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首届“魅力中国”当代诗歌散文大赛征稿启事详情:https://mp.weixin.qq.com/s/kbZaQdmZ198Ih-RIwvGYHw

《往事难忘》散文
谢邦成
在时光逝去的过程中,终归又轻然牵起我在逢山凿路遇水架桥中的那一串串痛苦和幸福的回忆,那既是责又是情更是一串串长长连着的缘。
记得38年前,我像许许多多奔赴边疆的热血男儿一样,怀着好男儿志在四方的壮志豪情,从重庆忠县太来乡石坝村八组出发爬巴云涉长江,再经过800里河西走廊拜谒万里长城任滚滚车轮敲击着前行的鼓点,我展开着想象之翼去边疆寻觅祖先的热血和去寻觅大漠的赤诚,投身到中国人民解放军铁道兵南疆线新管处列检二所这个大熔炉里,开始了我独立生活的第一步。
一、胜利桥
胜利桥这座貌不惊人的桥,其设计虽然只有2孔32米钢混桥,但它既是南疆铁路吐鲁番至库尔勒段唯一以桥名命名为站名的中间转换站,又是我缘定生活长旅中的第一站,每当我回望军旅认真地整理那段日子时泪花便会润湿我的双眼,是啊军旅如歌只有走进军人的世界,你才能读懂军人那份发自内心的激情与感动,每每回望过去总是梦境一般的清澈透明,那片刻骨铭心的岁月将永远定格在我青春年代的人生旅途中。
记得我和我的战友,第一次到胜利桥的时间是1981年的3月中旬,也就是我在鱼儿沟新兵二连参训3个月结束之后,具体是那天那时那分到的胜利桥的确不清楚,因为当时的新兵既无钟表又无记阅,只知道胜利桥早晨的风很大氧较少并且路还难行,我身上裹着那么厚实的新棉衣脚上穿着十分笨重的大头鞋,竟然仍觉得不胜其轻似乎根本就抵挡不住那刺骨的寒风,从列车尾部的守车上下车后,所有的新兵就随一位至今就还不知名的老兵一起,沿铁路平行一段路程后再下路基朝戈壁滩上的营房走去,早饭后列检二所的主任刘凡春就召集我和我的战友在营房外的河滩上,先是自我介绍并说了几句欢迎新兵的套话后就开始给大家上安全课,其内容的大意是胜利桥车站于1980年3月1日下午,在我们营房后面的铁路大坡道上发生了一起重大的列车颠覆事故,据说此次事故共计损失达61万元并中断行车13天,要求大家从今天开始作为列检二所的一名军人在列检作业中一定要注意安全;主任讲完之后指导员施东海又接着给大家介绍了列检二所在铁路运输中所担负的主要任务、人员组成和分布情况以及新兵的工作安排,翻开记忆除想起当时担任列检二所排长,也就是所辖胜利桥、上新光、巴伦台、和静等4个车站列检负责人的名字,他们分别是周国生、张勇、杨大友、潘增武和连队司务长张来生,以及忠县籍的新兵谢维军、李才能、何思良和谢邦成等4名同志到和静车站上班外,脑海中的画面仿佛至今还仍被刺骨的寒风冷冻着。
二、浍河特大桥
浍河特大桥是时隔胜利桥13年之后,我和我的部分战友以及所在单位继完成北疆铁路在阿拉山口与前苏联米轨铁路接轨后,在内地首次承揽到手的第一条铁路中的第一座特大桥,该桥全长1312.74米,设计为32个墩台,平均高度为35.8米,最高达70.1米,独立寒秋置身于轨排生产基地边缘,远眺耸立在群山沟壑中的那32个墩台犹如擎天玉柱直插苍穹,在蓝天白云的衬托下气势磅礴蔚为壮观,那32个墩台以它特有的神韵占据着我国铁路桥梁史上的4个第一:连续6个60米以上的高墩这在我国尚无先例,桥墩设计采用薄壁空心双面双收坡新工艺在我国是第一次,高墩拼架系用三联九跨上承式栓焊梁全国还没有超过它的,大桥采用设计施工总承包在铁道部也是最先尝试。
