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散文/土城纪行
文/公明
游览习水县土城镇,首选的是参观四渡赤水纪念馆。该馆是2006年11月9日经中共中央办公厅批准而建立的,占地面积7000多平方米,由中央军委原副主席张震题写馆名。纪念馆为黔北民居结构,主要采用图片、文字、实物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布展。

步入纪念馆序厅,就看见正面墙上有50多个红军人物形象与红军渡赤水河情景的浮雕,场面宽阔,气势恢宏。在浮雕显著位置有“四渡赤水是毛泽东军事生涯中的得意之笔”几个大字作为整个陈列的主题词,还有四渡赤水战役主要领导人毛泽东、周恩来、朱德、张闻天、王稼祥的雕像。纪念馆分战史陈列和辅助陈列两部分。战史陈列翔实地再现了红军于1935年1月遵义会议后在毛泽东等同志的领导下,四次飞渡赤水河,至5月9日渡过金沙江,取得战略转移伟大胜利的光辉历史。内容分为土城战役、四渡序曲,一渡赤水、扎西整编,二渡赤水、再占遵义,三渡赤水、调虎离山,四渡赤水、出奇制胜等五个篇章,凸显了四渡赤水的“神”与“奇”。

了解四渡赤水战役,笔者是通过电影《四渡赤水》开始的,它是遵义会议之后,中央红军在长征途中,处于国民党几十万重兵围追堵截的艰险条件下进行的一次决定性运动战战役。1935年,中共中央和毛泽东等领导中国工农红军在以赤水河为中心的地域与蒋介石统率的国民党军在战争棋盘对弈三个多月,大小战斗40多次,驰骋数千里。毛泽东以非凡的智慧和勇气,运用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摆脱了拥有绝对优势的蒋介石及其军队的围追堵截,演绎了一部中国革命战争史上的精彩绝唱。1960年,来华访问的二战名将、英国陆军元帅蒙哥马利赞誉毛泽东指挥的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可与世界任何伟大战役媲美,而毛泽东却说:“四渡赤水才是我平生得意之笔”。

说到四渡赤水战役,就不得不说一下土城战役中的青杠坡战斗,而青杠坡战斗是遵义会议后的第一仗。青杠坡距离土城镇5公里,周边群峰相连,仅有一条十余里的山道与外界联系,自古就是兵家必争之地。“在青杠坡合围夹击敌人,打掉他们的嚣张气焰,为北渡长江创造有利条件。”中央军委做出了决定。

1935年1月28日凌晨5时,红军总司令朱德和总参谋长刘伯承分别率领红三、红五军团在青杠坡首先向郭勋祺一部发起攻击,经过三个小时的激烈战斗,将郭勋祺的阵地突破,夺得了青杠坡上银盘顶、寒棚坳等制高点。不料,因敌军援兵来袭,红军战士们寡不敌众,转眼间变成了川军的反攻。在此紧急关头,军委急令干部团支援红三、红五军团,再次向敌人发起进攻。干部团团长陈赓和政委宋任穷临危受命,率领部下投入激烈的肉搏战中,缓和了对红军极为不利的局势,大批中国共产党的高级将领得以从险境中逃脱出来。但由于敌人凭借有利地形拼死顽抗,双方的伤亡都较为惨重。此时,又得到情报,敌人强大的“围剿”兵团正从四面八方围聚而来。毛泽东果敢地下令撤出土城战役。战后红军放弃了北渡长江的计划,改为西渡赤水,揭开了四渡赤水的伟大序幕。青杠坡战役以给川军郭勋祺部重创,是红军军事战略上化被动为主动,是红军军事战略上化被动为主动,最终转败为胜的分水岭。
青杠坡打响了四渡赤水战役的第一枪,拉开了“四渡赤水”战役的序幕,在这场惨烈的战斗中,红军参战人数三万余人,伤亡三千多人,红一军团二师第五团政委赵云龙阵亡,红一军团二师第四团政委杨成武、第六团政委王集成、第十团团长姚喆和政委杨勇、团中央书记胡耀邦、营长张震等相继负伤。从这个葫芦形山谷中,走出了党的两代领导核心:伟大的开国领袖毛泽东和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共和国三任国家主席:毛泽东、刘少奇、杨尚昆;三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刘少奇、朱德、叶剑英;一任国务院总理:周恩来;五任国防部长:彭德怀、林彪、叶剑英、耿彪、张爱萍;七大元帅:朱德、彭德怀、林彪、刘伯承、罗荣桓、聂荣臻、叶剑英;以及陈云、董必武、林伯渠、胡耀邦等共和国元勋,528名共和国开国将军。青杠坡战斗是力量对比上的以少胜多,武器装备上的以弱胜强,不利局势上的转危为安,是军事指挥艺术上的最高境界。青杠坡战斗,进一步提高了毛泽东同志在党和中国工农红军中的威望,加强了他在党和军队中的凝聚力、影响力;青杠坡战斗,丰富了我们党领导和指挥军事斗争的实践经验,为毛泽东军事思想的发展和升华提供了实践基础;青杠坡战斗,使一大批党的优秀领导者、红军优秀指战员身经百战、茁壮成长,后来都成为红军长征胜利、抗日战争以及解放战争胜利的中坚力量。这一战斗,无论是对为争取民族独立解放而进行的革命斗争,还是对为实现民族伟大复兴而进行的社会主义建设,它所铸就的历史丰碑,都是极其宝贵的精神财富,是我们不断夺取胜利、不断走向胜利的不竭动力。

