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戚万华

岁月催人变老,战友越来越少。每当听说或看到战友辞世的信息,甚为伤感和不舍,心中久久不能平静,引发无限遐思。勾起对往昔峥嵘岁月的回忆,对绿色军营生活的怀念、回味。
随着时光流逝,当年朝夕相处、荣辱与共、龙腾虎跃、并肩战斗的战友们已星散大江南北,四面八方。因山河阻隔,通讯不便,住址变换,渐渐失联。幸亏借助手机微信群把我们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解除了相互思念之苦,了解到战友们的一些状况。
听原部队文书孟金堂战友说,张永勤因病辞世好多年了。令人深感痛心、惋惜。

英年早逝的原铁道兵49团6连班长张永勤
一九七三年,我从军的铁道兵四十九团六连驻扎在陕西省旬阳县薛家弯修建襄渝铁路。张永勤任二班长。他是湖北省天门市人,一九七0年入伍,身材高高瘦瘦,文质彬彬,俨然一位大秀才。我们这些刚入伍的新兵蛋子,有缘相聚,来路有别,年龄不一,性格各异,都缺乏艰苦的磨炼。对军营生活有个学习、熟悉、适应的过程。在施工时,遇到重活、脏话、累活、危险活,张班长以身作则,冲在前面,让新兵们边干边学,尽快成长起来。
一九七四年七月,我们承建襄渝铁路吕河火车站基本站台的工程项目。基本站台施工包括站台挡墙,挡墙内填充土方、石块,站台面加高和石材铺面等工序。在中间还要穿插强、弱电缆沟,水沟的施工。基本站台长五百米,宽十二点五米,高一点二五米。张班长负责施工现场的组织、协调、指挥。首先进行挡墙基础开挖,同时派人专门进行防护、严禁随意扰动近处的铁路路基。开挖挡墙基础完成,张班长和现场技术员按照工程设计、施工规范,一丝不苟,精益求精,验收无误后。人称“青年鲁班”的艾杨彪班长带领木工班快速立起模板,在模板内放置预制的钢筋网。张班长带领几名战士带上安全帽,穿上绝缘的皮衣、皮裤、皮靴,在模板内弯着腰连续不停地交替使用铁锹、铁镐和电动捣固棒捣固浇筑的混凝土。捣固不到位会有蜂窝,捣固频繁了会出现麻面。要掌握好火候,恰到好处才行。收工时,大家像从水里捞出来似的,皮靴里倒出些许汗水,腰酸背痛,极度疲劳,累得一屁股坐在地上直喘粗气。我常想,吕河火车站的工作人员和熙熙攘攘、来来往往的旅客,你们脚下的站台是张班长和战士们用辛勤的劳动和汗水建成的啊!

张永勤生前照片
张班长认为,班里的工作至关重要,是连队建设的基础。班长对战士既严格要求,也要和战士心贴心,与人为善,一视同仁。做思想工作要有的放矢,不讲究方式方法,效果是不好的。文化高点的战士想法多脸皮薄。要多鼓励,少训斥。多帮助,少指责。多关心,少挑刺。要和风细雨,不要电闪雷鸣。保护好战士奋发进取的锐气。要辅导文化低的战士多学习文化知识,提高思想境界和格局,为以后的生活打好基础和多些选择。战士们称他为知心向导,烦闷时候的倾听者,迷茫时候的引路人。

资料图
薛家弯是条大山沟。连队营房建在山坡上。周围除了开垦的菜地,大都长满了野草、稀疏的树木。附近没有人家居住。这里的夏天,赤日炎炎,密不透风,作为屋顶的沥青油毛毡、铁皮被烈日晒透了,宿舍内像蒸笼一样闷热。不要说空调、电风扇了,手摇的扇子都没有。可能是有意培养耐热抗高温的精神吧。晚上休息按要求身着衬衣睡在大通铺上。不一会儿,就汗流浃背,难以入眠。有一天晚上,我热的实在熬不住了,就悄悄起床,坐在宿舍门外边乘凉。不一会儿,刘延勤、李明两人不约而同地走了出来。刘延勤说:“营房下面的山腰盘山公路拐弯处西侧有个小水坑,是山上流下来的泉水冲刷形成的,咱们去那里冲冲凉吧。”我说:“走。”水坑刚好能容纳三人,水深约零点七米,在凉凉的泉水里一泡,心情放松惬意。爽!洗了一会儿,我们起身走回宿舍。迎面遇到了站岗的张班长,他严肃地问:“你们干什么去了?”我们如实相告。他说:“你们严重违反了作息制度,好在是去了小水坑,要是到汉江去洗澡,小命就没有了,要认真反省,做出深刻检讨,下不为例。”过后,他从没有给人说起这回事。
“天上九头鸟,地上湖北佬。”是说湖北人有与生俱来的聪明智慧。张班长是老三届毕业生,手中有笔墨,心里有山河,文武双全。写一手行云流水的文章,一笔潇洒飘逸的好字。有一次,我在连队三用堂办了一期墙报,他仔细地看后,诚恳地对我说:“小戚,你写的字,有的可以,有的欠功夫,多加练习。”我说:“请班长多指教。”后来,我做的多是一些繁琐事务性的工作,两眼一睁,忙到熄灯。很少有闲暇的时间练字,直至现在,字也写的不怎么样,辜负了他的期望。
张班长诙谐幽默,有时在施工时开个玩笑,活跃一下现场气氛,缓解大家的疲劳。有一次,我们清理平整施工完的场地,把用过的废旧的铁丝、扒钉,破烂筐子,残损的木材等,归拢在一起。这时有几位清纯、水灵的妙龄女娃来到附近。看样子是想捡一些烧水做饭用的柴火。张班长看了看她们说:“这里是军事施工重地,外人不能随便进入,你们快走吧。”她们悻悻而归。张班长自言自语地说:“女娃站在这里,干活都不专心了,想什么呢。”大家听了,哈哈笑了起来。

