说”,具有极高的文学和艺术价值,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首先,《老残游记》揭露了晚清国势危殆、政治动荡的社会现实,对昏官酷吏进行了无情的批判,是讽刺小说的代表作。与同时代其他小说不同,刘鹗批判的对象不是贪官污吏,而是以玉贤和刚弼为代表的“清官”,更具讽刺意义。透过作者勾勒出的故事,读者可切实感受到晚清时“清官”之害甚于贪官。鲁迅在评价《老残游记》时写道:“摘发所谓清官之可恨,或尤甚于赃官,言人所未尝言,虽作者亦甚自喜”。
其次,《老残游记》真实描绘了晚清山东一带的市井风情,是一部了解晚清社会风貌的珍贵资料,具有极高的史学研究价值。跟随书中主人公老残的足迹,人们可以领略到大明湖、千佛山在一百多年前的壮美景象;可以透过“高升店”、“日升昌”、“有荣堂”等古老商号,一窥晚清工商业的兴衰变迁;还可以借助王小玉的唱腔,感受到清末曲艺表演者的高超技艺和中华曲艺文化的博大精深。《老残游记》就如同是一台时光机,可以将读者带回到百年以前,感受当时社会的方方面面。
《老残游记》语言生动,具有极强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堪称语言运用水平最突出的小说之一。读罢《老残游记》的读者,无不被刘鹗高超的语言功底所折服。在文中,作者将白描手法运用得出神入化、恰到好处,特别是对大明湖、王小玉说书、黄河冰封等部分的描写,能够让读者深刻体会到文字给内心带来的震撼与冲击。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中称赞该书“叙景状物,时有可观”。
在文学的漫漫长河中,《老残游记》并不显眼,但却拥有自己独特的风格。它的批判性、写实性和高超的语言运用,相信再过一百年,依然会被人们所津津乐道。
《老残游记》经典语录(四组)
一、《老残游记》精邃语句
第一句:天下大事,坏于奸臣者十之三四;坏于不通世故之君子者,倒有十分之六七也。
第二句:那双眼睛,如秋水,如寒星,如宝珠,如白水银里养着两丸黑水银,左右一顾一看,连那坐在远远墙角子里的人,都觉得王小玉看见我了;那坐得近的,更不必说。就这一眼,满园子里便鸦雀无声,比皇帝出来还要静悄得多呢,连一根针吊在地下都听得见响。
第三句:声音初不甚大,只觉入耳有说不出来的妙境:五脏六腑里,像熨斗熨过,无一处不伏贴;三万六千个毛孔,像吃了人参果,无一个毛孔不畅快。
第四句:凡箜篌所奏,无和平之音,多半凄清悲壮,其至急者,可令人泣下。
第五句:这鬼有五乐,我说给你听:一不要吃;二不要穿;三没有家累;四行路便当,要快顷刻千里,要慢蹲在那里,三年也没人管你;五不怕寒热,虽到北冰洋也冻不着我,到南海赤道地下也热不着我。有此五乐,何事不可为?
