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这份永远的乡愁
——唐小斌散文随笔集读后感
龚文瑞
佛说,生命中一切所遇之人均是缘份。在应允为唐小斌新书作序那刻,我的心里涌出这个念想。
与唐小斌结缘,是因为与龙南结缘。2004至2010年我主编赣南日报《赣江源》副刊时,结识了赣南各地一大批文人,其中龙南、兴国、瑞金、宁都四县为甚。而龙南又尤为特别些,因为有令我神往的客家围屋,因为有风光旖旎的九连山,因为有爱好文学又厚待人的张腾、钟乐耕、唐培荣、赖建青、谭民、徐丽芸、唐小斌等一簇文人,所以,我去龙南的次数最多,写龙南的文章最多,对龙南的感情也最深。
大概是八九年前的那个夏天,我和曾康、左民先生陪同深圳来的朋友一起去九连山,在龙南第一次见到了唐小斌。印象最深的一件事,是当时左民流露出对红豆杉的喜爱,唐小斌说有一个朋友育了苗,随即便搞来了一扎幼苗送给左民。过程之间,客家人的淳朴与热情彰显如斯,龙南人的豪爽与真挚表露无遗。我当即对这个小伙子有了好感。从此,我开始关注唐小斌和他的散文作品。
唐小斌的散文几乎全是写家乡的风土、风情、风物、风景。这点似乎是龙南作家群的共同特点——以乡村为荣,从乡村出发,关注家园,抒写家园。龙南,至今仍存有376座有着“客家文化活化石”之称的明清时建成的围屋。时光老去,匍匐于田野中的围屋也渐渐老去,围屋仿佛成了凝固的音乐,无声地脉动着其独特的艺术韵律,流淌着令人着迷的乡村风情。尤其是其中积淀深厚的人文故事、内容丰饶的文化事项、丰富多彩的民俗活动,使其成为全国各地的客家文化学者、摄影家、作家们纷之沓来之地。
当然,最有能力阐述本土文化的永远是本土人。所有外来的行走多般是浮光掠影式的,即使是研究型的学者的行走,也是绝不能与龙南本邑人的行走可比拟的。唐小斌文章中所描绘的鱼仔潭围、烟园围、栗园围、佛仔围、燕翼围、关西围等围屋,以及南武当山、九连山、安基山等风景地,我大多去过,也为之写下过诸多文字。然而,那种走马观花、游览式的行走,如何能把厚重如磐的客家围屋深刻了解、准确把握、完整梳理,出来的文章必定是残珠碎玉式的一个文字拼盘而已。而本邑人则不同,由于生于斯、长于斯,他们有着浸入骨髓与灵魂深处的情感,这种情感由于有着对乡土和乡亲千丝万缕的关系,因而具有与生俱来的敏感与觉察,也就有了外人永远无法触及的深度与广度,只待文学功力与情感一旦积蓄到位,便可尽然释放,并大放异彩。唐小斌的散文便具有这一特质。
是故,唐小斌的散文散发着一种龙南所特有的乡土气息,其极为本土化的细腻描述与情感抒发,让人轻易就被牵引进文字所渲染的乡村情景中,而这情景因为有作者生活、成长的记忆再现,因而显得尤为生动、自然与美好;是故,唐小斌的散文充满了对家园虔诚的爱恋,篇章里无处不是不加掩饰的赞美,字句中无处不是坦荡情怀的行吟,也就在这赞美与行吟中,乡村之美凝固成热烈的画面,郁结成浓浓的愁绪,而这种愁绪始终萦绕着全书,如九连山那层层烟云雾霭,不断生发,挥之不去。
这挥之不去的愁绪是什么?显然,这是乡愁。乡愁浓郁得像蜜,从唐小斌的心中涌出;乡愁甜美得像歌,在唐小斌的文字中泛起。读唐小斌的这部文集,可以一下就跌入他有意无意营造的这种乡愁陷阱中,作者本人也直言不讳这种家园情绪——“于我而言,故乡,就是那日渐衰老的老屋,老屋里,装着我的童年。我的童年远了,岁月也淡了,但老屋留给我心海里的丝丝缱绻,我想,这也是属于我的乡愁。”写到这,我想龙南人或许当感谢唐小斌,因为唐小斌的这本集子,彻头彻尾就是在营造龙南人的乡愁。唤起乡愁,其实是一种人文关怀。而人文关怀又是一个作家所必须予以文字的最基本的内蕴。没有良心的写作,没有温度的文字,没有人文关怀的作品,这样的写作有什么意义?!
2010年内退以来,我长年奔波在外。处江湖之远,在他乡的我却愈发怀想赣南,乡愁也就一天天滋长了起来,以致我的写作总也离不开赣南。乡愁是什么?我以为,乡愁就是游子在他乡思故乡的惆怅或念想。念想故乡的什么呢?是那浓浓的乡音,还是那袅袅的炊烟;是那母亲做的糯米饭团,还是父亲沏的清明茶香;是那乡间的蜿蜒小路,还是河里的潺潺清流;是那村口的古榕树,还是院里的老水井;是那庄重的祠堂祭祀,还是热闹的过年鞭炮;是那上学时的儿伴追逐,还是放牛时的田野撒欢……其实,乡愁就是对故乡的记忆、对家园的眷念。
人呵,这一辈子就靠着这份记忆和眷念,留存些对故乡、家乡的怀想。工作累了,生活乏了,身体病了,乡愁就潮涌而来。我们的身边有很多的人离开故乡出去打拼,时间久了,开始思乡。回家一看,家乡记忆不见了,老屋老巷没了,老井老树没了,乡愁丢了,深深的失望之后便不再回来了,于是成了真正的回不来的游子。而没有了乡愁的游子,就是无根的他乡客呵。显然,龙南人是幸运的,一大批本邑作家均以乡村为题材,从乡村出发开始文学的跋涉,因此,龙南人不仅可以从舌尖上品味乡愁,还可以从唐小斌等作家们的文字中感受乡愁,更可以回到古老的围屋前、祠堂里去重温乡愁、还原乡愁。
黄沙可以吹老岁月,吹不老人的思念。乡关在何处?贮藏着乡愁的地方就是我们的乡关之处。但愿乡愁永在,如此我们才有根可寻、有源可溯,如此我们才是一个有家乡、故园概念的人。为了这份永远的乡愁,仍以唐小斌的一句话来做为本文的结束:“祠堂外,有烟花,照亮整个夜空。而我,亦醉在这画里人家,更醉在这情浓酒香中。这情浓啊,我随手一涂,就是一朵炫绚烂的春花;信手一抹,就是天边最美的彩霞!”
2015年3月21日于赣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