1993年6月4日上午,公司铺架队的一架“战斗”型架桥机在该桥第一跨上徐徐地落下了第一片32米桥梁,至此就拉开了侯月铁路浍河特大桥的架梁序幕,为了保质保量地顺利完成该桥的架梁任务,公司侯月铁路铺架工程指挥部还采取了以下措施:一是专门成立了一个精干高效的前方铺架指挥所,便于及时地解决在架梁过程中所遇到的一些突发问题,二是对工程技术人员实行集中管理集中办公,严把质量关并建立技术承包责任制,三是加强并充实了架梁和行车调度,以保证在各个生产环节及机械设备能安全运转,四是对轨排生产和桥梁装卸以及架梁作业中,实行双班工作制并对参建职工的工资收入直接与效益挂钩,五是分层次实行安全质量和工期全员风险抵押……以上措施的实施不仅极大地激发了全体参建人员的劳动热情,而且还创造了日产轨排3.95公里和日架梁4孔8片32米梁的最高纪录,在此期间还使我回想起部分墩台在久经磨难中诞生的情景仿佛又重现在眼前,据说有人把浍河特大桥的桥墩称之为我国铁路建桥史上科技探索的试验站一点也不为过,因为它集多种新技术新工艺于一体,而这些新技术新工艺要掌握它熟练它并非一朝一夕的功夫,靠加班加点和拼命苦干是永远不够的,必须要发挥全体参建职工和科技人员的共同智慧。
记得在墩台施工过程中最难忘的主要有以下三点:一是大桥19至24号6个60米以上的高墩均位于浍河河床,按原设计基础是用沉井法施工,可这里的复杂地质偏偏不宜用沉井法施工,改用挖井法施工风险又太大的情景,在反复勘测和对比之后决策者们还是果断地将沉井法改为挖井法施工,并将农民打机井的方法移植到挖井中,所不同的是挖井基础面积大无法预制如此大的水泥管,但可以预制模型就地打井壁护圈,挖一层打一层护圈每层护圈直径递缩25公分,在护圈接口的台阶部位留下水槽,将水槽中的涌水分而治之不让涌水集汇在基底开挖就会顺利得多,经过试验此方法果然奏效其工效一下就提高了好几倍,之后广大参建职工仅用50天时间就将22.5米深的基础开挖成功;二是大桥8个50米以上的高墩其设计均为空心薄壁、双面布筋、内外收坡均采用滑模自动提升新工艺的情景,其精度要求较高稍有偏扭墩身就要报废,显然一旦出现问题谁也负不起这个责任,滑模施工工艺之难其难就难在液压自动提升的设备上,如若每道工序不严格操作的话那偏扭现象将会随时出现,广大参建职工在技术人员的精心指导下采用了搬顶杆法、高差势能法、控制扒杆方位法、关闭千斤顶油路法和变更标准化作业顺序法等综合措施,终于使滑模在提升中慢稳准地按设计要求进行了正确滑升;三是25号桥墩是采用滑模施工的第一个试验墩,当墩身施工到顶帽托盘部位时其滑模一拆,除面对60米的高空滑溜溜的墩顶时墩帽该怎么打的情景,这是双线桥墩其墩帽像半个蓝球场那么大这又成了拦路虎,在困难面前广大参建职工为了不影响全线的铺架进度,首先加班加点地研究并设计了梯形椭圆托帽方案,其次是查询了大量有关资料后在地面作实验,为了搭设施工用平台他们身系安全带整整在高空飘荡一天才找到了一条可行性的方案,平台的搭成使顶帽终于有了一个十分结实可靠的肩膀,经过6天的探索并加班加点地制作成模型校样,多次实践后总算啃下了这块硬骨头,用参建职工们自行设计和制作的模型,打出来的托帽顶盘其线条整齐划一并光滑美观,工余饭后常常到此仰望,那每一根桥墩的诞生每一片桥梁的架设和每一米钢轨的固定均倾注了广大参建职工的大量心血及汗水。
三、新大河大桥
