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源
广东韶关教育学院美术系85级的师生中,有五位海南人,其中一位是杨善崖老师。还有一位自诩“半个”海南人,他是谢裕宣老师。
谢老师生在潮汕,别称“南海渔翁”,曾在海南工作。会听、讲一些日常海南方言。开学第一天,得知我来自海南,他用半咸半淡的海南话对我说“我是海南人。”在韶关上学,离家千里,初来乍到,人生地疏,他一句亲切的问候,朴素、温暖有力量,让离家的我,乡愁淡化了许多。
他个头不高,衣着简朴、平常,不像我们心眼中艺术家的模样。我们上学那会,有不少与他年纪相仿的代培生。上、下课的人流中,感觉不到他是老师。他给人印象是没有特色——没有特色就成为他的特色。唯一给人印象的是一头浓密的自然卷短发,以及剃得铁青的下巴腮帮。
谢老师早年毕业于广州美院版画系。七十年代他的木刻及连环画作品就已经很出彩,很多作品参展获奖,被众多报刊争相发表。当时作品大多红色主题,充满革命现实主义与革命乐观主义精神。高、大、上的构图,洗练干脆的语言,浓烈的版画形式感,给人强烈的印象。谢老师当时已经是很有成就的画家,颇具影响。在学院,他依旧保持为人平实,内敛,儒雅,保持着对艺术的虔诚与敬畏。庄子曰“素朴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似乎就是他当年的状态。
那时,他教我们版画——纸版与吹塑版画,后来又教我们国画。他画得好却话不多,不苟言笑。讲课平实,简单、直接。没有课程以外的内容,也没有多少辞藻和口彩——淡淡的来,淡淡的去。不温不火——“不带去一片云彩”。

当时正是艺术大发展、大碰撞的年代。实验艺术,现代艺术,中西艺术风生水起,美术思潮风起云涌,“名家大师”此起彼伏。谢老师定力超强,巍然不为之所动,依然坚持传授正统的版画、国画技艺,固守他那纯净的艺术理念和黑白世界。现在看来,作为学生,我们深受其益。在当时,他有理由像一般艺术家那样的偏执,张狂,独树一帜,自成一派。他是有条件留一大把胡子,一头披肩卷发的“大师”作派。 
从韶关毕业,一晃三十多年。谢老师其间已荣升美术学院副教授、副院长,日子变得非常繁忙。除了上课及日常行政工作,还到各个地方写生,创作。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素其位而行。不愿乎其外”。
毕业以来,通过微信及画册,我们经常能够欣赏到老师的新作。谢老师几乎一生都在粤北,他的作品大都来自写生。根植生活,师法自然是他一贯的信条。不论版画或者国画、水彩、水粉画,都有版画的影子,黑白灰的布局,简约朴素的力度。都洋溢着粤北山川粗犷的味道,
从八十年代起,他的创作以国画为主。山水画《匪迹追踪》是其代表作之一。作品乃大山水,小人物。画面上粤北高山峻岭,林海苍茫,藤蔓密布,《匪迹追踪》中的主人翁形象小而简约,小而富有力度,人物动态在大山大水的衬托下非常突出醒目,人物生动传神,寥寥几笔,朴素强劲,极富画龙点睛之妙。《匪迹追踪》通过复杂的背景凸显下单纯的力量。
谢老师有正规版画的的学习经历。善于对绘画题材的提纯,善于在形式表达简洁扼要方面进行探索和表达。而不是通过高深的哲理,别样的想象,堆积技巧取悦人。这些与他的做人风格很匹配。例如人物画《瑶岭金秋》,八十年代创作。画面描绘的是粤北特产柚子,画面单一而充实,简单而有情趣——箩筐里的柚子,树上的柚子,车上满载的柚子——创意非常简约,就像不断重复的音符,渲染着金色的季节,这些单纯重复的刻画的给人满山满坡结满金柚子的想象,突显主体人物,活跃整体气氛。与果农丰收的喜悦心情相得益彰。
2000年人物画《房老行十八公爹》,乃其多次到瑶山体验生活创作所得,线描勾勒粗犷,见筋见骨见力度,手法简练。整张作品只用一个红色渲染其间,可谓惜色如金。他刻画的人物和他一样,老实本分,与世无争,脚踏实地,不管是用心去写,用笔去画,一笔一画始终像雕刻出来的模样,匠人般全身心投入。仿佛这张画不是画出来的,像一头忍辱负重的老牛犁耙深耕出来的。他创作状态让人感觉不到他作为艺术家的浪漫潇洒。整幅作品没有一处狂放或花俏。笔笔到位,力透纸背,入木三分。
2022年是谢老师本命年。《酣秋》是其纪念之作。一米多乘四米多的长幅巨制,描绘的是粤北山区常见的老树。画面内容丰富,景物复杂。树林苍老繁茂,树干苍劲斑驳,枝丫纵横交错,笔墨苍劲,大气磅礴。给人眼花缭乱之感。画如其人,饱经风霜的老树也许是谢老师自画像吧。只要静下心细细品味该作,就能感受到作品浑厚粗犷的粤北古木中朴拙的一面,匠意的一面和玄妙的一面;繁复的内容中体会作者大智若愚,宁拙勿巧;千变万化的线条之中呈现的理性和秩序;笔墨挥洒中感受可控可预见的效果和严谨法度;重重叠叠丰富多样渲染中透露出来的清幽和宁静。
谢老师在他的微信里感慨道“客居粤北半个世纪,这里的山川流水,一丘一壑,一草一木都留下我寻觅美的足迹,用有限的画面空间、稚拙的笔墨技巧和短暂的时光,怎能表达出胸中眷恋的情怀……”
自然,这是他的谦话。就像他的木刻,就像他随口说出来的方言,他眼中的粤北山川,他的的绘画艺术早已铭刻在他的骨子里,融合在他的血脉里,融合在粤北一草一木,一丘一壑之间。读谢老师作品,仿佛品读他的人生,不管是七十年代的版画还是现在的国画,他一直在探索在改变,唯一不改的是他的初心,大浪淘沙,繁华落地,几十年来他坚持默默耕耘,积蓄力量,厚积薄发。如今,他的艺术洗净铅华,愈加纯净,愈加有力 。
世情浓淡,素心依旧。谢老师生在潮汕,客居粤北,扎根粤北几十年,粤北山川几乎成为他一生的表现题材和艺术符号。作为“半个”海南人,他也画海南。虽然为数不多,“乡音”不改,一往情深。别后经年,几次来海南写生,他都联系上我们,或小聚或问候。不时飙几句海南话。语言不多,来去匆匆,亦师亦友的关系一直保持着,不离不弃。
作为粤北地区资深的美术教育与美术创作老兵和开拓者,年过古稀,谢老师依旧宝刀不老。至今仍坚持闻鸡起舞,不断创作,筹办个展。世间千姿百态,风情万种,谢老师为人为艺术,不忘初心,抱朴守一,始终如一,业已成为年轻后学长久的激励和巨大力量。
2023年5月28日三稿于琼州椰缘斋
吴源
海南省美协艺术理论委员会委员
海南省美协水彩艺术委员会委员
陕西省水彩粉画研究院理事
海南万泉河文化研究会理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