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无棣刘氏与刘、王二烈女
文/刘长明
近五年来,我多处查阅家谱资料,目前所知无棣县境内刘氏源流:一、南池刘氏,有家谱,明初自北直永平府迁安县迁鸭鸿桥迁来,县内分布在水湾刘凤台、柳堡街、箭里、西小王刘庄子、车镇五道庙、小泊头镇及河北山后、德州庆云等处。二、佘家刘家仓刘氏,有家谱,明初自北直永平府迁安县鸭鸿桥迁来,与南池刘氏不同谱。三、敦睦堂刘氏,有家谱,明初自即墨迁黄骅聚馆,再迁无棣。汉帝刘邦之长子刘肥后裔,分布在大山刘家黄龙湾、小泊头镇刘郑王等处,据说其谱能上溯至宋朝、西汉,万历、康熙、乾隆、民国、当代均有续修。四、车镇后刘刘氏,有家谱,自河北霸州迁来,分布在车镇后刘、柳堡周柳、沾化等处。五、大山王家黄龙湾刘氏,无家谱,迁来地不详,与埕口镇刘郭桥同宗。
该文所说的刘烈女即为敦睦堂刘氏十一世,分布在今碣石山镇刘家黄龙湾村。据民国《无棣县志》卷二十四•丛志•碑表•清•刘烈女墓碑,刘炜女,在黄龙湾。冢墓•清•刘烈女墓,在黄龙湾。经向该支直系后人刘振山老人了解,其十世祖,长名刘炜,字星朗,贡生;次名熊;次名耀武,廪生。刘烈女为刘炜之次女。据老人传言,这位烈女姑奶奶聪明伶俐至极,先许字的是杨巍后人,再请婚的是孙家堤头孙翰林(可能为孙华、孙重光家族一脉,待考)后人。振山老人为刘烈女八世孙。刘烈女原碑,其年幼时曾见,加底座通高约160厘米,宽约80厘米,厚约20厘米,长方形底座。均为青石材地,当为乾隆末年原物。因当时其年纪过小,碑上的字迹及内容不能记忆。另,家中藏有《贞烈刘女传》的印刷雕版。碑于1958年毁损,后碑被人发现,运回。因故再次移出,再次找到时已是残碑了,所剩无几,被埋于茔地中。雕版不知何时被毁。

刘烈女事迹发生在清乾隆二十六年(1761),宣统《海丰乡土志》、民国《无棣县志》、《无棣文征》中均有记述。但2022年底接触到河北沧州市海兴县香坊乡韩赵庄韩氏二十世韩林收兄,发来泛黄旧纸一页,述,为其高祖十六世任过民国《无棣县志》协修的韩玉森公,所写《刘烈女赋》,县内各志书均未收录,极为珍贵。今翻录于下。
《刘烈女赋》
宣统元年(1909) 韩玉森作
清朝御宇皆贤君,高宗继起德尤纯。
化洽於民贤良出,奇女生在东海滨。
刘氏此女识大义,坚白自守防淄磷。
身虽许配杨孺子,时尚待字未来嫔。
忽闻夫死深感痛,思以身殉地下人。
之死靡他黯自誓,兼达此意於双亲。
父母初欲成厥志,后乃变计非会因。
媒妁频来亲朋劝,遂徇常见联新姻。
未几结缡期渐近,明以告女女生嗔。
昼夜号泣寝食废,泪尽血枯旋亡身。
节义若此洵罕见,宜感地祇与天神。
神灵潜以示官府,同僚因知女贞如松筠。
始既遣人访其实,继则备物效明禋。
一时褒奖多佳作,遍传郡邑兼乡邻。
比德喻以马谷朝云发,表节拟以龙湾夜月新。
祠宇修成碑铭就,称为烈女勒贞珉。
埋玉坟筑傍河阳,河水益宽清且沦。
此由世盛钟正气,因育贞女超群伦。
载作志书人共仰,流芳自可逮千春。
迄今已经百余岁,墓碣屹立萦轻尘。
事等国初王烈女,前后辉映夙难泯。
