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进 京 见 闻
〔6〕
作者:刘正言
我虽不善言谈,但在京逗留期间,还是接触到了一些普通人,他们的百味人生,使我颇感兴趣。
C君,聊城人,男性,68岁,在北京打工。在火车上我们坐对面,于是有了交谈,知道了他的一些情况。他主要从事家居改造维修,技术很全面,水电暖、铁木瓦都会,工具也齐全跟潮流。比如铺磁砖,他有红外线水平仪,完全按标准操作,活干得很漂亮,雇主都极满意。他的信念是,活干好,价钱公道,留个口碑。他没有加入任何公司或工程队,一直一个人单干。由于年代久了,信誉好,他的活总是一个接一个能连上。他说他月收入平均在一万大几。去年,他听闻儿子要在老家县城买房,主动寄去了三十万。他讲,工作也不是很累,上午八点半进场,下午五点半回租住的家,工作时间有限,还经常去公园练打鞭子,已打到了24斤的铁鞭呢。一个初中毕业的农民,一个近七旬的人,能有如此境遇,真的叫人刮目相看。看来,有一门技能手艺,老老实实做人,过上丰衣足食的生活是可以实现的。
在京吃饭,我常固定去一家餐馆,不仅是因为近,还因为是咱河北人开的,口味很合我的习惯,价格也实在,比如早餐,一碗熬得很香稠的南瓜小米粥,一个韵味极好的茶蛋,一根(两条)酥软的油条,仅五元,足够吃得很饱,还有酱黄瓜萝卜条、油泼甘蓝、干菜煮黄豆三种美味小菜免费随便吃,把燕赵人的豪爽好客朴实之风张显得很浓。我更感兴趣的是它的经营方式,卖早餐的是一拨人,卖午餐、晚餐的是另外一拨人,这样餐馆做到了二十四小时营业不停,使场地得到了充分利用。俗话说,吃不穷穿不穷,算计不到要受穷。在世界上讨生活,要多动脑筋啊!
我还遇到了两件叫人很同情的事。一是东北的一对六十多岁的夫妇,他们来北京找人讨债,因欠款人的不守信用,使他们蒙受了很大损失,生活困难,进了京来,无钱住旅店,夜里在一家废弃单位门口廊下的水泥地上铺被而睡,当时北京夜里的气温仅十三四度,其艰难可想而知,令人唏嘘。再一个是来自泰安的一个中年妇女,患甲状腺癌来协和治病,她自觉花了很多钱,给家庭造成了负担拖累,所以处处节俭,不肯住旅社,夜里在中国农业银行门前绿地的长椅上对付,吃的也是自带的馍和水。有人劝她对自己好一点,否则对治疗不利,她悽然一笑:“我们农村人,家底薄,条件差,彩礼要得多,儿子大了还没买房娶媳妇,我不苦点,若儿子成不了家,我死也合不上眼啊!”这种心理,不是善良的中国人都有的吗!宁愿自己再苦,也要给子女家庭最好的,真是可怜天下父母心啊!
际遇不同,命运各異。仰望苍天,太息难已。双手合什,惟愿社会更美好,多点善良正义,少点孤苦悲愁!

刘正言、笔名:桃源里人。毕业于河北大学,资深编辑,老报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