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心知命
吴文亮
人生在世贵在心安,人生所遇烦恼也大都与己心不安有关。
智慧如禅宗二祖慧可,也曾因自己心不安,而问道达摩“我心未宁,乞师与安。”当孔门弟子宰我提出为父母守孝三年为期太长,应改为一年时,孔子问他“食夫稻,衣夫锦,于女安乎?”守孝只一年就吃大米,穿锦衣,你会心安吗?庄子谈到由于内心不安,导致心神不宁时讲“其厌也如缄,以言其老洫也。近死之心,莫使复阳。”就像身上始终背着重物,绳索捆缚,始终无法摆脱,身心俱疲,心态接近死亡,没法让他们恢复生机。如何让自己心安,是每个人都会遇到的人生困惑,而答案不妨从“尽心知命”四个字中去寻找。

尽,即尽力,要尽己所能,努力去做。心,指本心、良知。孟子讲人有四端,侧隐之心为仁之端;羞恶之心为义之端;辞让之心为礼之端;是非之心为智之端。这四心,人人皆有,因此说是人的本心。对于良知,孟子认为“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不思而能知,不虑而能行,即为良知。心学四句教讲“知善知恶是良知。”良知,能知善恶,明是非,是人本心的体现,能对自我行为做出正确的判断,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良知。
尽心,就是要尽己所能,依从本心,根据良知,踏踏实实去做好每件事。弗洛伊德认为,人除了生存需要、安全需要以外,还有社交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只有充分被社会接纳、被人尊重,实现自我价值,心灵才会真正感受到愉悦。心灵的愉悦与外界环境并无必然关系。颜回“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却能安贫乐道,内心愉悦。颜回认为实现自我内心的追求,不违仁义,才能真正获得愉悦。战国隐士颜斶,拒绝齐王给予的高官厚禄,宁愿退隐山林,“晚食以当肉,安步以当车,无罪以当贵,清静贞正以自虞。”颜斶认为,身处高位,反而让自己的内心无法获得自由,受到拘束。伯夷、叔齐不食周栗,饿死在首阳山。孔子评论说,“求仁得仁,何所怨?”追求仁义,最后得到了仁义,无怨无悔,坦然赴死。颜回、颜斶、伯夷、叔齐,身处困境,贫穷不堪,却不怨天尤人,反而内心通达,安贫乐道,就在于他们都能发现本心,实践本心,从而获得真正的愉悦。
尽心,首先要尽力明了自我的本心、良知。本心、良知,人人皆有,只不过受社会影响,易让本心蒙尘、良知走失。蒙尘、走失怎么办?禅宗神秀大师讲,“时时轻拂拭,莫使染尘埃。”只有自己主动去擦拭、寻找,才会让本心、良知明亮,重新回到自己身上来。如何擦拭、寻找?孟子讲“万物皆备于我矣,反身而诚,乐莫大焉。”尧舜与我长着一样的身体,尧舜有的,我也有。本心、良知,不用向外寻求,只要努力向内,真诚反省,就能找到本心,发现良知,不让本心蒙尘、良知走失,就能体会到最大的快乐。阳明龙场悟道,就是悟到格物不应向外求理,而应反求诸心。主动、时时,向内反查自我本心,将不正的内心予以纠正,始终让自己为善、去恶,这就是格物。始终让自己好(hào)善恶(wù)恶,这就是诚意。所以孟子讲“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学问之道没有什么,把我们迷失的本心找寻回来就是了。