覆釜河上有过客,犹慕佳话刍荛询。
我今南行近此土,亦将墓前膜拜供香蘋。
无棣政协公众号的“在知爱建”栏目下《碣石山镇刘家黄龙湾村》2022年4月16日稿中,所记事迹较详细。赋中,“高宗”即清高宗乾隆皇帝爱新觉罗•弘历,1735年-1795年在位。“国初王烈女”,即清朝康熙初年事,志书有载。河阳,即河的北岸,“山南水北”谓之阳。文中记述,当时有墓冢、有碑铭、有祠堂。自烈女身亡的1761年至韩玉森公写赋的1909年,间距148年。

刘烈女事迹,见民国《无棣文征》•传•《刘列女传》•李烋
烈女刘氏,庠生炜次女,生而聪慧,父授徒于外,归至家,每口授书数句,一月后,即能自诵。幼受聘于杨,杨氏子五岁而殇,女年八岁,闻之,即夜自涕泣。比长,矢志不受他氏聘,其父母未之知,许婚他氏,女闻大戚,慨然自誓曰:“他氏行礼之年,即吾身殒生之日也。”自此妄笑语,不服色衣,遇亲倘有婚娶事,人皆盛饰以往,女独键户寂处,不言而神悴,人皆以性不随时目之。
女有胞姑,娶子妇杨氏,即女之小姑也,成婚后过女家,女延入其室,款语通宵,密询其舅姑(公婆,下同)颜状,及性情嗜好甚悉,因托之或致意:欲归杨氏,奉养舅姑终身。其舅姑闻,色然而骇,以事出创闻,且女年尚幼,难以遽信,乃特至女家,其家亦踌躇未决。
适他氏来请婚期,女慨然曰:“吾殒生之期至矣。”从容仰药讫,乃诣其母前,惨然神伤曰:“今日乃女与母永诀之日也。”母大骇,欲询所谓,而药毒在发,举家解救弗及,遂卒。家人欲为易衣,衣箧内有遗书,大概言:祖父母年高,父母深恩未报,但大义所关,理宜舍生取义。其意深痛,至不可卒读,而词旨则凛凛如生焉。
赞曰:语云,慷慨赴死易,从容就义难。奇哉斯女,何其视死如归,从容若是耶。幼年缔婚,八岁即称未亡,事属创见骇闻,而卒行其志,抑何悲也,夫人处通都大邑,文物衣冠所萃处,俗崇礼义,犹曰耳目之濡染者深。若夫,穷乡僻壤,寥寥数家之邨,以弱龄之女,独抱此与日月争光之志,至死不移,何所观摩而能若是,讵非天性之所禀,有独厚欤?呜呼,若此女者,可谓得正而毙矣。
附挽联: 女身安归,女心攸归,悲婉转余生,一腔清白龙湾月;
妇工未执,妇节已执,看从容就义,万古峥嵘马谷云。
作者李烋,字师晦,号篑园,庠生,多所著述。从民国《无棣文征》•传•张映纬《李师晦先生传》得知,李烋1690年生,1770年卒,八十岁。刘烈女事迹发生在其晚年,亲身经历,所记当实。
宣统二年(1910)《海丰乡土志》•耆旧附•节孝祠•二•义烈•清
•刘烈女,庠生炜女。幼字杨,八岁,婿殇,闻讣暗泣,矢志不二。膏沐、色衣皆不御,隐以未亡人自居。少长,父母复许字孙。年二十一,孙将请期,女忾然曰:“逆亲非孝,顺亲非贞。”乃仰药死。邑令刘予匾设祭,后邑令吴复为立石于墓。
由此,可推知刘烈女生卒年份,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身亡,时年二十一岁,则生于乾隆五年(1740年)。据民国《无棣县志》卷三•爵秩•宰令•清,乾隆中后期,刘姓无棣县令为刘履乾,直隶高阳县人,举人,乾隆二十四年(1759)至二十九年(1764)任;吴姓无棣县令为吴浚,贵州清镇县人,举人,乾隆三十七年(1772)至四十二年(1777)任。该二位县令均无传记及具体事迹。