6连江苏籍副排长吉安余烈士墓碑
一九七四年十月,我们在吕河火车站搞配套收尾工程。团后勤仓库也搬到这里来了。在放置设备、器材的场地,不知什么原因,放着一具黑色的棺材。吉安余副排长性格粗犷豪爽,有时大不咧咧,爱开个玩笑。指着棺材对张班长说:“老张,这具棺材是你的。”张班长笑着回应道:“棺材是你吉排副的,还是你自己用吧。”大家听了一笑了之。没想到一语成谶。时隔不久,吉排副牺牲,就是用这具棺材入殓的。说起来,这事有点怪异。
看到刘少雄辞世的消息,心里酸楚、遗憾。刘少雄也是湖北省天门市人,一九七0年入伍,任十班长。他作风硬朗,勇猛顽强,被誉为“拼命三郎”。在襄渝铁路薛家弯隧道开挖时,没有盾构机,全靠人工作业。铁道兵最苦的工作是打隧道,打隧道最苦的是风枪手。刘班长就是用风枪和大山对话的人。他和战友们奋战在阴暗潮湿的山洞里,用全身的力量把握住一百多斤重的风枪,顶着塌方的危险,身上沾满泥水,往石头上钻一点五米深的炮眼,一次要钻二十四个,一干就是七、八个小时。炮眼打好后,装上炸药,插上雷管,其他人安全隐蔽起来,点燃导火线爆破,用轨道车将碎渣、土石方运出洞外。由于长时间在砂尘迷漫和潮湿的环境里施工,很容易患上矽肺病或风湿性关节炎。刘班长全然不顾,无所畏惧,由于在施工中表现突出,多次被授予团、营、连嘉奖,并荣立三等功。

刘少雄生前坐轮椅参加战友聚会

天门战友会副会长胡遂义(左)、副会长艾扬彪向同连战友刘少雄敬酒
刘班长老家在农村,也不富裕。但他侠骨柔肠,不管谁遇到难处,都伸出援手,慷慨解囊,拿出仅有的津贴费给予支持和帮助,扶危济困。
他关心战士。与他同年入伍的周福来回忆说:“自己入伍时,个子矮小,身体较弱。刘班长待我如亲兄弟,白天形影相随,晚上铺挨铺休息,在方方面面对我照顾有加。”
刘班长从部队退役后,担任村民兵连长。他狠抓民兵连的组织建设、军事训练。随时做好完成各种急、难、险、重任务的准备,达到平时应急、战时应战的要求。维护社会治安,保护国家、集体和人民群众的利益。他和同事之间没有排挤、内卷、倾轧。相处融洽,秉公办事,两袖清风,深受村民赞许。他生性耿直,对社会上个别官员的不良行为,很是反感,眼里揉不得沙子,辞职外出务工。有一次高空作业时跌落,受伤致残,与轮椅为伴,艰难度日。
他在辞世前,反复抚摸部队颁发的立功喜报,甚为欣慰。这是他人生的高光时刻,这是他有功于国家和人民的见证。
去年,我回老家探亲时,听人说,闫化允战友辞世了。真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心里安慰自己,这传闻是假的吧。经确认,年纪不大、平时身体不错的他的确无声无息的走了。
闫化允是山东省梁山县人,一九七三年入伍。他自幼伤母,和父亲相依为命,性格内向,寡言少语,为人实诚,朴实无华,肯吃苦,不怕累。刚入伍时,分配他在钢筋班预制钢筋网。以前没有接触过这样的工作。术业有专攻。他虚心向技术员和班长请教,刻苦钻研,很快熟练掌握了这门技术。在修建青藏铁路铺轨时,铺轨机用机械爪在列车平板车上抓起轨排升到一定高度,向前伸出长臂,将轨排缓缓下落,到达道床。由站在轨排两侧的人员手持撬棍把它夹住。闫化允负责在他们的配合下,稳、准、狠地用钢夹板将轨排与已铺设好的钢轨稳住,用螺丝穿过钢夹板、钢轨的孔眼,把螺母套在螺丝上,用快速活动板手拧紧。这工作劳动强度大且有一定的危险性,要手急眼快,干脆利落。这道工序完成后,铺轨机才能继续铺轨前行。因施工任务繁重,环境恶劣,生活艰苦,他病倒了,依然带病坚持工作,晕倒在工地上。首长和战友们劝他休息,他说:“小毛病,没啥,现在工地上缺人手,走不开。”闫化允心灵手巧,有一手好针线活。谁缝补衣服、被子,他都热心帮忙,助人为乐。