第六句:儒、释、道三教,譬如三个铺面挂了三个招牌,其实都是卖的杂货,柴米油盐都是有的,不过儒家的铺子大些,佛、道的铺子小些,皆是无所不包的。
第七句:大凡人肚子里,发话有两个所在:一个是从丹田底下出来的,那是自己的话;一个是从喉咙底下出来的,那是应酬的话。
第八句:我在二十里铺的时候,过往的客人见的很多,也常有题诗在墙上的。我最喜欢请他们讲给我听,听来听去,大约不过两个意思:体面些的人总无非说自己才气怎么大,天下的人都不认识他;次一等的人呢,就无非说那个姐儿长得怎么好,跟他怎么样的恩爱。
第九句:以哭泣为哭泣者,其力尚弱;不以哭泣为哭泣者,其力甚劲,其行乃弥远也。
第十句:这事真正荒唐!是史观察不是,虽未可知,然创此议之人,却也不是坏心,並无一毫为己私见在内;只因但会读书,不谙事故,举手投足便错。孟子所以说:『尽信书,不如无书。』岂但河工为然,天下大事,坏于奸臣十之坏于不通事故之君子者,倒有十之六七也。
第十一句:那老爷们的才气大不大呢,我们是不会知道的。只是过来过去的人怎样都是些大才,为啥想一个没有才的看看都看不着呢,我说一句傻话:既是没才的这么少,俗语说的好,‘物以稀为贵’,岂不是没才的倒成了宝贝了吗。这且不去管他。
二、《老残游记》中10句经典名言,道尽人生哲理
《老残游记》是清末四大谴责小说之一,作者为刘鹗,描写一个被人称做老残的江湖医生铁英在游历中的见闻和作为。《老残游记》中 10句经典名言,道尽人生哲理。
1. 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当局者:原指下棋者,比喻当事人。原指下棋的人往往对局势认识不清,一旁观棋者却看得清楚。比喻当事人会被事实真相所迷惑,处理事情往往糊涂,局外人反而比当事人看得清楚。
2. 攀得高,跌得重
语出清·刘鄂《老残游记》三:俗说~,不想攀高是想跌轻些的意思。
3. 无私者无畏。
语出清·刘鄂《老残游记》。没有私心的人就不会有什么畏惧。当人们不怀私心的时候,做事情就不会有牵绊,所以就能放开一切,勇往直前,做到无所畏惧。
4. 各师父各传授,各把戏各变手
把戏:魔术。变手:手法。比喻各个师傅自有各自的一套传法;各种戏法自有各种不同变法。
5. 不生不死,不死不生。
没有生就没有死,没有死就没有生。意谓生死乃自然之理。
6. 鬼行地中如鱼行水中,鬼不见地,亦如鱼不见水
意谓鬼在地下可以行走自如,不受阻碍,就如鱼在水中浮游一样。
7. 人人好公,则天下太平;人人营私,则天下大乱。
出自清·刘鹗《老残游记》第九回。好,喜欢。则,那么。营私,谋求私利。人人奉公守法,那么天下就会太平;人人都想着谋求私利,那么天下必然大乱。此言天下的治乱与一个社会是奉公还是营私的风气占上风有着密切关系。
8. 巴东三峡巫峡长,猿啼三声断人肠
《老残游记》自序:古语云:~。其感情为何如矣!
9. 布口袋破了口儿——说不完了。
口袋破了,里面的东西不停地往外倒。倒,谐“道”,即说。谓不停地说,说得没完没了。
10. 吃冷猪肉
语出清·刘鄂《老残游记》。意谓陪孔子受祭。旧时祭祀孔子,要献生的胙肉,故称冷猪肉。陪孔子受祭的还有经皇帝批准“从祀孔庙”的历代名儒。讽刺想死后“从祀孔庙”的道学先生。
三、《老残游记》金句鉴赏
一、摘自自序
婴儿堕地,其泣也呱呱;及其老死,家人环绕,其哭也号啕。然则哭泣也者,固人之所以成始成终也。其间人品之高下,以其哭泣之多寡为衡。盖哭泣着,灵性之现象也,有一分灵性即有一份哭泣,而际遇之顺逆不与焉。
