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何永年
清江电影院原址早先是一片荒地,其南面是荷芳书院,西边是民众教育馆和黑热病防治队。后来有人在这片荒地清理出一块空地。1941年开始,逐渐有人利用了这块空地,遂形成广场。首先是说书人占用为露天书场,后来有玩大把戏的,演出杂耍、戏法(即杂技魔术),用布围成一个大园圈,布围之外用绳网又围了一层,防止人不花钱偷窥,场中央竖起一根旗杆,四面用绳索绷紧,便于玩空中杂技。
1945年9月,由黄克诚率领的新四军三师攻克了淮阴城,成立清江市。同年11月1日,在清江市成立了民主联合政府——苏皖边区政府。1946年初,为迎接即将于1946年3月召开的华中宣传教育大会,经边区政府主席李一氓和其他首长同意,在清江城南公园东北角这块空地赶建了一座边区政府礼堂。礼堂为砖砌墙,瓦楞铁皮顶。山墙为正面,有三个大门,四根圆柱,中间大门上方有一木制阳台,山墙上开有一个通向阳台的小门,门两侧各有一扇窗户。礼堂长约55米,宽约21米。舞台高约2米,台宽12米,为了便于演出,舞台设计成转台。转台下面是用直径为2寸的钢管焊成圆形转台架,中间有圆形中轴,利用汽车方向轴和转动装置,使舞台转动。台面是5公分厚的花旗松木做台板,可供演出各种带有多种灯光布景的戏剧。这在当时是苏皖边区最好的演出场所。
礼堂赶建好后,1946年3月16日至4月27日,历时42天,由苏北、苏中、淮南、淮北四大解放区代表881人参加的华中宣教大会在这里召开。会场布置很别致,除悬挂马、恩、列、斯、毛和孙中山巨幅画像,还布置有大文豪高尔基、鲁迅、茅盾等人画像及木刻绘画作品。开幕式由华中分局宣传部副部长冯定主持,边区政府主席、华中分局宣传部长李一氓致开幕词。
在会议期间,4月8日,王若飞、秦邦宪(博古)、叶挺等中共领导人,所乘飞机在山西省境内不幸失事的消息传来,会上对三位遇难烈士进行哀悼,并讨论决定:清江大闸改为若飞桥,城南公园更名为叶挺公园,园内荷芳书院中的新华图书馆改为博古图书馆。
会议期间的文化生活丰富多彩,40余天的会议有18个剧团到会演出文艺节目20多台,安排了近40场文艺晚会,盛况空前。其中有边区实验京剧团、华中军区文工团、苏中前线剧团、新安旅行团、农民艺术团等专业和业余文艺团体参加演出。边区实验京剧团演出了《风波亭》,拂晓剧团演出话剧《李闯王》和《岳飞》,淮海文工团演出话剧《掼碗》,苏北文工团演出了反映新四军三师如何攻克淮阴城的话剧《淮阴之战》,淮北大众剧团演出《光荣军属》,前线话剧团演出了由夏衍编剧的《离离草》,新安旅行团演出了由吴晓编导的《村女舞》,还有淮剧《刘桂英是朵大红花》,以及《甲申记》、《九宫山》、《大后方》、《减租》、《李有才板话》、《反正》等等节目。
会上,宣布成立华中文化协会,黄源为会长,阿英为副会长。边区政府重要会议均在礼堂召开。
华中宣教会议结束后第三天,即4月30日,上海文化界著名京剧女演员赵慧深、蓝萍等一行9人由国统区到来,华中文协组织70余人欢迎会,李一氓到会讲话,赵慧深宣读了郭沫若、茅盾、许广平、郑振铎、马叙伦等人致华中解放区文化界的信。会上决定成立中苏文化协会华中分会。后来赵、蓝等参加了华中文协戏剧工作委员会工作。
1946年7月22日至25日,边区实验京剧团在边区礼堂向华中局、边区政府和华中文协汇报演出由陈毅从延安带来、延安评剧院编写的名剧《三打祝家庄》,该剧由北京老艺术家陈玉惠担任导演,周恩树担任艺术指导,主要演员有周正、流泽、李一声、左延忠、时志香、丁瑶、姜学虹等。
1946年9月我军北撤,淮阴为国民党占领,礼堂沦于敌手,改名中正堂,供童子军集会用,时断时续的演出了一些戏剧。
