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的距离
王德兴
前天,从“今日头条”看到弟弟德春所写的一则短文:
“今天有些累了。
到公园按惯例转了三圈,回家大哥打电话来,说是院里的老哥去世。忽忙去了宾仪馆祭拜了老哥,心中一阵失落伤感。
我们这一辈陆续地有人走了,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之感油然而生……”
我在文尾留言:“咱们院里谁又不在了?”
弟回复:“是海哥。前天去世的!”
我心里一沉。处理完手头工作,又从书柜里翻出那张具有特别意义的老照片。
——这是父亲去世那年,在饭店门口与族亲们的合影照。如今九年过去了,照片中那些至亲好友,其中已有5人相继辞世(婶母张秀玲、族兄王德贞、族兄王德富夫妇、族弟王德水),去了另外一个世界。
其中,端坐在我正前的,就是前几天刚刚去世的族兄王德贞。
那天安排拍照位次,因从东营专程赶回来的婶母和他年龄最长,自然安排在座位的中间位置。我就站在他的身后,家属站在婶母的身后。若论距离,几乎为零。
但九年后的今天,却阴阳阻隔,只能天地对望,永无相聚相叙之日了。
族兄王德贞系行伍出身,乳名小海儿,我们都称他海哥。小时候在前邻王德富家里,曾看到过他的戎装照,英俊、威武,令人仰慕。听说他给杨得志司令员当过警卫员,后来官至营长。从部队转业后曾在当时的西李乡任过副乡长。
他待人和蔼,走路挺胸抬头、步履轻快,一看就是在从军旅历练过的。
我当兵深受他的影响。
验兵体检合格后,接兵干部搞家访,父亲便把他给请过来介绍情况,他从思想品德、身体素质、文化程度等方面一说,接兵干都当场拍板:这个兵我们要定了。
也许是他把我领进门的原因,我对海哥始终是心存感激。每逢回乡探亲,只要时间允许,我都去探望一下他。甚至像定婚这样的终身大事,也是请海哥作为见证者的。
有一年春节,我带着也正在当兵的侄子去看望他。虽然房子是临时租住的,但十分整洁,尤其炕上的被褥,叠得棱角分明;他的衬衣,依然像在部队时那样,扎进腰带里。本已是吃过饭过来的,海哥一见我俩,赶紧从里屋找出一瓶珍藏多年的好洒,边吩咐家属准备酒菜,边指着那酒,笑道:“一会咱斧仨就把他消灭掉!”
不仅我们家器重海哥,邻里乡亲对他都格外尊敬,因他毕竟履历非凡,既当过军官又任过乡政府的主要领导,加之他为人低调,从不装腔作势、摆架子,处理事情讲原则、有条理,所以村里街上的大事小情,如婚丧嫁娶、续写家谱等,一般都少不了他的参与甚至贡献。
父母相继离世后,我回家的次数较以前明显减少。但仍通过各种渠道打听有关海哥的消息。听说,后来他和夫人搬到县城去住了;再后来,因身体不好,俩人又住进了养老院。
当时光的列车驶入2023年5月,海哥也走到了他人生的终点站,从此不再与社会尤其是族人们同行。但他的音容笑貌,依然鲜活在我们的记忆里。一如那祯照片所反映和折射出的蕴义:亲情无距,哪怕九年,甚至百年、千年。
敬礼,海哥,一路走好!
作者简介:
王德兴,山东人,现居北京,专职研究员,著有《嫩黄色的旗语》《以各种方式走向你》《强军梦》等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