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每天常规的教学日复一日,会有些单调,生活还是需要润滑剂。
李启振在2000年8月离开公办到民办,他心中就为自己未来装了两道保险。一是多年一线的语文教学,得过省内名师、教材正副主编的多次培训,又经过多年的实践与学习,掌握了自己的一套以学生为主体、以老师为主等的教学方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精导精练。他相信,在教育日益开放的未来,也总会有自己的一席之地。
另一个方面,就是充分利用自己的专长,服务学校与社会。李启振在第一个公办学校时,也就是在25岁那年,首次指导学生参加全县中学生艺术周活动书法赛,全县共评选6人获奖,他的学生获奖4人,也因此得了指导师奖。进县城中学后,也做了一些书法教学和培训的工作,并为许多单位书写了门牌、招牌。既解决了一些生活困难,也接触了社会,得到了锻炼,也增加了他对未来生活与工作的信心。
李启振在中小学时期,因为优秀的成绩和漂亮的书法得到了老师们的赏识,而在大学时期又两度在全省、全国大学生硬笔字书写大赛获二等奖。毛笔书法也在大学校庆展出。工作后也依然没有放弃学习,也参加了一些硬笔和毛笔的大赛并获奖。他的硬笔书法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末还参加了在北京中国美术馆举办的《全国硬笔临写传统碑帖展》,并应邀到北京参加开幕式,参加在全国政协礼堂举办的书法会议,听了卢中南、高惠敏的讲座,也结识了一些在京的书法家和西江省的参展同道,以后也书信往来,互相激励。不久,文化部主管中国硬笔书法协会成立,李启振以实力成了首批会员。不久,又成为中国书画艺术委员会会员。
他知道扔掉了铁饭碗,捧起泥饭碗就必须比以往更加努力,为此他在语文教学论文获全国二等奖并编入《语文教学艺术》一书后,决定在书法上再进一层。
恰巧看到书法报上有“中国两岸和平统一大业书画精品展”征稿,他决定自作诗一首,再创作成书法作品参赛,以期能获奖。
李启振以心中对台湾的回归的期盼,以《盼归》为题作五言诗:
港珠已属龙,澳璧又完归。
两岸烟波连,一家骨肉亲。
飞毫阿里山,泼墨长江水。
中华成一统,功与日月辉。
首句他把香港比作明珠,澳门比作璧玉,她们都分别在1997年、1999年完璧回归。第二句以两岸一家,骨肉相连,自是不可分离,来表达回归的必然。第三句作为一个文人以飞毫泼墨阿里山、长江水以表达热爱祖国的山山水水的真挚情感。最后表达实现祖国统一是与日月同辉的功绩,希望每个中华儿女作出贡献。
此诗是李启振当天上课之余多番修改而成,总的来说,感觉立意高,顺口易懂,中间两联也对仗,较为满意。
于是李启振买了一刀四尺宣纸开始训练。住的地方窄,办公室人多面积小也摆不开。只好利用假日教学楼没人,把纸铺在学校走廊地上用了三十来张宣纸训练、创作,以草书作品表达心中的情感。这也是李启振最用心的作品。

此书法作品入展《中国海峡两岸统一大业书画展》,并编入大赛《海峡两岸书画精品集》。作品被主办方收藏。
10年后(2011年),《盼归》诗歌获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主办的《中国当代百名诗词家作品集》一书评选活动中,荣获一等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