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图背景为48团团部)
有朋自远方来
作者/景新跃
也许是巧合,5月20日收到同乡、同学加战友李义所微信留言,“我和关印报团去贵州,想见上你一面”。多么好的日子,寓意深刻——“我爱你”!
1976年2月,我们246名陕西周至籍热血青年佩戴大红花,怀揣理想,登上西去的军列,成为了铁道兵的一员。从此,我们以青藏高原为家,住帐篷、睡通铺、吃压缩菜、“一水四用”,克服高寒缺氧,战胜一个又一个困难,承受生生死死的考验。在这片生命禁区,我们发扬“一不怕死,二不怕苦”的乐观主义精神,没有条件创造条件,凭着一颗红心,靠风枪、钢钎、小推车、镐锹和榔头,一米米开凿隧道、一车车浇注混凝土、一铲铲填筑路基、一锤锤敲击道碴,建成了国内唯一一条全露天二郎螺旋展线铁路。我们这批同一车皮的战友,先后有168人入党,8人荣立二等功,46人荣立三等功,468人次获得师团级嘉奖。

(上图背景为青海二郎洞)
“当兵悔三年,不当兵悔终生”。我们从十七八岁走出校门应征入伍,到脱下军装奔赴四面八方。军营的磨砺摔打,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方式和人生信念,骨子里融入了军人的元素;明白了为什么当兵,投身国防,保家卫国。是铁道兵这所大学校培养了我们不怕牺牲、勇于攻坚、吃苦奉献、志在四方;教会了我们无私报国、遵命守纪、爱岗敬业、不忘初心;铸就了我们意志坚定、敢于担当、宁折不弯、不到长城非好汉。我们肩负起铁道兵精神传承责任,成为了铁道兵精神的践行者。
47年说长不长,弹指一挥间;说短不短,从青春少年到鬓白老年。我们常常电话问候,视频相见,却少有相对而坐面对面聊天。换上新装,精心梳理打扮,备好礼物,迎接战友“花果园”再叙说我们走过的这47年。

(上图左起为作者、王关印、李义所)
注:“一水四用”。当年水很珍贵,用水都需要从十几公里外拉,全团统一定量供应,一盆水早晨用来洗脸,晚上洗脚,澄清后再洗衣服、打煤砖,战士们戏称“一水四用”。



作者简介:景新跃,铁道兵四十八团周至籍战友会会员。自小偏爱文学,但读书不精,底子簿,常有写作冲动少有作品刊登,愚也。


【诗韵楼观】
~~~~~~~~~
纵情笔墨 快乐自我
~~~~~~~~~
特邀顾问:王芃 张地君
文学顾问:魏龙 凡夫易谈
总编:诗韵楼观
主编:陈洁 张香荣
编审:吴建辉
编委:宛雪 秋芝韵 吕孔雀
美术编辑:吕义孝
刊头制作:宋育平
文宣:魏龙 存良
法律顾问:陈昌文
投稿加主编微信:1399113603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