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贺唐学连散文集《半盏莲韵》香飘遐迩!所有的暖透心扉与椎骨之痛,在笔下都化作岁月的滋味,化作美丽乡愁,化作莲花的绽放……

半盏莲韵
唐学连 著
广东旅游出版社

序言:
让生命化作那朵莲花
——唐学连散文集《半盏莲韵》读后
杨振林
六年前读唐学连诗 集《此生为莲》的时候,就想写一篇读后感。为五月诗友对文学的执着追求,为一位外来妹的事业进步,更为她“坎坷成了风景”的豁达与坚强。也因为我对莲的情有独钟,我在莲叶接天的湖北黄陂后湖边长大,莲蓬长满了甘甜的乡愁,莲子莲藕的生命之旅给我种种感悟,为此我曾写了不下20篇诗文。
也许是桂汉标先生的序言《草根有痛感的呼吸》写得太深刻,我一直无从下笔。虽然并没有向唐学连提过写读后感的想法,但我自己一直引以为憾。
今年5月10日,唐学连发来微信,请我为她即将付梓的散文集作序,尽管手头待写的文稿不少,但我毫不犹豫地应承写一篇读后感。
诗贵含蓄,允许乃至提倡隐喻、通感、跳跃等多种表现手法。因此,字里行间既能感受作者的灵气与才情,也能掩盖基本功的某些不足。散文,却必须写得明白,更能见作者的综合水平。用我的口头禅来说,就是更见“文化。”
我曾多次毫不讳言,为一些五月诗友的文字基本功担忧。展读这部书稿,却非常欣喜。表意精当而语言美,不难看出其中有诗歌的根柢;短文精致而长文谋篇布局基本得法,我从中看到了一名青年诗人、作家进步的阶梯;视野开阔而时见思想的光芒,这是文化人走向成熟的特征。
第一小辑《枕着亲情入梦》,以及散见于其他小辑的亲情、友情类文章,读来令人心潮起伏、荡气回肠。唐学连这一代人,尤其是在乡村长大的,穷愁困顿一路相伴到青年时代并不鲜见。亲情,既是精神上的倚靠,也是生活困难求助的希望所在。因此,不难理解为什么亲情、乡情、友情贯穿了这部集子的始终。
唐学连笔下的亲情很朴素,正因为很朴素,产生另一种惊艳:
父亲的脖子后面,被扁担压得凸起了“驼峰”,两个字的意象、简单的写实,但父亲的勤劳与自强就此令人镂心刻骨。
家里杀一只大鸡,母亲只吃一个鸡头,还笑着说“我最爱吃鸡头,看,我留了最好的给自己了。”从这个简单的细节里,我看见了贤良慈爱的灵魂。
姐妹插秧,泥水之中一番智斗两相狼狈,自己本来占了“便宜”却因得意忘形而倒吃“大亏”,又哭又笑。长大之后由此而顿悟:这种“相斗”其实是最亲密的游戏,岁月将韶华消磨,却将亲情酿造得更浓。愿这个故事,多少能唤醒沉睡的亲情!
亲情因温暖而成倚靠,但亲情也有冷漠的一面,有时甚至冷漠到令人崩溃。唐学连经历过冷到冰点的一幕:狠心的“续弦奶奶”见自己落井而不救。但小小少年唐学连不仅没有因此崩溃,反而为了不使本来就复杂的家庭矛盾因此激化,把这件事瞒着母亲,一直瞒到出嫁前夕。这种隐忍不是一般的孩子能做到的,学连做到了。《傅雷家书》有言:“人生不是都要靠隐忍来撑过去吗?”撑过去了天宽地阔,撑不过去眼前无路。学连撑过去了,人生的道路也越走越宽阔,这与她在关键时刻能隐忍不无关系。
所有的幸与不幸,所有的暖透心扉与椎骨之痛,在唐学连笔下都化作岁月的滋味,化作美丽乡愁,化作苦苦孕育、季节轮回之后的莲花绽放与莲子莲藕成果而甘。自己因此而回味而觉悟,也给读者以启迪。
学连笔下的亲情,有超越自我的一面。《无悔有忧的“板书记”——怀念我的共产党员家公》,是其代表作。她的家公是一位从抗日战争的枪林弹雨中走过来的老战士,解放后当了一名“村官”。作者通过几个小故事,描述了家公的夙兴夜寐的勤劳,更突出的是家公的秉德无私、方严刚峻却不失侠骨柔肠。文笔依旧朴素,细节真切感人。读这篇散文,我想起来了屈原的《橘颂》,想起了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看到了基层党员干部的使命感和担当精神。