赋中提到“国初王烈女”。 康熙《海丰县志》卷之五•建置志•坊表•烈女坊:在南关街西,为生员王亮章女建。事迹见下:
民国《无棣文征》•传•《王列女传》•张为仁(列,同烈)
邑诸生王开山,讳道纯者,与余为莫逆交,其人谦损和平,尔我无间。每乐人之乐,不啻已乐;忧人之忧,不啻已忧。盖其天性笃挚,出于中心之诚然,而不可解,非徒周旋善事、逐循人情者。尊翁鼎铉,齿德兼隆,公子三人皆藉藉仕林,天伦之乐,阖邑艳称,谓非天报盛德不至此。
及闻其女孙美姐,未嫁殉夫,初诧为异事。既曰:世德纯白之家,壼教有素,宜乎垂髫弱息,能知大义也。今已申诸表章矣。
庚戌(1670)岁,余司榷武林,聘桐乡钱生名夏者,在署同订邑志。感其抗志贞烈,风化攸关,录往事而与思,况耳而目之者乎,因记其事于列女传中。又曰:节者妇人之不幸,王美姐未嫁殉夫,祖若父未免有过情之伤。遑计刊其事、彰其德,以广听闻哉。余谓事关风化,不厌传说,邑志记载,略而未详。时自武林经里,因携其抄本于京邸,代授梓人。
康熙《海丰县志》卷之十•人物列传•列女•清•王氏女:王长女美姐,诸生王亮章女也,字李明经孙格。格死,女年十九,欲往哭不得,自经,救之苏。由是其祖母、母,防视甚周,女则若无意死也,日强饭,无戚容,防视者渐慰。忽一夕,闭户经于牖下。呜呼,可悲也。夫女幼闻谈古节烈事,辄喜听,若津津向慕感激者。李死,叹曰:“人生可有两舅姑哉!”以亲故隐忍,口不及矢节事,逾月卒行其志。邑人士往旌之,忽迴风自天而下,掀翻旋绕,异恒状,观者皆骇,其幽贞不泯欤。奉旨旌表。
桐乡钱夏曰:古者丧服制,妻未归而死者,衰而哭,葬而除。未嫁之夫,亦如之。然则女可以无死而死,抑贤者过之欤,若靡风则藉以警也。余前于归安,挽顾侍御尔行女孙季蘩。读《海丰志》见王女事,颇相类,彼二女者,三千里,盖比肩也。顾女,字吴江张九彰,将嫁,张死,女闻讣自经,归其裨合葬焉。传顾女者,谓近世所希见,得王女而一时遂两。世教渐明,风化日笃,耳目所不及,不得附于记载者,岂少哉?
致堂氏(张为仁)曰:忠孝之大伦,苟具性情罔敢或替,所求克尽其道者,盖戛戛乎难之也,女贞不二,守此硁硁,斯亦贯金石,而昭昭日月矣。抑闻之风化之行,先于门内吾邑,阃教严肃,百年以来,贤母贞妻,后先辈出,属亦采风者,之所不遗。吾素与二三同志相助,谨身淑行,言不及乱,亟以刑于为先,务主持风化端在,我辈愿与吾邑人士共砥之。
张为仁与王烈女之祖父同时代人,二人莫逆之交。王烈女事迹至少在康熙九年(1670年)以前。王烈女事距刘烈女事约100年。
宣统二年(1910)《海丰乡土志》•耆旧附•节孝祠•二•义烈•清
•王烈女及民国《无棣县志》中,刘、王烈女事迹相仿,不再赘录。
最后,感谢沧州市海兴县香坊乡韩赵庄韩林收兄的无私提供刘烈女赋资料!
末学无棣刘长明
2022-12-11整理
2023-05-23成稿



作者风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