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北莽原上,武功东北方与乾县交界的地方河道皇甫,长眠着一位富有传奇般色彩的人物。虽然没有人为他树碑,突兀的茔冢已经被无情的岁月洗平。但四十年来,他的名字和音容笑貌,却令无数人难以忘怀。
人们在心里,已经树立起一个不倒的丰碑,他就是武功地区第一个共产党员,为创建领导发展武功地区,第一个党和团支部,做出了特殊贡献,有着不同寻常经历的党员吴德印。
一、 青年从医 为民治病
十九世纪末,随着帝国主义国家相互争夺殖民地,他们对中国的侵略也愈演愈烈,不断加深。而日本对中国畜谋已久,终于于1894年8月1日,爆发了著名的中日甲午战争。
就在这战乱的年代里,8月31日一个新的生命,在武功河道皇甫的吴家呱呱坠地。又添一名新成员的吴家,沉浸在兴奋与喜悦之中,为其取名全成,字德印,希冀能成大器。
吴家在皇甫村中,家境比较好,属于一个富裕之户。小小的德印,当然也就过着与别人不一样的生活。可德印并没有因为家庭富足而被溺爱宠坏。上学期间,他聪明过人,用功学习。与村里小伙伴相处的非常好。从小不嫌弃穷家子弟,常常以同情怜悯之心,给他们东西吃,帮助他们克服困难。所以小伙伴们都乐意同他在一起,久而久之德印就成了小伙伴们的“头头”。
走出校门,步入社会的德印,不再依赖家庭,而是选择了一条自食其力的生活道路,从医治病。在学生时代,他酷爱医学,钻研医书,经过几年的不懈努力,有了一定的基础,在村中开了一个小药铺,并自制中药。白天给人治病,慷慨解囊,且分文不收。在这距县城较远,村民治病买药极为不便的地方,德印的小小药铺,便成了村民的救难所。加上他医德上乘,不但为本村村民去病解苦,附近村子的人也都慕名前来,登门求医,络绎不绝。德印自然而然也就成为,远近有名的年轻医生了。
河道西坡村冯三老汉,久病长期卧床。德印不论刮风下雨,不间断地为他上门治病。但由于老汉的病情到了后期,他及时对冯家人说了真情,让家里准备后事。果然不几天冯三老汉就去世了。冯家虽然失去了老人,但由于德印尽职尽责,感到慰藉。人们都说,“德印断病,象个神仙。”
二、 离家出走 投身革命
吴德印有一个内弟,叫曹壁轩,兴平人,共产党员。德印从医期间,就经常到他家,两人相见,谈的非常投机。每次从兴平回来,德印在思想上都有新的收获,认识上有进一步的提高,他成了内弟家中的常客。壁轩向他宣传马列主义,灌输人人平等,消灭剥削制度的思想。生活在百姓之中,整日与百姓同甘共苦的德印,逐渐从内弟的话中,悟出了一些道理,懂得了一个真理,只有着共产党走,把劳苦大众组织起来,拿起武器,才能砸开束缚在人民身上的铁锁链,消灭地主剥削阶级,过上平等自由的幸福生活。
1926年2月,全国革命形势迅速发展。广东革命政府用武装斗争,来推翻帝国主义和北洋军阀在中国的统治举动,影响了全国。为了有力推动国民党政府北伐,我党进行了一系列准备工作,首先提出把农民组织起来,形成工农联盟。7月1日国民党政府发表《北伐宣言》,国共合作的北伐战争开始了。
在北方,冯玉祥在苏联和中国共产党的帮助下,五原誓师,宣布脱离北洋军阀。冯部倒戈北伐行列,迅猛攻占了陕、甘广大地区。为了配合迎接冯部的到来,曹壁轩,张寒辉,受西安地下党组织负责人黄平万和国民党陕西省临时党部执行委员赵葆华的委托,以国民党陕西的名义奔赴乾县,成立了国民党党部筹备处,并以此做
为掩护,建立了中共乾县特支。恰时德印被村民选为村中理事。