1948年12月2日,淮阴第二次解放,成立两淮市,边区礼堂又回到人民手中。1949年初,两淮市政府决定将礼堂改名为清江人民剧场。
解放前后几乎各个剧种都曾在此演出过。由周恩霔、汪道涵合编的《拳打镇关西》在清江人民剧场首场演出。杨小楼的京剧,来清江演出时已有了机关布景,演出七侠五义连台戏。1949年9月下旬,第一次在清江人民剧场放映了电影,开创了我市电影事业的新纪元。放映电影时,布幕临时拉起,放映机放在中间走道的后面,放映的是我国第一部纪录片《解放了的中国》。之后陆续放映了纪录片《中国人民的胜利》、苏联故事片《苏联集体农庄》、《青年近卫军》等。
1950年下半年,专区文联主任刘仁和秘书阮立林发起义演,筹集资金,赴天津购买了电影放映机,于是清江人民剧场既可演戏又可放电影。在此期间,小王桂卿曾来此演出过京剧。
1952年10月市文教科接管,将“清江人民剧场”进行改建,更名为“清江电影院”,是我市首家电影院,这时有了大幅的固定式银幕,有了放映室。屋顶垂下两排吊扇,墙壁有壁扇,放映条件大为改观。座位小号在两侧,大号在中间,两边分单号、双号。当时夏天购买电影票时,专挑道旁的票买,既可吹到电风,行走又方便。1956年初,放映国产故事片《夜半歌声》,主人公宋丹平被灼伤毁容后的面孔在银幕出现时,令人毛骨悚然,曾当场吓死一名小学生,后来市文化部门下文禁止小学生看这部影片。
1956年夏,是我市放映电影以来,最狂热、最令人陶醉的一个夏天。放映的电影是我国第一部在周总理关怀下拍摄,由袁雪芬、范瑞娟主演的大型彩色戏曲片——越剧《梁山伯与祝英台》。那剧情、那唱腔舞蹈、那变化莫测的场景、那翩翩起舞的双蝶,让人惊奇,大开眼界,令人目不暇给,如痴如醉,随着剧情的变化,观众们高兴、悲切,甚至泪流满面,深深地融入到剧情中。为了一睹这部轰动一时的影片,许多人头天晚上就开始在电影院门口一面排队一面乘凉过夜,直到第二天才购买到电影票。好多人连映连看,连看了数场,看后眉飞色舞,互相评说着,向未看到的人叙说着。临近的涟水县、淮安县(现为楚州区)、泗阳县、洪泽县等地群众潮涌而至,有坐黄包车的的,有坐自行车的,甚至步行的。淮安县一位老人步行到板闸时,累了,雇坐黄包车,怕迟到误场,一路摧促车夫快跑,待赶到清江电影院门口时,车夫累昏过去了,这位老人不得不为车夫掐人中,找凉水降温,用纸折扇拚命扇,等车夫醒来,这位老人还是误场了,只看了下半部,散场后又排队买票再看。
上世纪60年代初,由严凤英主演的彩色戏曲片——黄梅戏《天仙配》以及黑白片《盖叫天的舞台艺术》也都曾轰动一时。
那时的电影票价并不菲,开始一角八分,后涨到二角二分,一般人是舍不得松腰包的。看《梁祝》倒是例外。我记得放《梁祝》时票价一角八分,我父亲大方地请了同行业的数人,当然我跟着他们一道去看了。
那时,在放正片之前,要放映2—3段新闻简报,有时放映新闻专场,票价五分钱。
“文革”期间,八亿人口八部戏,八部样板戏电影颠来倒去轮换放,每部五分钱,后来三部连放,仍是五分,但观众越来越少。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清江电影院改建扩建为《清江影都》,这时的票价已是解放初期的100多倍,甚至200倍。现在,清江电影院和清江影都不复存在,已为金发商贸城所代替。2009年改建成清江影城,同年10月26日正式开业。
历史在前进,清江电影院在变化。
何永年 文/图 写于2005年8 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