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题记:
今天下午,高远老师的新作——现代诗《夜河:写给家乡的田野》发表了。他链接过来,我欣赏点评后,深受触动。他用质朴的语句,将心底的忆念娓娓道出,情感浸染真实的文字,格外撼动人心。于是就向他要来厡玉,再仔细研读,最后决定也写一乡情篇,与高远老师的作品来一次“赓和”。
之所以打上引号,是因为这不是像古诗词的赓和,平仄用韵都有规则;这里就是借喻着用一下这个词,以之说明这是受高远老师作品的启发,在取材和倾情方面都相类的作品。

记忆中的家乡田园很原始粗犷,到处水汪汪,亮闪闪。高田水满流下田,潺潺音、叮咚声汇入四时天籁,别有一番不屈的生机含蕴在里面。毕竟是丘陵地带,祖辈们顺地势开垦出来的田块就没有什么标准。一些沼泽地块,耕牛下去都爬不起来,那就只能荒废着,拿现在来说就是“湿地”。这样的环境,黄鳝、泥鳅、田螺等水生动物,以及青蛙、爬水四脚蛇等两栖动物就非常多。黄鳝、泥鳅、田螺等,抓来上餐桌。在那个时代,它们可以说是给村民们蛋白质等营养物质以很大的补充。
春末夏初,是抓黄鳝泥鳅的最好时节。此时,或许是它们的繁殖期吧。晚上,它们都会出来游逛。人们不顾白昼的劳累,往往入夜就大人点着松明子,小孩提着鱼篓到大田间,人们把这叫做”照鱼”。
天气好的日子,一到夜晚,村村都从村口淌出光流,再散成火点,漫游在广大的田园上,与天上的星光联合在一起,将家乡的夜点缀得迷离梦幻。高亢的蛙鼓作为引领,各种春虫的鸣声随之附和,声光交融,高低映衬,遐迩呼应,这时,整个田园又仿佛成了一个巨大的音乐厅,正在演奏着大自然的交响……
运气好,个把两个钟头,便可以有几斤的收获。

经常,回来后太累了,将黄鳝倒在水缸里养着,舀一勺冷水,冲一下脚,上床倒头便睡着。第二天起床互相照面,都忍不住笑出声:双方的脸都包公似的,油油的黑得发亮。原来,是晚上松明子的浓烟熏黑,经过一夜浸润,很难洗干净。
上学去,老师上课目光一扫,便知道谁谁熬夜去来。课堂上一打瞌睡,立刻就被叫出去讲台边站着听课,放学再罚抄写一课书……



自由诗
春天的家乡田园
连振华
家乡的田园,
魂牵着我的童年;
童年的梦幻,
遗落在家乡田园。
辽阔连绵,
阡陌纵横;
高低错落,
大小不等;
奇形怪状,
各显精神。
它继承了,
原始的粗犷和倔傲,
又展现着,
先人的寄望和温情。

童年的家乡稻田,
四季都养水涵润。
春天经春雨浇淋,
更是弥望的汗漫。
庄稼还没生长,
白茫茫清凌凌;
天光照水影,
水面鉴云天。
鸥鹭常成群飞来,
在田园上空盘旋;
它们一边高声歌唱,
一边对着水镜自恋。

清明时节雨纷纷,
田园也开始返青。
气温在逐渐上升,
冬眠被惊雷催醒。
白昼忙耕耘,
夜晚抓黄鳝;
点着松明子,
踩着湿田埂;
两边水田照,
专逮梦游神。
只消个把时辰,
就有不错收成。
田园给艰辛的岁月,
增添了生趣与时鲜;
同时给苦难的童心,
留下了美好的忆念……

2023.05.24深夜



附录高远老师厡玉,请欣赏:
现代诗:[夜河;写给家乡的田野]
作者:李德高
微明的水
幽幽透着光闪
浓淡水墨
写意地泼洒在两边
鼓蛙隐在明暗
杂乱的吐着声线
星子,调皮地眨一下眼
枝上牙月
清欢地展着靓颜

风漾起柔波
薄雾笼在水面
长途跋涉,不休不眠
身累
怎能不热气扑颜?
鱼儿游走
泛起心绪微澜
仿佛
远航船舤的倒影和水线
就荡在从未谋面的后花园

天亮前,定要
融进那一片梦幻
尽情在礁石上撒欢
浮沉静寂
淬炼于那迷一样的深阔
我也,终将会
随一轮旭阳升腾
远远的,远远的
高过
海平,面

(2023年5月2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