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贵还是士贵
作者:朱双顶
在中国历史上,有一特别引人注目的士人阶层,他们传说于尧舜,出现于西周时期,却崛起于战国纷争年代,既是礼乐制度下的产物,又是礼乐传统的维护者,更是礼乐文化的传承人。他们受过多种文化教育,是文化智慧者的代表,成为时代骄子,在历史舞台上,从展露头角到叱咤风云而一路走来。他们受任于战国争霸政治需求,驰骋于“不争轻重、尊卑、贵贱而争于道”之中,以“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之风骨,追求“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道,最终淬炼成传统意义上的士大夫形象,进而影响到中国两千多年传统文化,在中国历史上占有特殊地位。
于是,士人虽然在古代属最低的贵族阶层,但在中国人的心中,他们便是读书人的代称,是文化的使者、智慧的化身、治国的能臣、道德的达人,既可以为人师表,也可以治国理政,还可以“大隐隐于市”。历史上名士的出现是层出不穷,《战国策•齐策》上就记载了名士颜斶(chu,读四声)与齐宣王的王者贵还是士者贵之争的事。
齐宣王,齐国第五位国君。他执政期间,齐国得到快速发展,国势继续上升。为招揽人才,他历经祖父齐桓公、父齐威王,发扬光大史上有名的稷下学宫,集中了各家学派的人才,前后汇集时为天下一流名士千人左右,前有孟子,中有淳于髡(kun,读一声),后有荀子等人,他们著书立说,开展学术研究,形成了各家流派,引发了前所未有的“百家争鸣”,使稷下学宫之学臻于极盛。颜斶就是此时齐国国中的名士,齐宣王慕他的名,把他召进宫来。这就发生了历史上有名的“齐宣王见颜斶”的故事,这就是被伟人毛泽东写入《浣溪沙•和柳亚子先生》词中的“颜斶齐王各命前”的故事。
这个颜斶,是战国时齐国的隐居不仕之人,所以历史上并未详细记载他的事,但从能入齐宣王的法眼并慕而见之来看,应是闻名遐迩的士人,他与齐宣王相见后留下的“晚食以当肉,安步以当车,无罪以当贵”之语,确不负名士之望而著名于史。一无所求的他,天生就有名士的傲骨,听到齐宣王的召见后,也只是随随便便地走进宫内,来到殿前的阶梯处,见宣王正等待他拜见,就停住脚步,不再进前。
宣王感到很是不解,我召见你,你怎么一点礼仪都不懂,站而不前来礼拜,就呼唤说:“颜斶,过来!”不料颜斶听后不但不动,反而跟着也呼唤宣王说:“大王,过来!”宣王听了很是诧异,也很不高兴。左右的大臣见颜斶目无君主口出狂言,都说:"大王是君主,你是臣民,大王可以叫你过来,你怎么可以叫大王过来呢?"只听颜斶却说:“我如果走到大王面前去,说明我羡慕他的权势;如果大王走过来,说明他礼贤下士。与其让我羡慕大王权势,还不如让大王礼贤下士的好。”
齐宣王一听他的辩说,虽觉有理但还是愠怒地责问道:“到底是君王尊贵,还是士人尊贵?”只见颜斶毫无惧色地说:“当然是士人尊贵,君王并不尊贵!”宣王说:“你说这话有根据吗?”颜斶神色自若地说:“当然有。从前秦国进攻齐国的时候,秦王曾经下过一道命令:有谁敢在高士柳下季坟墓五十步以内的地方砍柴的,格杀勿论!他还下了一道命令:有谁能砍下齐王的脑袋,就封他为万户侯,赏金千镒。由此看来,一个活着的君主的头,竟然连一个死的士人坟墓都不如啊。”齐宣王无言以对,满脸不高兴。
原来这个柳下季,就是历史上有名的贤人柳下惠,是春秋时期鲁国柳下邑人。他是中国古代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曾任鲁国士师,掌管刑罚狱讼之事。作为遵守中国传统道德的典范,其“坐怀不乱”的故事广为传颂。孔子以为“被遗落的贤人”,孟子尊为“和圣”。传说在一个深秋的夜晚,柳下惠路过柳林时,忽遇倾盆大雨。他急忙躲到一个破庙里避雨。恰在这时,一年轻女子也到此避雨,与他相对而坐。半夜时分,年轻女子被冻醒,便起身央求坐到柳下惠怀中,以温身驱寒。柳下惠急忙推辞:“万万使不得,荒郊野外,孤男寡女处在一起本已不妥,你若再坐我怀,更是有伤风化。” 女子道:“世人都知大夫圣贤,品德高尚,小女子虽坐在怀中,大人只要不生邪念,又有何妨?我若因寒冷病倒,家中老母便无人服侍,你救我就是救了我母女二人。” 柳下惠再无推托之词,只好让女子坐到自己怀中。如注暴雨一夜未停,柳下惠怀抱女子,闭目塞听,丝纹不动,漫漫长夜竟不知温香在怀。天明,雨过天晴,得恩于柳下惠的女子不胜感激地说:“人言大夫是正人君子,果然名不虚传。”从此,坐怀不乱流传于世。
对于这样的贤士,死后长眠于地下的坟墓,连秦王都下令保护,而对活着的齐王却悬赏人头,谁贵谁贱自然分明。大臣们一见齐宣王理屈词穷,赶忙来解围:“颜斶,过来!颜斶,过来!我们大王拥有千乘之国,东西南北谁敢不服?大王想要什么就有什么,老百姓没有不俯首听命的。你们士人太卑鄙了!”