早有志向投身革命的他,不愿与官府苟同。9月去乾县找其内弟曹壁轩。曹壁轩让吴德印在乾县党部做庶务工作。德印在与他的接触中,耳濡目染,不断提高认识,更加坚定了参加革命的信心。同年10月,在曹的介绍下,吴德印正式加入了中国共产党,面对着镶有镰刀和斧头的鲜红色党旗,32岁的吴德印庄严举起了握着拳头的手,向党献上一颗赤诚的心,在人生道路上,迈出了重要的一步。
德印加入组织后,积极参加共产党的活动。1926年11月,西安解围后,张寒晖随军回西安。临行前召开了第二次支部会议,研究讨论开展地下工作问题。德印参加了会议。同时出席会议的还有王炳南、程洁生、上官克勤等。
三、创建组织,领导农运
河道黄埔村,地处武功、乾县、兴平交界处,由于距县城较远,便于开展农民革命活动。1925年就自发组织起农民自卫武装组织——硬团,其目的是维护地方治安,打击土豪劣绅,深受群众拥戴。1926年秋,共产党马忠孝受上级派遣,到武功指导农民运动。为了更好地领导这支武装,发挥其重要作用,中共乾县特支派吴德印,回家乡开展地下工作。
1927年初,33岁的吴德印奉组织命令,回到了黄甫村。为了掩护身份,他利用村中的破庙,办起了一所私塾小学,自任校长。古老的庙宇不但成了教学育人的地方,也成为了地下党的活动中心。
第一位教员,是由陕甘区委派下来,协助德印工作的共产党员姜崇德。继而是吴自兴、程洁生。姜是一位大学生,又经过一个时期的实际锻炼,思想水平较高,一到黄甫村,就同德印一起开展工作,发展党、团员,建立党团支部。
2月份,吴德印介绍其姨弟张百忍,本村吴自兴和另一个雇农青年,加入共青团组织。3月份秘密建立共青团黄甫特支。姜崇德任书记,直属陕甘区委领导,后又归共青团乾县区委管辖,吴德印任书记。
4、5月期间,团员吴自兴与当地地主王作梅来往密切,德印恐其泄露机密,于是解雇了他的教员职务,断绝了和他来往。不久德印又介绍吴尚信、河道村左世明、左信(该两人都是硬团的负责人)加入共产党。7月成立了中共黄支甫部,德印任书记。组织农民协会,开展农民活动。
吴德印带领团员们,经常向学生农民,宣传打土豪,斗劣绅,成了农民协会的主心骨。1927年春,又派左世明、左信到省上通过任致忠的关系,请示省农协帮助成立农民协会。省上同意了他们的请求,并发给了一面农协会的旗子。领导农民武装,打击官府和地方驻军的嚣张气焰。河道硬团的建立及活动,促进了各地硬团的建立,加之农民协会的成立,形成了强大的农民武装,使官府大为震惊和恐慌。1927年5月5日,伪县长王阶在给上面的呈文中写到有,“全县地方久已不能统一,各地硬团林立,违抗命令。”等语。
1927年4月12日,蒋介石公然背叛革命。大肆扑杀共产党人,疯狂镇压革命运动,围剿农民武装。盘距在武功地区的党海楼也加紧对硬团的镇压。5月17日以与硬团“和谈”为名,杀害了共产党员,硬团二法长左信。9月13日再设圈套,枪杀了共产党员,硬团大法长左思明,并出动大批人马,对河道烧杀禁夺。在一片白色恐怖中,何道党,团组织,遭到了严重破坏,武装斗争也随之失败。但硬团的精神,将永远鼓舞着仁人志士去斗争。
四、致力教育 一生清贫
皇甫党、团支部遭到破坏后,与上级失去联系,革命斗争一时处于低潮。但德印 始终没有忘记自己是一名共产党员,依然坚持不懈地为党在工作。1928年初,还发展了乾县田晁村王士英入党。1929年与乾县党组织取得联系,乾县几次派共产党员吴宗超积极往来,送信于德印。德印为民办事从未停止过,仍热心教育,致力于办学育人事业。