离开浍河特大桥工地之后,我有幸又于1998年5月再次进入新疆参加南疆铁路西延工程建设,并与集团公司南铁指书记张治国和《塔里木》报社总编辑金其圣等人,观看了位于阿克苏车站以西6.3公里处的新大河大桥第一孔梁的架设实况,该桥设计为2台13墩共14孔32米钢筋混凝土预应力梁,全长472.76米,该大桥既是公司参建阿克苏至喀什段463公里中架设的第一座大桥,又是南疆铁路西延工程全线最长的一座大桥,新大河大桥自1998年6月27日开铺以来,广大参建职工发扬了吃苦耐劳和敢打硬拼的大无畏精神,顶烈日、斗酷暑、迎风沙和战高温地进行了24小时连续作业,不但取得了日架4孔8片梁的好成绩而且还提前打开了铺轨列车前进的西大门,并得到了共和国第三代领导人的视察,回忆起当时视察的情景却始终在我的眼前浮现。
记得1998年7月5日早6时许,参加铺架作业和保卫工作的集团公司55名干部职工身穿崭新的作业服就提前进入了新大河大桥铺轨现场,大桥上停放着一列铺轨列车排在最前面的是一台桔黄色的DPK32型铺轨机,大臂前端白底红字的“铁十五局”标识牌格外醒目,插在顶上的一面书写着江泽民总书记题词的“青年突击队”团旗分外鲜艳,机身上部20面彩旗迎风飘扬,机身两侧一米见方一个字“铺设幸福之路和造福各族人民”的两副标语实在引人瞩目,上午11时45分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江泽民同志,在钱其琛、曾庆红、于永波、王乐泉、阿不来提·阿不都热西提、傅志寰和蔡庆华等领导的陪同下来到了新大河大桥西头的铺轨现场,当江总书记下车听完南疆铁路建设指挥部常务副指挥高祥生的汇报之后,在桥下观看到一节崭新的25米轨排由扁担钩钩起并沿着一号车大臂缓缓伸出,先对位后下落再着地接头仅3分钟就铺好了这节轨排时高兴地带头鼓起掌来,接着江总书记又沿着路基斜坡健步地走上了作业现场,陪同的铁道部部长傅志寰向江总书记介绍了中国铁道建筑总公司总经理王振侯和铁道部第十五工程局局长霍金贵等同志,听完之后江总书记转身向他们一一握手,并亲切地问到“这些设备是你们自己加工制造的吗?”傅部长回答说都是我们自己加工制造的,站在旁边的王总经理接着向江总书记说到:“这里是铁道部第十五工程局的工地,其前身是铁道兵五师并长期在新疆修铁路,为边疆的经济建设作出了许多贡献”,江总书记听后深情地说到“你们修铁路很辛苦”,霍局长回答说“现在的条件比以前好多了”,江总书记面对霍局长动情地点头说到“你们还是当年的铁道兵作风啊”!
最后,傅志寰部长的一番讲话道出了铁路职工的心声:“我们感谢江总书记,感谢党中央和国务院对我们的亲切关怀,我们一定要以实际行动来加快南疆铁路西延工程建设,圆满地完成上级领导交给我们的各项任务!大家说有没有信心”?当大家齐声答“有”时江总书记满意地笑着说到:“你们还是铁道兵啊!”……此情此景此事虽已过去20年,但今后无论漂流何方我都不会忘记新大河大桥。
作者简介
谢邦成,男,1962年7月18日生于重庆市忠县太来乡石坝村8组,1981年元月至2017年7月曾在中铁十五局集团六公司党委宣传部和工会工作部及工程项目上供过职,供职间的部分作品曾在《法制日报》、《中国铁道建筑报》、《洛阳日报》、《忠州日报》、《牡丹》、《桃花源》、《中国铁路文艺》、中国知网、中华铁道网、新华社客户端和《中华得雨杯短诗短文比赛获奖作选》、《”时代杯”全国文学艺术优秀作品集》、《忠州散文》及《忠州诗集》等报刊网书上刊发或转载过,并出版《邦成作品集》上中下和《筑路岁月》等书籍,2017年7月满55岁后已退休,现居河南洛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