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洞一村惊现“石户之井”碑文,明代老井距今六百余年,石碑为清代乾隆49年(公元1784年)刻立。
文/刘奇康
洪洞县万安镇上舍村文化人石云峰先生在挖掘本村石井文化,修复明代石户之井时意外发现一块石碑,石碑碑文显示:石户之井为明朝永乐年间(1403)年开凿取水,清乾隆年间建造井篷时立碑,石碑上的字迹完好无损,清晰可见,其内容是:石户之井掘于明永乐年间(公元1403年),历来相传世,受其福,享利者,谁忘先祖之德,但遇凤雨共叹站立之间。因合,户议谪创井篷一间,不惟现前人之功,亦聊以蔽身云尔,合户花名册列于后以志不朽。
落款为:乾隆49年,岁在甲辰孟秋二十九日立等字样。
石碑所列名册分为:
耆宾、首事、庠生和碑文的书写者姓名,碑文前言短短72个字,把石户之井解释的非常清楚,该村石家先祖,在六百年前十分原始落后的情况下能够依靠韧劲凿打出一眼十八丈深的深井,足见当时的艰难和先祖的毅力,更加彰显了石家先祖“前人挖井,后人才有水吃”的远见卓识。
据石云峰先生介绍,石碑花名册上所列共石家29个姓名,共分“生”字辈、“金”字辈、“明”字辈、“守”字辈、“梦”字辈五代,有可能是当时石姓人家所有的户主,大约有一百多口人,这为石姓后代分门别支,祭拜先祖,提供了依据。
石碑记载所有人皆为石姓,执事者、撰文者、书写者均是石姓,且有一定的文字功底和书法功底,可见石姓先祖的深厚文化底蕴,说明石姓先祖人才济济,值得后人仰慕学习。
这通石碑是族人石兰生先生在石户老井废址中刨岀的,原先碑文朝下紧贴着地面,背面朝上,多少年来风雨侵蚀成为人们休憩的坐位,谁能想到竟是乾隆年间的石碑,其碑文字迹遒劲有力,笔力雄厚,印证了石姓先祖的才华,十分珍贵值得珍藏。
石碑的惊显缘于万安地区文化人石云峰先生,他萌生了修复石户之井的想法后,得到了该村党支部书记兼村委主任石吉林和石姓族人的大力支持和帮助,退休人员石延龄先生慷慨资助了4万余元,老井遗址周边的左邻右舍在占地、用水、建设等方面给予了大力支持和帮助,全村村民都热情高涨积极响应,也受到了洪洞县文学艺术界人士的高度关注。据村人介绍,水井虽然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才枯竭,但一直井水甘甜,滋养了上舍村前后六百年三十代的村民。
修复水井和井篷,挖掘整理上舍村古文化的善举,牵引出了石姓家族的老年家谱两份、发现了清代官吏文化人董文焕(当代著名国画大师董寿平祖父)撰写的另一通碑文,对我们洪洞县文化人研究古代文化提供了宝贵资源。
为启迪后人,传承上舍村优秀村风,树起一道本村的文化旅游风景线,重修石户之井及挖掘文化资源工作,在石云峰先生倡导和亲力亲为下于去年春顺利进行,历时百余天初具规模,已于当年九九重阳节举行了较大规模的揭牌仪式。揭牌以来,上舍村的石户之井引来了临汾市史志专家、作家、诗人、知名记者张国富、蔺长旺、翟耀文、梁明、盖建忠、王代民、王隰斌等和临汾日报记者、市作协副秘书长张春茂,还有洪洞县作家协会、洪洞县三晋文化研究会、洪洞县舜文化研究会、洪洞县文旅局文学艺术界人士贾小建、张三平、张天鸣、董洲洪、师云莲、董小星等前来观光游览,各界文人墨客前往参观者纷沓而至。大家对老井和井篷的恢复重修启迪后人的善举予以高度赞赏。
如今的上舍村石户之井,已经被逐渐打造成万安地区文化研究基地,也成为了上舍村石姓人家祭拜先祖的聚集地,同时成为上舍村文化娱乐中心和旅游观光胜景。
笔者先后三次应邀前去参观,并亲眼见证了上舍村的老井及乾隆四十九年(公元1784年)刊立的石碑、石家古家谱、董文焕撰写的碑文等,也不禁油然而生了敬意。
为了便于参观的社会各界人士理解碑文含意,石云峰先生专门制作了“石户之井”碑文解析,标注了年代、词解等。同时亲做“老井”诗一首,置放于井篷下,诗曰:
每一次触碰
都是痛
那历史、那井篷
那命运的辘轳
依然是你
沧桑的模样
童年
不拐弯
衢子的尽头
有着对你
生生的渴念
六百多年了
依然是你
清澈的模样
时光留痕
岁月生香
在你的景致里
我们
依然是你
年轻的模样
我不得不佩服,石云峰先生在这短二十句八十七个字的诗里,极显石家后人才华,将历经沧桑六百年老井描绘的淋漓尽致,并表达了深深的感怀和念想。
上舍村的“石户之井”的修复和开放,难道不是万安文化有识之士重视文化挖掘的体现吗,我们期待着,在石云峰先生的倡导和助推下,我的故乡万安镇,将会有一个文化热浪的春天。
笔者在成文前获悉,“洪洞县作家创作基地”的牌子不日也将由洪洞县作家协会挂在上舍村石户之井的井篷门框,她将引领万安乃至洪洞县河西半边的文化之风骤起。
(作者为山西省作协会员、洪洞县作家协会副主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