尽心,不仅是要明了自我本心、良知,还要尽力实践本心、良知。脱离实践,本心、良知便没有着落,便是虚谈。只有通过实践,才能验证自己是否遵从本心、良知。阳明心学始终强调知行合一,“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知是行之主意,行是知之功夫。”知,不是知识,不是认知,而是自我的良知。良知,人人都有,不需认知,但需不断践行。因此说,做事不能无主意,需要靠良知去明断是非;知不能无手段,所以良知需要靠做事去落实。因此,阳明心学是一门实践的学问,只有在事上磨,才会有真功夫。
做事,就要尽力去做。国学大师钱穆曾在一次演讲中说:“一个士兵如果在站岗时全神贯注、全力以赴,比上将站得更好,他就是‘小兵的圣人’,也是‘圣人的小兵’。”全力以赴,认真去做,平凡的岗位,也能造就不平凡的自我,也能成圣成贤。《传习录》中,阳明对于普通人如何成圣成贤也发表过自己的见解。“所以谓之圣,只论精一,不论多寡。只要此心纯乎天理处同,便同谓之圣。若是力量气魄,如何尽同得?后儒只在分两上较量,所以流入功利。若除去了比较分两的心,各人尽着自己力量精神,只在此心纯天理上用功,即人人自有,个个圆成,便能大以成大,小以成小,不假外慕,无不具足。此便是实实落落明善诚身的事。”——圣人之所以称为圣人,重要的是看心体是否‘精一’,也即成色;而不论才智的大小,也即分量。金子即便只有一两,也是金子;朽木哪怕千斤,也只是朽木。即使同属圣人,各人才智性情,也必然不一。所以评价一个人是否为圣贤,不能只论功业大小,更需看内心是否精纯。只要内心至真至纯,便可称他们为圣人。因此孟子讲“人皆可以为尧舜”。每个人,先不要去想着和外人比较功业大小,先要尽己所能,尽心尽力,遵循良知,努力拼搏,就会各有收获。只不过,素质好的成就大,素质一般的成就小。做人做事,先讲成色——内在的修养,再讲分量——外在的功绩,依凭良知,努力做事,便会心安。
但仍有人,在尽心做完事情之后,仍会患得患失,心神不宁。这就需要我们不仅要“尽心”还要“知命”。
“莫之致而至者,命也。”没有人教他来,他却来了,这就叫命。自己可以做到“尽心”,因为“心”由己,属自身之内;自己无法掌控“命”,因为“命”不由己,属自身之外。但我们中国人对待命运,并不是一味被动等待,而是先要做好自我,真正“知命”。 孔子讲“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不真正知到自己的天命,一味强求,就无法成为真正的君子。《中庸》中说“君子居易以俟命”,君子安守正道,尽力做好自己分内的事,静心等待上天的安排便可以了。孟子曰:“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尽自己的善心,就能觉悟到自己的本性。觉悟到自己的本性,就是懂得了天命。对待天命,不去强求,正所谓尽人事,听天命。诸葛亮自刘备三顾茅庐以来,“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六出祁山,为蜀汉江山尽心尽力,但北伐能否成功,是否可以兴复汉业,一统天下?正如他在《后出师表》中所讲,自己所能做的,只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至于成败利钝,非臣之明所能逆睹也。”所以,尽管孔明时刻面对兵凶战危,强敌环伺,北伐屡屡受挫的危险局面,仍能心境平和,便在于他不仅能做到尽心,还能“知命”。他深知,凡事只可尽力去做,但不能一味强求,强求就会有所怨恨。

我们中国人,不仅要知命,更要立命。北宋大儒张载讲“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我们每个人来到这个世上,都不是无缘无故的,都有上天赋予我们的责任。当自己体认到自我的责任后,便寻找到了自己的定位和价值,犹如内心早已深埋的种子,终于钻出土壤,发芽、抽枝,不仅照亮了自己的内心,还照亮了前进的道路,从而使自己产生了强大的内在驱动力,纵使百折千回,也会尽心尽力,坚持不懈,完成自我使命,最终获得幸福、快乐。
孔子因与鲁国阳货相貌相似,被匡城百姓围困,弟子担心他的安危。他坦然说道“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不得与于斯文也;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文王死了之后,文化传统不就在我这里吗?上天如果想要废弃这种文化,后代就不会有机会学习这种文化了(代表孔子被匡人杀害);上天如果不废弃这种文化,那么匡人又能把我怎么样呢?孔子一直把传承传统文化当作自己的天命,即使被困于陈蔡之间,既使遭受老来丧子的打击,既使最得意的弟子颜回先他而去,仍坚定自己志向,修《诗》、《书》,定《礼》、《乐》,序《周易》,作《春秋》,传承中华文化,终成至圣先师。
我们常常以五福临门做为祝福语。《尚书.洪范》记载,五福即一曰寿,二曰富,三曰康宁,四曰攸好德,五曰考终命。长寿,富有,身心安宁,拥有仁义美德,身无病痛,了无牵挂,能安祥离世便是五福。每个人,才能机遇终究各不相同,成就功业自然大小不一。但如果真正做到尽心知命,那五福便会不求自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