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孙宏恩
癸卯麦月初六,与运城学院南苑比邻的“布衣天下”迎来了一群真正的布衣,以耄耋老人居多。其中最年长者已近九旬,脚步虽不及年轻人矫健,但个个精神矍铄,中气十足。他们有上世纪六十年代的大学生,也有恢复高考制度之后的大学生,都曾经是时代的骄子。年轻时,有的供职廊庙,声名远播;有的主政一方,造福百姓;有的身居斗室,著书立说;有的杏坛辛劳,桃李满天。如今,卸下重负,向幸福进发,抛开俗务,为晚霞添彩。这场活动的发起人是运城学院退休老教授王贞民老师,他希望通过这个小型的聚会,大家增进了解,互通有无,共同进步。于是,学术成果展示成了聚会的重要环节。
赫赫有名的杜曙波老先生苍颜白发居于C位,他的政绩有口皆碑,他的著作影响深广,临猗县六位农民自发组织起“杜曙波作品研究会”便是他的作品走进大众,被缺乏精神食粮的人群选中事实的冰山一角。写作是他的业余爱好,不为取悦谁,只为彰显一个文化人的责任与担当。“使自己的作品为我国人民的精神文明建设起到作用”的誓言振聋发聩。老人的一生是饱满的,曾经将自己的青春献给了运城的教育事业,未来,他的思想,他的智慧还将惠及河东大地,向老人致敬!
三位“义士”周崇义、王义堂、王锡义,他们都是人中龙凤,曾在重要的岗位上夙夜在公,面对其境界、其处世之道,油然而生高山仰止之感。
运城学院的董九菊、刘雪僧两位老师均非常人,执教之余,向更广阔的领域进发。董老师的剪纸艺术造诣精深,斩获大奖无数,新版的《董九菊剪纸作品集》赏心悦目,刘老师的书画大作令人啧啧称奇。
温文尔雅、风度翩翩的杨星让老师也和他的作品一样,是极品,完全是一副学者的派头,他的《枣花》虽小,却最早在河东大地传播香芬,而且历久弥香。
樊晋英老师介绍了他对《枣花》的痴迷,同时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还有他的《安邑文化》,地方文化的发掘,如果没有这样执着的领军人物,泱泱华夏第一朝的精神基因,到哪里去寻找呢?
夏县籍的陈开荣老师风趣幽默,他忙里偷闲给大家送来自己的新作《美人之美》,便匆匆离开,短暂的相逢,留下的却是无尽的欢娱。
早早在店门外等候大家的是诗人毛迎春。大家不会忘记那位先辈毛姓诗人,他以平平仄仄的枪声,书写了气壮山河的鸿篇巨著。我们的诗人却散淡得多,《一蓑烟雨》诗书画一体,诗人本色跃然纸上,靖节先生耶?东坡先生耶?
全才当属杨振生老师,即席出一上联:皆本布衣欢聚一堂夸海口,看似平平,实则不易对出,“皆本布衣”化用《出师表》中的“臣本布衣”,“欢聚一堂”中暗含东道王义堂老师名讳,“夸海口”语义双关,杨老师思路敏捷,典雅深奥,出口成章,将活动推向高潮。
《八十回眸》的作者武栋仁老师是群主王老师的同窗好友,他介绍王老师家的丁姨时,大雅之语与极通俗的“泥窝子”并用,对王老师与丁姨患难之中不离不弃,高光时刻低调相守的深情给予高度赞美,武老师于80高龄完成大作,老当益壮之雄心,令人感佩。
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其乐融融,然而,欢乐总是短暂的。手捧老师们的巨著挥手告别,未来的道路上,我将从他们的心血文字中汲取前行的力量,不负各位前辈对我的期盼,祝愿各位前辈安康幸福。
都市头条认证编辑:张忠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