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简介:
宋世宽,1969年生,贵州遵义人,民进贵州省委文化委员。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贵州省作家协会会员、遵义市文艺评论家协会理事、红花岗区书协副主席,曾任大学书法老师。书法作品被敦煌博物馆、北京通州博物馆、韶山市人民政府等多家单位收藏。应邀参加“中韩国际书法交流展”、“齐文化节”个人书法作品展览等。文学作品有评论、小说、随笔等在各类刊物平台发表达数十万字。
1998年兰亭奖(牡丹杯)“优秀奖”(中国文联、中国书协); 第三届中华(天津)民间艺术博览会书法“金奖”(中国文联、天津市人民政府); 兰亭-中国书法名家作品征评展(中国书协、绍兴市人民政府); 全国第二届教师书法大展(中国书协、中国教育学会); 中国芮城首届永乐宫国际书画艺术节(中国书协、山西省文联)以及“贵州省政府文艺奖”等。 另获书法报书法读友大赛“优秀奖”、燕都“金像奖”、东方红“二等奖”、河套风情书画大赛“三等奖”等等全国其它展赛获奖入展达30次。媒体曾多次专访报道。
我的草书创作
宋世宽
草书创作,最基本的是要熟悉所书写内容和汉字的草法,比如书写一首古诗,对每个字的草法务必熟练,另外是对内容的熟背。然后才开始进入创作,创作时要选好平时习惯用的宣纸和笔(古人云: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把作品形式、尺寸大小(因考虑到展览的视觉效果我一般喜欢八尺或六尺对开的竖三行进行创作)。如果字数较多的,我将剩下的字缩写在色宣上,然后粘贴上“主页”。

在创作中,我对相同字包括偏旁部首的写法务必做到变化,还对作品某些字的某部位进行夸张的手法,比如“了”末尾笔、“神”字的最后一竖拉长,还有整个字的夸张,如“何”可占去两个字的位置。这些处理要因字型或根据作品中字的大小变化所需而定。在一件作品中,这种夸张仅限一二处。在反复书写创作到了一定的时候,作品的模式已几乎定格,包括每行字的多少、字位、字距、每行字的大小错落、参差、墨色的浓淡变化等等。此时,只需根据激情发挥自己的灵性完全沉侵在抑扬顿挫(如同音乐的节奏)的优律美旋中……创作完毕。把认为满意的作品挂上墙,远观、近看,反复推敲,找出不足之处又一次次修改创作……直到很满意或再也写不出比这更好的作品才罢休。为了打造精品,我往往要把这些作品“冷处理”,在墙上多挂些日子观看,或放一段时间才拿出来瞧,如果冷处理的作品仍感到满意,那么这才算成功的作品。

在创作过程中,我特别注重“涨墨”与枯墨的变化,通常是作品一开始第一二字是涨墨,另外在作品中其他部位找一个笔画稍多的字作“涨墨”处理,但要做到自然,整体协调。我更注重线条的提按(粗细变化),力求做到提中有按,按中有提,对作品的节奏更好地把握,比如字的大小错落变化,速度的快慢等等,让整个作品跌岩起伏,豪迈奔放,大有一泻千里之势。唯有如此方能达到草书“神采飞扬”的至高境界,也才真正具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

书法创作中,书写状态与灵感决定作品成败的关键(草书尤为如此),但灵感是很难把握的,可遇而不可求,它瞬息万变,往往在不经意间出现,当你认为它来时想立即抓住然却瞬间消失。难怪天下第一行书《兰亭序》的作者王羲之当书写完在一旁叫绝,认为灵感来了继续书写,结果写了多张,不如第一张。对书法中的灵感,我的体会是草书的创作灵感需要得更多一些,但它往往是建立在书写文字和内容的熟练程度上,对一个生疏的内容即便对书写文字的草法熟悉,也很难或者根本不可能在第一次就产生灵感而书写成功。而其他书体包括“准行书”则不然,它并非对内容一定要熟,有时过熟不如生疏或者半生不熟的。

草书创作是一个很复杂的过程,它具有很多不稳定不确定的因素,比如他的随意性、灵活性等毫无定式且变化无穷模糊抽象的东西着实让人难以驾驭。要想写好草书,尤其是大草、狂草,必须具有激情、才气、胆识。否则仅停留在草法上。

先哲刘熙载云:“书法贵在入神,而神有我神他神之别,入我神者,古化为我也,入他神者,我化为古也。”这是我一贯的创作理念,在我多年来以王铎徐胃等草书大师作品依托创作时,我充分发挥自己的灵性,努力做得古化为我也。我反对没有任何生命力的跟风或东施效颦的作品。
书法创作,各有各的习惯与思维定式,各有各的审美标准与倾向,我相信,一位真正的书家应是站在一个高度来审视创作,用“心”创作。
(此文2012年8月15日刊发于《书法导报》)









作者简介:宋世宽,笔名浩然,1969年生于贵州遵义。曾任大学、职高书法老师,系中国民主促进会会员、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贵州省作家协会会员、红花岗区书协副主席、遵义市文艺评论家协会理事。书法作品获98年兰亭奖(最高奖)“优秀奖”;获第三届中国民间艺术博览会“书法金奖”(中国文联主办)、贵州省政府“文艺奖”等以及在其他展赛(全国)中获奖入展数十次,入选《中国书协优秀会员作品集》。作品被多家博物馆收藏,应邀参加“齐文化节”个人作品展、“中韩国际艺术交流展”等等。文学作品在《书法报》、《书法导报》、《贵州政协报》、《遵义日报、晚报》、《遵义文艺》、《中国城镇在线》、《今日头条》等等发表二十多万字,其中,评论文章在《书法报》等刊物上引起关注(讨论),散文《我的红花岗情结》获全国“优秀奖”。
“白鹭杯”首届文学作品大赛暨纸刊征稿链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