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为捍卫母语的纯正而努力
文| 毋东汉


祖国的语言,特别是汉语言,以方块字的姿容出现在世界语文之林,是应该骄傲的。
汉语言文字既表意又表音,实在博大精深,妙不可言。我当年在兴教寺亲眼见到主持释常明接待日本僧侣朋友,他写一个“福”字斗方,棱形书法作品,下款题“中国兴教寺”,感动得日本客人双手合十,几乎下跪;笑着用双手接过棱形斗方,如获至宝。仅仅这一个“福”字就表达了祝愿、吉祥和友谊,顶得上千言万语。若用外文写就是一长串字母。中国语言的表现力可想而知。鲁迅曾举例:含义深刻,画面感强,音调和谐的《诗经》,若翻译成外文全变了味,读起来不像话。如《关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译成外文后,没了节奏和韵律:“关关啼叫的小鸟哟,在河心小岛上呀,美丽的姑娘呀,高尚的小伙子看上你啦!”什么话呢?当然,外文是表音文字,也有它的特长之处,译成中文,也不尽人意。普希金的诗,据说极好,译成汉语,读起来感觉并非评价得那么优秀。新的自由诗,实际上是对译成汉语的外文诗的模仿。我们还是要继承传统文化,热爱母语,决不动摇。
捍卫母语的纯正,从以下六个方面着手:
一是推广普通话,不仅在校园进行,而且在整个社会提倡。北京方言、陝北话、河南话,接近普通话,推广普通活比较容易,也是我们效法的榜样。我们都要努力学习普通话。
二是要研究方言和少数民族语言。把各地方言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继承,但不提倡把方言用于书面思想交流。电脑在操作时,遇到方言和普通话的转换,容易出现错别字。例如“国家”与“郭家”等,在关中方言中谐音。
三是消灭错别字。店铺牌匾、媒体文件、各种印刷品、视频字幕上的错别字危害不可低估。例如一家眼镜店,匾额上赫然写着“好视立视光”,顾客茫然,不知所云。若能改为“好视力试光”,人们一目了然,需求者会来配眼镜。两个别字不知耽误了多少顾客。至于视频屏幕上的错别字,太多了,甚至人名、地名、政治术语出错,影响表情达意,改变原意至相反。
四是语法修辞的重视。要说好中国话,写好中国话,特别是汉语言文学任重道远。要重视语法修辞。学校有责任,全社会都有一定的责任。起码要掌握关联词。舞台上常有嘉宾话语中缺乏正确关联词,句中不管因果和转折等不同关系,一味地用“然后”连接分句,越“粘”越“厚”。
五是在汉语文字中夾杂汉语拚音字母和英文字母。据说这是为回避“敏感词汇”,应对审核所为。作为退休语文教师的我,仍深觉不满,坚决反对。难道我们汉语词汇不够用?难道检查审核如此迂腐?五四时期,革命作家应对反动当局检查机关的巧妙手段,现在也适用吗?建议网络检查部门加强人工审核,不着重依赖电脑,更不能一味图快。电脑毕竟不如人脑。
六是标点符号问题。有些作家、诗人,特别是诗人,把不用标点符号或不完全用标点符号当作改革和创新,以为时尚。这是一种误导。标点符号古已有之,起初很简单,只有圆点、圆圈、曲线和双线,表示停顿和特定含义。新文化运动时,由胡适等教授发心,倡导使用标点符号。1951年,中央人民政府公布了《标点符号用法》,经多次修订,沿用至今。当年,私塾教师用毛笔杆蘸红印油在文言文书上点圈、断句。难道我们的文人要回到那时——革新乎?倒退乎?
总之,纯正母语,事关社稷,万万不可小觑。面对错别字等语文乱象,此可忍,孰不可忍!痛心疾首,恼怒命笔,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2023-5-29-于樵仙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