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系列随笔/延安行(4)
文/刘玉伟
1982年10月17日下午,我走在杨家岭革命旧址的土路上,毛主席等老一辈革命家住过的窑洞都让我肃然起敬。毛主席的旧居紧邻着朱德的旧居,小院里有三孔窑洞,中间是办公室,左边是寝室,室内有一个带帐子的大床,床上是白粗布做得被褥和床单、枕头。室内有两个书柜,两把躺椅,一个有着四个大抽屉的办公柜,躺椅中间有个小方桌,桌上有粗瓷茶壶和茶碗。窑洞的右下角有一个防空洞。
我那天在杨家岭还看到,毛主席的办公室和寝室是相通的,寝室里有写字台、小方桌、大书柜、脸盆架、牙具和毛巾等生活用品。寝室里也有两把躺椅,中间也是小方桌,桌上也有粗瓷茶壶和茶碗,另外还有两个小方櫈和一个陈列着毛主席著作的展览柜。写字台上放着一盏煤油灯,放着茶缸和墨盒,笔筒里有三支毛笔,墙上有一幅毛主席为大生产运动题词:“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照片。

我那天久久地站在毛主席住过的窑洞里,目不转睛地看着毛主席办公室墙上,挂着一幅拍摄于1942年的老照片。照片上毛主席穿着打有大块补丁的裤子,正在给八路军120师团以上干部作报告。我看着看着,鼻子一酸,眼泪又忍不住地掉了下来。伟大领袖,一代伟人艰苦朴素的精神风貌,深深地定格在我的脑海里。
我走出窑洞后,又深情地朝窑洞多看了几眼,毛主席他老人家在这处简陋的窑洞里住了5年时间,在那艰苦的岁月里,他和普通群众一样吃小米饭,穿粗布衣。他也在这里写下的洪篇巨著,永远都是中国革命最宝贵的精神财富!在《毛泽东选集》1至4卷里收录的159篇文章中,写作于延安的有112篇,写于杨家岭这孔窑洞的有40余篇。
我那天在杨家岭毛主席旧址前,还坐在1946年8月,毛主席会见美国记者安娜.路易斯.斯特朗时的小石桌旁,耳边又响起了毛主席那震撼世界的声音:“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我当时就是坐在这个石桌上写下了在这里的所间所闻。

我那天在杨家岭,还走进了周恩来、朱德和刘少奇等老一辈革命家的旧居。周总理的旧居在中央办公厅的左上方,院里有三孔窑洞和两间厦子房,他1943年从重庆回到延安后,就一直住在这里。中间是办公室,右边是寝室,寝室里有一张双人床,白粗布单子、被子和枕头,有一个脸盆架,一张长桌一把椅子,床头还有一个床头桌。墙上悬挂着周总理和邓颖超1943年夏天的合影照片。寝室里有一个底矮的通道,可以到周总理的办公室。办公室有一张写字台,一张靠椅,一个背椅,两个方櫈,一张方桌和一个躺椅,另外还摆放着一个很旧的,还没有上油漆的书架。
朱德总司令的旧居在中央办公厅的右上方,紧邻着毛主席的旧居,院里有四孔窑洞,左边第二个是办公室,左边第三个是寝室。他的寝室里是一个土炕,炕上铺的也是白粗布单子、褥子和被子,还有一个黄平布被子,两个枕头。一个一头沉的写字台,一个靠椅一张方桌,三个小方櫈,一个躺椅,脸盆架上也有脸盆、毛巾、牙膏、牙刷等生活用品。墙上是朱德和夫人康克清的合影照片。在朱德的办公室里,有一个两头沉的写字台,一个方桌,一个两扇门的书柜,写字台上放有煤油灯、墨水瓶、笔筒里还有三支笔。墙上悬挂着朱总司令在抗日前线的照片。
毛主席旧居的后面就是刘少奇的旧居,他1942年年底至 1944年10月都居住在这里。院里有两孔窑洞,右边是办公室,左边是寝室。寝室里有一张床,白粗布被子、单子、褥子和枕头,一个方桌两把椅子,一个脸盆架,墙上有两个洞,上面架有两块木板,是用来放书的书架。墙上悬挂着他1943年在党中央招待陕甘宁边区劳模大会上讲话的照片。从寝室可以走到办公室,室内有一个大写字台,两个躺椅,一个两扇门的办公柜,墙上也有和寝室墙上一样的书架,墙上是他在修改《论共产党员修养》时的照片。
我那天在杨家岭革命旧址看到,毛主席等老一辈革命家的旧址都是这样的简陋,和普通老百姓并没有多大的差别。我还看到在每一个领导人旧居的院子里,都有一个石桌和四个石凳。是他们用来聊天,也是他们乘凉和晒太阳用的。
杨家岭的两边都是山,在南面向阳处依山建了一排窑洞,对面山上树木葱绿,中间有一块平地,其中就有一块是毛主席当年在这里时种过的菜地。放眼望去,整个川道上种满了槐树、柳树等树木。我也想到,在过去那艰苦的岁月里,当春暖花开,柳叶翠绿,槐花盛开的时候,这里也一定美的跟仙境一样。这里又住着毛主席和党中央,这里就是中国劳苦大众都向往的革命圣地!

刘玉伟,1982年10月17日写于延安杨家岭,2023年5月24日修改于西安市大明宫铁路小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