在土城镇还流传着老红军何木林的故事。他是因伤病留在这片山坡,书写着另一种人生。何木林是红三军团第五师的一个班长。他左腿受伤,失血过多,昏倒在青杠坡,战友们都以为他牺牲了。战斗结束的第二天,他被冰冷的雨水浇醒,挣扎着爬起来,正好遇到两个上山的小孩。两个小孩回去告诉了父母,天黑以后,孩子的父亲找到山上,把何木林背到附近山洞里掩护了起来。这位从江西会昌参加红军、又跟随长征队伍走过好几个省的红军战士得救了。

何木林活了下来,已属万幸,但要谋一份生活,并不容易。面对敌人的严密搜查,何木林知道自己说一口江西话,容易被认出是红军,只好装作聋哑,用手比划着在附近村庄打零工。这样有口不能说的日子,他过了十多年,一直到1949年县城解放。解放后何木林被认定为红军,政府每年发给他一笔生活补贴。在当时,这项补贴比他一年的工资收入还高。然而,一直到1979年他去世前,老人从来没有领过这笔钱。在老人看来:我能多活这么几十年,已经比战友们幸运多了。

让人感动的是,新中国成立之后,何木林和村里人一样在土改中分到街上的一处房子。但是他见有的邻居家里孩子多,住房紧张,便把自家的房子让给了邻居,自己带着家人搬到村边一处小房子居住。后来,当地政府有意照顾,准备把何木林的儿子,安排到市里的机关工作。何木林得知后阻止了,他的理由是:红军后代,要工作也不能坐办公室享福,得到艰苦岗位上和老百姓一起吃苦。何木林去世的时候,还留下遗嘱:死后要埋到青杠坡,和战友们永远在一起。让笔者想起了那句话:“青山处处埋忠骨,何必马革裹尸还。”
凭吊青杠坡战场遗址,不禁联想到红军长征的那个年代,中国处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黑暗境地,社会危机四伏,日寇野蛮侵略,国民党反动派置民族危亡于不顾,向革命根据地连续发动大规模“围剿”,中国共产党和红军到了危急关头,中国革命到了危急关头,中华民族到了危急关头。面对生死存亡的严峻考验,从1934年10月至1936年10月,红军第一、第二、第四方面军和第二十五军进行了伟大的长征。长征途中,英雄的红军,血战湘江,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鏖战独树镇,勇克包座,转战乌蒙山,击退上百万穷凶极恶的追兵阻敌,征服空气稀薄的冰山雪岭,穿越渺无人烟的沼泽草地,纵横十余省,长驱二万五千里,这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领导人民军队,以赤诚之心和坚定信仰披荆斩棘、挑战极限、创造奇迹的伟大壮举。

“长征这一人类历史上的伟大壮举,留给我们最可宝贵的精神财富,就是中国共产党人和红军将士用生命和热血铸就的伟大长征精神。”伟大长征精神,就是把全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看得高于一切,坚定革命的理想和信念,坚信正义事业必然胜利的精神;就是为了救国救民,不怕任何艰难险阻,不惜付出一切牺牲的精神;就是坚持独立自主、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精神;就是顾全大局、严守纪律、紧密团结的精神;就是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同人民群众生死相依、患难与共、艰苦奋斗的精神。
仰望着高耸云端的“青杠坡红军烈士纪念碑”,耳边不禁回想起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的重要讲话:“每一代人有每一代人的长征路,每一代人都要走好自己的长征路。今天,我们这一代人的长征,就是要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2023年5月27日。

作者简介: 龚飞,男,60后,退休职工,中共党员,四川泸州人,大学本科,笔名公明、于荷。高级政工师、记者。四川省首届“书香之家”入选家庭。中国散文学会和四川省散文学会会员,泸州市作家协会会员、市散文学会常务理事。江阳区政协文史研究员。泸州市龚氏文化研究会副会长兼秘书长,泸州本土文苑联谊会秘书长。散文《话说牙齿》《说“春”》荣获中国散文学会举办的全国散文作家论坛征文大赛一、三等奖,散文《我家住在长江边》荣获第十届“相约北京”全国文学艺术大赛一等奖,散文《书为伴》《我的称呼》《做客农家》入选《新诗文选》《四川精短散文选》《盛世长讴》等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