悠然居读书笔记
沈 学 印
【0036】生 气
生气,是人人都能遇到、也会必然遇到的一种现象。因为,在我们现实的生活中,是很难找到绝对不生气的人。所以,俗话早就有过:“烦恼事情常八九,可与人言无二言。”
世界纷繁,人事复杂。国人十亿,认知万千,人有七情,物有所感,耳闻目睹,各有经历,发生一些让人急急不快,心绪难容,怒火纵起,咬牙切齿等等之事,也会是在所难免和必有发生的。因而生气也就随之而来,总会相对地出现在每一个人的身上。生气也就是让人气至动怒,气冲斗牛,气急败坏,变换了另外一种很不正常的情绪。
那么,生气是什么?
生气有一个最绝妙的解释是:“拿别人的错误来惩罚自己。”仔细想想,也真是这样。相信那个人也不愿意拿别人的错误来折腾自己,折磨自己,牺牲自己,惩罚自己。如若把生气的事情看开了,想开了,什么生气也就无气了;如若能把生气转为无气或不生气,再能进一步转化成积极向上的“内功”,进取之“力量”那就会更胜人一筹,成为高明于他人的聪慧之举。因为,生气是解决不了任何问题的,许多事情也不是靠生气就能解决的或由你生多大的气来决定的。
失败可以让人生气。但失败也同样可以让人总结经验。有多少人不就是通过总结失败的经验并能将这些“宝贵”的东西“焊接”起来,最后变成了攀登成功的阶梯。
委屈可以让人生气。但委屈也同样可以让人心底无悔,坦荡对人,别人的不理解只是暂时的,日久天长必会赢得真心,得到理解。
忍辱可以让人生气。但忍辱也同样可以让人激发斗志,立下志向,化忍辱为动力,将不公或打击凝聚成斗志,或许又能向前迈进很大的一步。
误解可以让人生气。但误解也同样可以让人心感自慰,心底踏实。事事只要你坚持了原则,恪尽了操守,不失掉人格,且能冷静理智的自控,误解也许更能提高你的人格与尊严,让你事事宽容,处处显得大度与大气……
生气动怒催人老,遇事换位勤思考。将心比心多理解,易怒全因肚量小。
俗话说:“壶小易热,量小易怒。”
生气的时候不气,动怒的时候不怒,有火的时候不发,而能忍的时候则必须要忍。“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多练气量,多容人,化干戈为玉帛。
绘画大师刘海粟、理论学家马寅初等都深有同感的说:“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观天外云卷云舒。”
如此等等,看来学会不生气,不仅是一种“精神胜利”的法则,更是一种奋发图强和急起直追的潜能与助推器。
学会不生气,是一种自我安慰和心理健康的有效测试。
学会排除烦恼之事,总是怀有不急,不躁,平缓,谦和的常态心理,这是最最难能可贵的。与其用别人的错误来惩罚自己,莫不如自我的调节心理,达观地看待问题,现实地去面对一切不该生气的种种事情。
(2023年5月27日写于“悠然居”书斋)

臧平立书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