颜斶仍旧不依不饶地回道:“不对。我听说,古之大禹时代,诸侯有万国。为什么会这样呢?是由于他们掌握了一套重教化、治国、爱民的办法,并且重视士人,善于发挥他们的才能。所以舜帝出身于农民,发迹于穷乡僻壤,终成为天子。到了商汤时代,诸侯也有三千。可是到了现在,称孤道寡的只不过二十四家。由此看来,这难道不是由于‘得士’和‘失士’的政策造成的吗?如果诸侯渐渐地被杀戮、被消灭,到那时,就是想要做个里巷的看门人,又怎么可能呢?”
颜斶接着又引经据典地说道:“《易经》上不是这样说吗:‘高高在上的统治者,如果不重视士人,善于运用他们的才能,做些踏踏实实的工作,只是一味地喜欢弄虚作假,标榜虚名,他们必然走入骄傲奢侈的岐途;骄傲奢侈,灾祸必然随之而来。’所以说‘喜功者,必定不能建立功业;空言而无行者,终究不能实现他的愿望。’这都是爱虚名、好浮夸,无治国爱民实效者的必然下场。《老子》说:‘贵必以贱为根本,高必以下为基础。所以,侯王自称孤、寡、不谷,这不正是贵为贱的根本吗?难道不是吗?’所谓孤、寡,就是人们处于困窘、卑贱的地位。可是侯、王自己称孤道寡,难道不是侯、王谦居人下、重视士人的证明吗?尧传位于舜,舜传位于禹,周成王任用周公旦,世世代代都赞扬他们为英明的君主。这正是因为他们深知士人的可贵。”
宣王听到这里,才感叹说:“我是自讨没趣,听了您的一番高论,才知道了小人的行径。希望您接受我为您的学生!今后您就住在我这里,我保证您饮食有肉吃,出门必有车乘,您夫人和子女个个会衣着华丽。”颜斶却辞谢说:“玉,原来产于山中,如果一经匠人加工,就会破坏;虽然仍然宝贵,但毕竟失去了本来的面貌。士人生在穷乡僻壤,如果选拔上来,就会享有利禄;不是说他不能高贵显达,但他外来的风貌和内心世界会遭到破坏。所以我情愿希望大王让我回去,每天晚点吃饭,也像吃肉那样香;安稳而慢慢地走路,足以当做乘车;平安度日,并不比权贵差;清静无为,纯正自守,乐在其中。”
颜斶说罢,向宣王拜了两拜,就这样带着他的“士贵王轻”告辞而去,留下的“晚食以当肉,安步以当车,无罪以当贵”之语流传,而千古不朽。
二〇二三年四月九日
【作者简介】
朱双顶,网名东香人,安徽省直机关退休,中国传统文化业余爱好者,浸淫书海,不时写点感悟,先后在微号公众号多家文学网站平台及报刊杂志上,发表文章及诗歌数百篇首、上百万字,推出读史札记《大江东去》与《长河拾贝》、文化杂谈《随感叨絮》与《名作墨香》、散文随笔《找寻花鸟》与《我读〈诗经〉》、诗歌集《走向胜利》与《感悟时代》等八部电子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