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编者按】为贯彻落实“六个每一个”,让每一个生命都精彩,2023年5月27日,从个体出发新教育和全国课堂改革十大样本“三标课堂”在原平一中开展了一场富有创新意义的写作实践。高一2213班和2216班的同学们以上海市高考作文题《他们》为素材,在“目标引领-限时达成-多维反馈”的三标教学框架下,完成了从写作到批改的全流程探索。通过10分钟思维激活、30分钟沉浸创作、5分30秒结构化互评的阶梯式训练,最终涌现出孙小旋、李佳容两位“高快作文之星”。这场教学实验生动诠释了“三标课堂”的精髓:在明确的目标导向中,学生不仅展现出超乎预期的写作热情与批判性思维,更以团队协作方式高效完成了传统需10小时的教学评估任务。现特刊发孙小旋同学的佳作,期待这份教育创新实践能为读者带来启发。

孙小旋:他 们
他们,是谁?
是以万死换盛世的革命先烈,是“虽千万人,吾往矣”的白衣战士,是以血肉誓死捍卫山河的铮铮儿郎,是从风雨飘摇的乱世里破空而出的英雄,也是安居盛世仍默默俯身耕耘的无名之人。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中国人。
遥想文明火种初燃,这片神圣的土地便孕育无数奇迹,而“他们”,正是奇迹的执火者。春秋战国,礼崩乐坏,却仍有诸子百家,星汉灿烂。老庄之道、孔孟之思,圣贤典籍,浩如烟海;唇枪舌剑之间,“他们”为华夏播下思想的圣果。匈奴南犯,少年将军霍去病横刀大漠,封狼居胥;金兵压境,岳飞背刺“精忠”,以铁骑横槊,誓“不教胡马度阴山”。荒烟塞北,“他们”以血性立下民族之魂。大唐将倾,杜甫蘸泪写诗,为黎民低声痛哭;举世皆浊,屈原怀沙沉江,以死明志。朝廷软弱,奸佞当道,辛弃疾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仍不改报国初心。出走半生,归来仍是热血少年。乱世金戈与灯火阑珊之间,“他们”用笔墨与刀锋共同铸就中华风骨。
是谁缔造了这盛世?——是“他们”!
近代炮火轰开古老国门,也震醒了沉睡的雄狮。百年三万六千日,尽是民族苦难;好在,有“他们”。他们求变法、图自强,摇旗呐喊,唤醒昏睡的良知;他们抛头颅、洒热血,执笔为剑,落墨成霜;他们立于时代拐角,望断天涯,又在长河激流中寻一线希望。一次又一次前赴后继,一次又一次血泪高歌,终挽狂澜于既倒,撑大厦于将倾;终见春风又绿神州,华夏再沐朝阳。
是谁终结了这乱世?——是“他们”!
放眼当下,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开。寰球互联,命运与共;霸权横行,恐怖暗涌,民族矛盾此起彼伏。人类面临太多考题。“他们”既逢盛世,亦负重任,自当壮志凌云,负青天而适南冥,挂云帆以济沧海。“处数千年未有之奇局,自应建数千年未有之奇业”。
磨剑数年,今日试锋芒?——还是“他们”!
盛世由他们点缀,乱世由他们守护,未来由他们缔造。时代在变,“他们”的容颜也在变,但爱国与求进的火焰永不变,红色基因的底色永不变。
“他们”是谁?是我脱口而出的骄傲——中国人!
汪静老师评语
文章立意高远,彰显了胸怀天下的责任和担当;博古通今,体现了厚重宽泛的阅读面;结构条理清晰,层次分明;语言铿锵有力,掷地有声,读来令人热血沸腾,心潮澎湃,不失为一篇佳作。
作者:孙小旋(原平一中高2213班)
指导老师:汪静
责编:华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