《离骚》为屈大夫之哭泣,《庄子》为蒙叟之哭泣,《史记》为太史公之哭泣,《草堂诗集》为杜工部之哭泣;李后主以词哭,八大山人以画哭;王实甫寄哭泣于《西厢》,曹雪芹寄哭泣于《红楼梦》。王之言曰:“别恨离愁,满肺腑难陶泄。除纸笔代喉舌,我千种想思向谁说?”曹之言曰:“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结其中意?”名其茶曰“千芳一窟”,名其酒曰“万艳同杯”者;千芳一哭,万艳同悲也。
二、摘自第八回 桃花山月下遇虎 柏树峪雪中访贤
沧苇遵王士礼居,艺芸精舍四家书。
一齐归入东昌府,深锁嫏嬛饱蠹鱼。
嫏嬛:传说中天帝藏书的地方。蠹鱼:又称“衣鱼”,一种喜欢咬书籍、衣服的虫子。
三、摘自第九回
一客吟诗负手面壁 ,三人品茗促膝谈心。曾拜瑶池九品莲,希夷授我《指元篇》。光阴荏苒真容易,回首沧桑五百年。紫阳属和《翠虚吟》,传响空山霹雳行。 刹那未除人我相,天花黏满护身云。 情天欲海足风波,渺渺无边是爱河。引作园中功德水,一齐都种曼陀罗。 石破天惊一鹤飞,黑漫漫夜五更雷。 自从三宿空桑后,不见人间有是非。
野马尘埃昼夜驰,五虫百卉互相吹。
偷来鹫岭涅槃乐,换取壶公杜德机。
菩提叶老《法华》新,南北同传一点灯。 五百天童起得乳,香花供奉小夫人。
四、摘自第十回
骊龙双珠光照琴瑟 ,犀牛一角声叶箜篌。
!东山乳虎,迎门当户;明年食獐,悲生齐鲁。一解
残骸狼藉,乳虎乏食;飞腾上天,立豕当国。二解
乳虎斑斑,雄据西山;亚当孙子,横被摧残。三解
四邻震怒,天眷西顾;毙豕殪虎,黎民安堵。四解
五、摘自第十二回
寒风冻塞黄河水 暖气催成白雪辞。地裂北风号,长冰蔽河下。
后冰逐前冰,相陵复相亚。 河曲易为塞,嵯峨银桥架。归人长咨嗟,旅客空叹咤 盈盈一水间,轩车不得驾锦筵招妓乐,乱此凄其夜。
六、摘自第十七回
铁炮一声公堂解索 ,瑶琴三叠旅舍衔环。愿天下有情人,都成了眷属;是千盛注定事,莫错过姻缘。
七、摘自第二章 第一回
元机旅店传龙语, 素壁丹青绘马鸣。靓妆艳比莲花色;云幕香生贝叶经。
八、摘自第二章 第五回
俏逸云除欲除尽 ,德慧生救人救澈。妙喜如来福德相;姑射仙人冰雪姿。
九、摘自第二章 第九回
德业积成阴世富, 善缘发动化身香。野火难消寸草心,百年荏苒到如今。墙根蚯蚓吹残笛,屋角鸱枭弄好音。有酒有花春寂寂,无风无雨昼沉沉。
四、老残游记摘抄精彩语句
1、我们生活在一个声音的世界里。我们的耳朵,每天无时不在聆听着各种各样的声音;我们作文,也要经常写到声音。这里所说的绘声,就是要把写进作文中的声音描绘得逼真生动,收到以声传神的效果。
2、只听得一个女子低低应了一声。绿竹翁道:“姑姑请看,这部琴谱可有些古怪。”那女子又嗯了一声,琴音响起,调了调弦,停了一会,似是在将断了的琴弦换去,又调了调弦,便奏了起来。初时所奏和绿竹翁相同,到后来越转越高,那琴韵竟然履险如夷,举重若轻,毫不费力的便转了上去。令狐冲又惊又喜,依稀记得便是那天晚上所听到曲洋所奏的琴韵。这一曲时而慷慨激昂,时而温柔雅致,令狐冲虽不明乐理,但觉这位婆婆所奏,和曲洋所奏的曲调虽同,意趣却大有差别。这婆婆所奏的曲调平和中正,令人听着只觉音乐之美,却无曲洋所奏热血如沸的激奋。奏了良久,琴韵渐缓,似乎乐音在不住远去,倒像奏琴之人走出了数十丈之遥,又走到数里之外,细微几不可再闻。
2023.02.28于芜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