1934年,已到不惑之年的吴德印,任长宁镇小学校长。他爱校如家,全然赴在学校的工作中。多方筹集经费,四处聘请教师,解决教师生活问题,维修校舍设备等,受到长宁人们的热情赞扬。
长宁小学是区立学校,县上不备案,甚至也不管经费,学校几乎面临着“闭门”的境地。为了使这所县乡东小学办下去,德印不辞辛苦,多次到县与官府据理力争,陈述申辩。经过他苦口婆心的工作,县长同意把长宁镇上,所有的杂货税这一项用于学校。尽管如此,还是难以改变学校设备简陋、条件差的局面。逢雨天,室外下着大雨,屋内淋着小雨。为了不影响学生的学习,他耐心说服家人和孩子,把自己家里房屋拆下来的砖瓦,拉到学校,修缮教师。家里人常给别人说:“外人(德印)把学校当做家,给学校用自己的东西从不可惜。”
身为一校之长的德印,却从不以校长自居,而是以身作则。即当事务员,又做清洁工。学校教师少,他就风尘仆仆地到外边去请。教师有了,又带来了教师生活困难的矛盾。他又上长宁镇粮店借粮,去杂货铺借盐。硬是东凑西拼,办起了教师食堂,使其有了安心的教学环境。学生的课本不够用,他甘愿牺牲自己的休息,徒步到30多里外的兴平县城去买书,使每一个学生都有了课本。每当东方亮起了启明星,人们还都在梦中熟睡时,德印校长已经是汗流浃背,挥动着扫帚“刷刷”地打扫学校卫生。
清晨,学生们背着书包踏进校门时,迎接他们的是笑容可掬的校长和整洁、清洁的校园。由于他爱校如师生,一心为学校办实事,人们都说:“不如把长宁小学,改成德印小学。”这赞誉声中,融进了德印的多少心血,多少汗水啊!
1941年长宁镇小学,要迁移到西门外的庙里,成立了建校委员会。县商会会长李芝亭任主任,吴德印为副主任。德印又一次把精力放在迁移建校上去。为早日将校建成,他吃住在庙里。起早摸黑的工作。在漆黑的夜晚,不管是刮风下雨,校园里总是有德印来回走动的身影。
吴德印热心教育,并致力于此事业,为此呕心沥血,任劳任怨,从不计较个人的得与失,且是两袖清风。1947年西安报刊上刊登了他办学的模范事迹。有人把文章剪裁下来,贴在长宁镇西门口,并用红颜色将四边围起来,以示醒目,过路人无不驻足观看。
1950年,德印身染重病,乡亲们对他十分关心。由于他清贫如洗,经济拮据,人们纷纷为他送粮送钱。本村的梁博带头拿了几个口袋,放在村中十字路口,为德印的病捐募。上河道村民主动把粮食送入他家中。一粒粒一颗颗,都蕴含着人们的一片真诚,倾诉着对德印的挚爱同情。
青年从医的吴德印,医治过不少病,对自己的病却没有医好。2月19日(正月初三)正当人们喜气洋洋欢庆春节时,病魔终于夺走了他的生命。
他悄悄的离开的人民,默默走完了他人生的57个春秋。
缅怀吴德印的一生,尤其是他年青适逢大革命时期,白色恐怖,共产党处于低潮,他却创建了武功地区第一个党组织——皇甫支部,并任书记,发展党员,领导群众与军阀作斗争,做出了特殊贡献。这是难能可贵的。则是要付出牺牲的,才能做到。仅这些,他不应该被人们遗忘,应该得到公平的评价,以慰德印在天之灵。
他一生像蜡烛,燃到最后一滴蜡;
他一生似春蚕,突进最后一根丝。
……

原创资料整理作者:武功县委党史研究室及各文献。
改编整理配图作者:踏雪闻香韩静,陕西武功某航空企业,武功县作协会员,杨凌作协会员,陕西省散文协会会员,出版散文集《岁月深处》。散文《妈妈再爱我一次》,获咸阳市母亲节比赛三等奖。散文《漆水河之恋》,在"秋韵杨凌"全国游记文学征文大赛中荣获优秀奖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