“小我”与“大我”接轨,是作家进步的阶梯。学连的这种进步,在第三辑《初心犹热梦启程》和第五辑《爱如焰火歌入弦》中可见一斑。这两个小辑大多数围绕五月诗社的重要活动来思考和写作,其中不乏“命题作文”,如《诗汇三江向浩瀚--“天涯共此时•薪火传承暨五月诗社三十周年”系列活动实录》。这类文章我定义为“实用文学”,是很考人的写作,既要有很强的文学性,也要像公文的总结报告那样“面面俱到、重点突出”,否则不算完整。学连的这篇命题作文,完成得不错。一连串的诗友名字看起来很累赘,但很多诗友从天南地北赶回来参加这个重大庆典,名字必不可少,并且要尽量做到不遗漏。学连在撰写时通过情景交融或简扼的介绍、议论,增强了文学性。不得不点赞一句:用心良苦。她在思考中写作,在写作中思考,获益良多。在与赖年华、孙杰、怡凝等诗友的交往中,她对友情获得了更深的理解。在与著名诗人叶文福先生的交往中,一些长期悬而未决的思想问题,就此茅塞顿开。与名人打交道、亲近大师本身就是好事,哪怕你只想附庸风雅只想增添吹牛的资本。当然,作为一名诗人、作家,如果停留在这个层面就太遗憾了。学连用心学习、体验,获得了“超额奖励”:
在文化思想层面,对诗歌、对文学有新的认识体会。她在《热爱每天进步的自己--叶文福老师给我的印象与教益》一文写得很具体很坦诚,认识到自己还不能算是诗人,只能算“文学发烧友。”这个定位也许有点自谦,而说自己“骨子里有一股小家子气”就是把灵魂都袒露无遗了。但这不是自卑,而是自悟,弥足珍贵的自悟。她记下了叶文福先生的话语“诗离不开政治,诗的一半就是政治。”是的,政治蕴藏了历史的密码,政治涵盖了当下社会的一切,是最大的文化。可以不做政治家、不参与政治活动,但不能不学政治,文学创作是拼文化的事业,最大的文化都不去学习,创作必然难以为继。事实上,基本不存在远离政治的文学作品。田园诗、生态诗甚至童趣诗,都与当时的政治背景直接或间接相关。
在创作方法方面,学连通过“莲”题材的诗歌创作,经叶文福先生独特的“三个不同坐姿”情景式教学,初步领悟到“找角度”的重要性。这个问题,方家所见完全相同。今年五月下旬,在江阴市举行的村歌创作培训班上,著名歌词作家邬大为先生专门讲解这个问题。讲课地点在顾山镇红豆村,他以“红豆”为题,从不同的角度写了10首,不为自己写歌词,只为把“找角度”的问题讲透彻、为大家至少能就此领悟一些。三十多年前,毛志成先生说过一番话,大意是:题材新、角度新、语言新,“三新”占一新,就有存在的价值。
“找角度”确实重要,甚至是最有效的方法。因为重大题材的获悉,我们没有一线城市的作家快,因此很容易炒冷饭。而“语言新”往往可遇不可求,刻意追求“语言新”,如果本身没有深厚的语言功力,很可能走火入魔,写出来的东西只能孤芳自赏。而不同于他人的角度,能找到的机会就多得多。同一个题材,能产生无数佳作,主要因为角度不同。叶文福先生给她布置了一个不限期完成的“作业”:写100首关于“莲”和“唐学连”名字的诗。我想,这个办法一定管用,估计写到20首左右,就能完全领会“找角度”的要旨并总结出一些具体的创作手法。
再三展读唐学连的文章,我看到了一颗感恩的心。有人说懂得感恩就会有福报。有没有福报我说不清楚,但懂得感恩一定心安,也一定能向善、向上。唐学连感恩五月师长、诗友和其他朋友的帮助,被大火烧断的文学梦得以再续,且得以坚持不懈,不断取得进步;感恩工作单位,专业禁毒社工令她从特殊的角度了解社会、感悟人生,并获得了“最美禁毒人”的荣誉;感恩父母家人族亲,因此有了这部散文集和一首首诗作,有了血泪凝成感人肺腑的《祭母文》。尤其是爷爷的一番“莲话”,学连铭记在心并含和守素,笃行如初,一腔正能量伴随着她前行的步履。
坚持写作不容易,女作家更加不容易。“此生为莲”,迄今半盏莲韵,“为莲”之旅弘远,请学连继续前行。借用一句歌词“让生命化作那朵莲花”寄托我的祝愿:年年生发,生生不已。思想如是,作品如是。
(2021年7月5日于清远)

