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那年我十八(虚岁),生命的年轮正开始显示出色彩。我考入丽水师专就读中文专业,现在看来平常而又平常,而在那时我出生的小山村却也是“一枝红杏出墙来”了。
丽师离市区三、四里,坐落在风景胜地三岩寺旁,环境幽雅,这里有唐代书法家李邕题写的“雨崖”刻石,每字一米见方,抗日战争时被日军炸落潭中,颇具艺术价值和历史纪念意义。
我们学校校前良田万顷,校后青松常翠。那时,读书、散步、看电影成了我的三部曲。我所读的中文专业,是一门轻松有趣的课程。 “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学中文来不得死读书,所以我们课程虽多,课时却不多。我对文学课程较为喜欢,喜背一些古诗古文,爱读现当代小说。
学校图书馆不大,但对于我这个从山区里来的学生来说,已经很满足了。所记得当年武侠小说、武侠电影开始流行。高考之后漫步文学之中,确实是一件幸福的事情。虽然读的金庸的《书剑恩仇录》,内容已经失去记忆,但痕迹是一定留着心中了,如今虽然仍是一介书生,但还是有点侠骨侠义。那时还有姚雪垠写的《李自成》,感念作者一辈子呕心沥血,受尽波折,乃成此书之不易;又为李自成最终失败而唏嘘。爱读这些打打斗斗的小说,大致也是那时青春年华的一种宣泄吧!有时还会模仿武打电影的动作,在宿舍后山的松树上,打打踢踢,练练自己的基本功。
那时的老师们都很单纯,在百废待兴之时,都恨不得把自己的知识传给下一代。金子湘老师上课充满激情,觉其有点仙风道骨,颇似李白;叶凤源老师总是闪耀着智慧的光芒,颇具学者风度;吕福新老师,讲起政治经济学,头头是道,语速相当快,容不得你半点走神,我感叹吕老师的专业功夫相当了得;班主任郭长兴老师纯正动听的河南话给我们上写作课,至今在耳旁作响,他上课简直就是讲演,一讲一上午。
散步是每天不可少的,晚饭吃罢,大家就纷纷地从大门、小门、前门、后门出去散步,田路、山路、马路,到处三五成群,边走边聊,海阔天空,尽情发挥,在交谈中也掌握了不少知识。散步之余,往往是看电影,那时电影特别多,每周看三、四场,这可非常合我的意,电影也是文学的一部分。我已经记不清看了多少的电影了。总之,电影成了我当时的最大乐趣。
我最得意的是书法。我们学校极重视书法,我们这些未来的园丁,写字算是基本功。我在中学时代,即经常临摹字帖,虽多次受到表扬,却没有机会参赛。而这里经常举办书法展,我跃跃欲试,起先在班里,后又在学校里获了奖,这可增加了我的信心。一九八三年,为纪念“五四”青年节,浙江省团委、学联举办了省首届大学生钢笔字比赛,在万人参赛中,我得了二等奖(全省60人获奖),当时是我兴奋无比,连夜写信给我的亲人和老师,一起分享这成功的喜悦。1985年,我获得全国首届大学生钢笔字比赛二等奖(全国总共37人获奖)这年我刚十八岁,已经决定了我的未来——人民教师和书法爱好者的双重身份。在这以后的三十年中,我始终履行当好一名教师的职责。因为这是我十八岁时所决定的,同时我也想着,我要成为一名书法家,这也是十八岁时立下的宏愿。
三十多年来,身体力行,每向成功走近一步,我都忘不了那年——我十八。

李伟华:号五一居士,民进会员。1965年生于浙江庆元。1982考入丽水师专(学院)中文专业。后进修浙江师范大学中文专业、中国美术学院山水画高研班等。现在杭州从事书画教育与创作。
现为杭州伟致书画院院长,CCTV华夏之声特邀艺术家,中国书画院高级院士,中国书画等级考试高级培训师,中国硬笔书法协会学术委员、教培中心书法教授,中国楹联学会会员,中国教育电视台水墨丹青书画院会员,浙江开明画院院务委员,山东文史书画研究会会员,孔子美术馆培训中心客座教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