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捉虱子趣谈(外一篇)
作者:王子昆
小时候我特别爱生虱子,有人说是穿的衣服破旧、褶子多的缘故,也有人说是我的血型好招惹虱子的缘故。不管怎么说,我生的虱子多的不得了。有人说 “虱子多了不咬人”,在我看来那是假话。怎么不咬?有时咬的受不了了,就脱下衣服来捉,捉了生,生了捉,生生不息,没完没了,因此还有许多关于捉虱子的趣事呢。
记得我很小时候,不会捉虱子,捉虱子的任务就交给姥姥来完成(因为我是姥姥一手带大的)。太阳升高了,照进屋子里暖暖的,我就把衣服脱下来交给姥姥。只见姥姥戴上老花镜,拿起衣服找起来,捉到虱子,就把它放在嘴里,用上下前门牙一咬,只听“啪”的一声脆响,虱子就被咬死了,然后“噗”的一声,虱子皮和血被吐在地上。这样一捉、一咬、一吐,大面上的虱子很快就被捉完了。捉褶子里的就不容易了,但也难不到姥姥,姥姥的办法是虱子连同衣服一起咬,有“啪啪啪”的声音,又见血从缝隙中冒出来,就说明虱子被咬死了。
后来我稍稍长大了一点,自己也能捉虱子了。但我弄虱子不是咬,那样不卫生,而是把两个大拇指垂直地立起来,指甲相对,中间放上虱子,两个大拇指向对方猛一用力,也是“啪”的一声,虱子被挤破,血冒出来,虱子就被挤死了。捉的多了,两只手都会沾满鲜血,这时我就成了杀死虱子的能手了。捉住虱子然后被整死,一种痛快感、复仇感油然而生。有时侯我还把虱子放在热锅上烫,寻找一种“热锅上的蚂蚁——团团转”的感觉。手里挤着虱子,嘴里念叨着“叫你吸我的血,叫你吸我的血…..”再加上“啪啪啪”的脆响,组成了一种不绝于耳的交响乐,使人感到无比的快活!
小时候捉虱子的事早已过去多年,现在回想起来仍觉得有趣,回味无穷,使人难以忘怀。
捕捉黄鼠
上世纪五十年代末六十年代初正是我的童年时期,那时不用上幼儿园,因为农村压根就没有幼儿园。即使上了小学,也特别轻松,不像现在的学生一点休息的时间也没有,不是做作业就是补课,忙得不亦乐乎,累得焦头烂额。
我记得童年最有趣的事要数捕捉黄鼠了。黄鼠,我们当地的一种野生动物,食草、草籽、粮食,冬眠,形体比黄鼠狼小,比老鼠大,皮毛呈黄色,因此我们把它叫做黄鼠。我村的东边有片很大很大的戈壁滩,碎石瓦砾遍地都是,其中还有一些杂草,那里可是黄鼠理想的生存之地。我们这些孩子要捕捉黄鼠,自己不会制做铁夹子,大人们整天忙于农活,也没时间给我们制做铁夹子。只有自己想办法了,最简单、最易行的就是用水灌。
每到天气转暖,我们几个小朋友用桶提上水,来到戈壁滩,远远地看见一只黄鼠钻进了一个洞里,我们提着水立马赶过去,把水倒入洞里,一会儿,那只黄鼠便浑身湿漉漉地爬了出来,由于全身是水,根本跑不动,很容易就被我们捉住了。因为黄鼠多,不到半天的功夫就能捉住十来只。
对于大一点的黄鼠,我们剥了它的皮,去掉内脏,把肉剁成小块,然后架起一口小锅,锅里放上黄鼠肉、油盐酱醋、葱花及各种调料,锅下面点燃干柴,不到一会儿功夫,肉就煮熟了,这些肉吃在嘴里特别香。一来当时生活艰苦,这些黄鼠肉为我们实实在在解了馋;二来黄鼠肉确实是美味佳肴,我们当地就有这样的说法:天鹅、地蹼、鸽子肉、黄鼠。
黄鼠皮带皮上的毛,把它拿到供销社可以卖钱,卖了的钱可以买一些纸墨笔砚、书本、铅笔、橡皮之类的学习用品,或买些零食吃。黄鼠皮带皮上的毛,还可以做成鞋垫,垫在鞋里冬天特别暖和,有句俗语是:“脚暖和了,全身就暖和了。”当然黄鼠皮若多了,还可以做成褥子,睡觉时铺在身底下,还可以做成坎肩之类的小衣服,总之黄鼠皮带皮上的毛是大有用处的,因为它的皮好、毛好。
对于小一点的黄鼠,我们就把它放在笼子里养起来,黄鼠特别好养,只要按时喂些粮食、嫩草、饮用水,就能活下来。这些小黄鼠活蹦乱跳的特别机灵,具有一定的观赏性,我们有时还提着笼子在大街上玩耍,这些小黄鼠十分可爱,给我们增添了许多乐趣。
在物质极大匮乏的年代,对于生活在农村的孩子来说,捕捉黄鼠就成了我们的童年的乐趣,使我终生难忘。
作者简介:王子昆,河北省张家口市怀安县柴沟堡二中语文退休教师,中学高级教师,《世界文学》优秀签约作家。多年来一直从事写作,作品集有《散文》《小小说》《当年往事》《参悟文》《游记》《征稿文》《日记》为父亲撰稿文共计三十万多字。曾在《快乐老人报》《张家口悦读》《七十年师范,育桃李满天》(柴师七十年征文)“纸刊《白鹭文刊》[名家精选特刊号]散文专栏、小说港”及公众号《瀚林文苑》发表过数十篇。
“白鹭杯”首届文学作品大赛暨纸刊征稿链接
https://m.booea.com/news/show_3151977.html&
🍀🍀🍀🍀🍀🍀🍀🍀🍀🍀🍀🍀
大赛投稿邮箱:
942251831@qq.com
纸刊投稿邮箱:
bailu6698@163.com
投稿、订阅微信: mengjian20002012
征稿体裁:现代诗、散文诗、散文、诗歌评论、古诗词赋、报告文学、闪小说、中短篇小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