原铁49团6连4排在襄渝线驻地留影
他从部队退役回到故乡,国家没有安置退伍军人的政策。家人世代务农,都是从地里刨食吃的农民,非商品粮户口。很难找到一份合适的工作。他上有老,下有小,身兼责任和压力,负重前行。找谁解决困难啊。“上山擒虎易,张口求人难,求人不如求己。”他从银行贷款购买了一台带车斗的拖拉机跑运输。四处揽活,奔波忙碌,在各种氛围里摸爬滚打,早出晚归,披星戴月,风里来,雨里去,一身水,一身泥。帮人拉化肥,拉粮食,拉砖瓦,拉石头,拉水泥。有时烈日当空,身上大汗淋漓地开着拖拉机在晒麦场上为别人碾轧晒干的庄稼,进行脱粒。回家后,疲惫不堪,喝杯散装的白酒解乏。由于跑运输的人多了,生意不好做。他就外出打工,尝遍了酸甜苦辣,喜怒哀乐。孩子长大成家立业后,肩上的担子轻松了,自己在地里种些庄稼和蔬菜,享受淳朴、闲适的田园生活。为儿女带带孩子,含饴弄孙,天伦之乐。有时去赶大集,看热热闹闹的景象。有时走到村里人多的地方逛逛,拉拉家常,唠唠闲嗑。寒来暑往,春去秋来。日子就这样安安稳稳、平平淡淡、踏踏实实地过着。随着年龄增长,身体患有高血压等疾病。有一天,在毫无征兆的情形下,晚上一觉睡去,再也没有醒来。生命脆弱,人生无常啊,明天和意外不知哪个先来。

张银仓(右1)生前与6连连长、指导员等战友重访青藏线驻地
张银仓战友是甘肃省镇原县人。一九七五年入伍,正赶上开展学习雷锋活动,兴起学雷锋热。他早上提前起床,打扫卫生。中午打扫厕所、猪圈。星期天节假日帮厨。为生病的战友洗衣服。一日三餐,抢着为全班打饭打菜,洗刷生活用具。在宿舍时,捅炉子添煤,出炉灰,烧开水等。每天都是忙着、找着、争着做好事。他随严德敬指导员去师部开会,利用休息时间,忙个不停,做好人好事。人称“活雷锋。”
看到张银仓如此优秀,有人问他,有对象了吗?他羞涩地说:“订的娃娃亲。”“订婚这么早啊?”他不好意思地回应道:“我们老家订婚的风俗,女方要彩礼是按女娃的年龄计算。订婚晚,彩礼要的多,订婚早,彩礼少。”不知他结婚时是否还是那门娃娃亲。
张银仓圆圆的脸,一笑露出两个浅浅的小酒窝,他个头不高,但长得结结实实,看上去单纯、憨厚。干起活来爆发出超常的能量和干劲。修建的青藏铁路黄玉车站,因调度列车需要人工铺设一条站内临时铁路。在用道砟铺好道床后,张银仓带头扛起近二百斤重的轨枕,步履沉重打着颤走了约一百米的距离,将其轻轻卸在道床上,和大家群策群力铺好轨枕后,又多次和战友一把抓起十二点五米长的钢轨,喊着整齐洪亮,铿锵有力的号子走三十多米,稳妥地放在轨枕上,用钢轨扣件固定住,组装成轨排,把铺好的轨排连接起来,然后铺设道岔与其它铁路连通。不管多么艰巨的任务,张银仓都带头尽力去完成。他当兵几年,由于出色表现,成了“立功获奖专业户。”档案袋里装满了立功获奖的材料,连队无人出其右。
张银仓从部队转业到银川铁路分局工作,继续发扬部队的优良传统和作风,为人处世,待人做事,都很出彩。获得分局的先进工作者和优秀共产党员的荣誉。成为铁路系统的榜样。首长和战友们得知他因病英年早逝的噩耗,心情沉重,对他深切哀悼。黄土高原失去了一个好儿子,我们失去了一位可爱的战友。
著名诗人臧克家说过:“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辞世的几位战友正是如此。他们爱国、忠诚、无畏、勇敢、奉献、团结、仁义的精神时刻感染着我们。虽天地相隔,也阻止不了对他们深深的怀念之情。

作者戚万华
戚万华,一九七二年十二月入伍,在铁四十九团六连服役,一九七八年转业,曾任原石油部管道局财务科长、审计科长、工程部副经理等。退休后业余时间爱好写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