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起源的多元说与一元说
庞进
在龙的起源即龙的发明、展现问题上,有“多元说”和“一元说”。
笔者持“多元说”,即认为龙是中国古人对自然界中的蛇、鳄、蜥、鱼、鲵、猪、鹿、熊、牛、马等多种动物,和雷电、云、虹、龙卷风、星宿等天象,经过多元容合而发明、展现的神物。也就是说,龙的容合对象是多元的,而非一元的;龙的容合过程是复杂的,而非单调的;是模糊的,而非清晰的;是粗略的,而非精确的;是变动的,而非固着的。

也有学者持“一元说”,即认为龙的容合对象是一元的,而非多元的;龙发明或者说起源于某一种动物或天象。
“一元说”也可称“龙源单一说”,具体讲,有“龙源于蛇说”“龙源于鳄说”“龙源于鱼说”“龙源于猪说”“龙源于熊说”“龙源于闪电说”“龙源于虹说”“龙源于龙卷风说”“龙源于星象说”,以及“龙源于恐龙说”“龙源于蛙说”“龙源于蚕说”“龙源于山川说”“龙源于胚胎说”,等等。
“龙源单一说”的共同问题是“以偏盖全”,即在引用一些资料时,忽视了另一些资料,尤其是考古发现的资料,而且其所采用的一些论据,也都不能具足地支持其观点。
“龙源单一说”有点像“瞎子摸象”,是把部分当成了全体,把个别性的、局限性的认知,当成了普遍真理。
如龙源于某种动物说,可以解释龙行于陆、游于水的特性,却不能很好地、令人信服地解释龙飞于天的特性;而龙源于某种天象说,可以解释龙飞于天的特性,却不能很好地、令人信服地解释龙行于陆、游于水的特性。有人说“龙源于龙卷风说”兼顾了水陆空,但作为天象的龙卷风,却不能很好地、令人信服地解释龙的生物性呈现问题,而考古发现的诸多“原龙”,可都呈现的是生物的样态。比如,你就不能说辽宁阜新查海遗址出土的石块摆砌龙、陕西宝鸡北首岭遗址出土的陶纹龙、河南濮阳西水坡遗址出土的蚌砌龙等,是一团龙卷风。
还有学者以红山文化出土的多件蜷体玉龙为据,看到蜷体玉龙的形状像动物胚胎,就认为龙的原型是动物胚胎,或龙起源于动物胚胎。是的,红山文化遗址出土的多件蜷体玉龙有点像动物胚胎,据此可以认为动物胚胎作为取材对象之一参与了龙的容合,但将动物胚胎说成龙的唯一起源,就有些以偏盖全、置其它考古发现于不顾了。——你可以说红山文化遗址出土的蜷体玉龙像动物胚胎,但你不能说兴隆洼文化遗址出土的石块摆砌龙、大溪文化遗址出土的河卵石摆砌龙像动物胚胎,也不能说仰韶文化遗址出土的蚌砌龙、陶纹龙像动物胚胎。
“龙源单一说”的出现,与一元性的思维模式有关。所谓一元性的思维模式,就是思考问题的时候,总认为有一个惟一的根源,于是就拼命地寻找这个根源。支撑一元性思维模式的(也是这种模式所反映的),是一元主义的世界观。世界本来是多元共生、众态并存、五彩缤纷、气象万千的,可一元主义偏执地认为世界是一元的,或应该是一元的。一元主义狭隘、幽闭、单调、排他,是许多偏执理论和极端行为的思想基础和心理酵母。
以一元主义作文化研究,其局限性是显而易见的。当然,在龙的容合过程中,不排除一些动物,如蛇、鳄;一些天象,如雷电、龙卷风,参与的程度、起的作用大于其它动物和天象。
作者简介:庞进 龙凤文化研究专家、作家、龙凤国际联合会主席、中华龙文化协会名誉主席、中华龙凤文化研究中心主任、西安中华龙凤文化研究院院长、西安日报社高级编辑。先后求学于陕西师范大学和西北大学,哲学学士、文学硕士。中国作家协会会员,陕西省作家协会理事,陕西省社会科学院特约研究员,中华龙凤文化网主编,加拿大西安大略出版社副总编辑。1979年开始从事文学创作和文化研究,至今已发表各类作品逾千万字,出版《创造论》《中国龙文化》《中国凤文化》《中国祥瑞》《灵树婆娑》《龙情凤韵》等著作三十多种,获首届中国冰心散文奖、首届陕西民间文艺山花奖、全球华文母爱主题散文大赛奖、西安市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项八十多次。有“龙文化当代十杰”之誉。微信号: pang_j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