目录
第一辑 枕着亲情入梦
枕着亲情入梦
那家乡的雾呵
童年走路趣事
戏水
捕鸟
插秧争斗姐妹情
莲的心事
哥哥的“跟屁虫”
生命终要成长
四月,夏寄来明信片
岁月深处棕子香
故乡中秋月
半个月饼
妈妈呵,妈妈!
祭母文
带泪痕的生日祝福
父亲的鱼塘
纯真
清静里的烦恼
羡慕有女
无悔有忧的“板书记”
——怀念我的共产党员家公
至亲至善的姑父呵
新年,新家的欣慰

第二辑 年的滋味在心头
冷暖人间有真情
流水线上的苦乐
让三八节过得美丽
给力于心
朴素的快乐
金秋舞韶城
思念如风
给环城跑让道
年的滋味在心头
沐思芙蓉山夜
四十之惑
不惑心语
到芦溪寻找我的“年”
再访云门悦禅心
征路梦寻五山秋
醒在罗坑的早晨
有喜有泪2020
第三辑 初心犹热梦启程
本命年的收获
梦在文学的和煦里苏醒
追梦心路
诗汇三江向浩瀚
——“天涯共此时•薪火传承暨五月诗社三十周年”系列活动实录
年华,我诗的好姐姐
热爱每天进步的自己
——叶文福老师给我的印象与教益、
天香真情 诗聚洛阳
五月诗人到顿岗开讲文学
心语燃烧风冷夜
初心犹热,梦再启程
——五月诗社三十五周年庆典暨南岭国际诗歌小镇采风散记
与赣州共度半盏光阴
兴国——值得敬仰的土地
海内外共筑华夏魂
——参加第十届东南亚华文诗人大会小记

第四辑 窗外一盏新荷
香喷喷的春
桃花讯
清明酒敬禁毒英魂
踏着龙舟的鼓点
宣泄
生命之旅
雨湿秋思
风荷念想
生命的意韵(散文诗组)
树魂
荷韵
花色
草思

第五辑 爱如焰火歌入弦
老骥犹作仰天嘶
——桂汉标践行“积极老人观”散记
美丽在岁月深处闪光
——读赖年华姐姐的《岁月拥我入怀》
爱如焰火歌入弦
——浅谈《爱 怎能忍着泪》
诗意的柔情消融工业的冷硬
——我读工矿诗选集《我开采太阳
邻家有诗多宽厚
——读《唯有流水可以自在》
诗云心语话沧桑
——浅读桂汉标老师的《沧桑云雨》
深爱这人间烟火
——读唐明佐诗友《家书》有感
后记
(图文来源于诗的红三角,责任编辑:桂汉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