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孝不必等过节
文/王文琴
前段时间,我与梅子喝茶聊天,她说起一件亲历之事,让我感触颇深。
多年前的一个冬天,供暖前夕,物业公司开始向小区住户收取采暖费。绝大多数住户都很配合,按时交费。极少数住户因各种原因未按时交,其中就有七号楼的宋姨。
梅子打电话提醒宋姨缴费,宋姨当天下午来到物业办公室,对客服梅子说:“姑娘,我现在手头没钱。我的三个儿女均在外地工作,过年时,他们回家,会给我钱。我晚交一段时间,你看行吗?”宋姨的这段话着实令梅子吃惊,梅子的心不由地揪了一下。
于是,梅子把宋姨的情况及时汇报给领导。领导听后,说这是特殊情况,采暖费可以缓交。
春节收假,宋姨早晨第一个进办公室,她略带歉意地对梅子说:“姑娘,儿女们过年都回来了,个个孝敬,给我钱花。这不,我手头有钱了,赶紧过来交采暖费。”梅子开好票,双手递给宋姨。宋姨与梅子继续聊了一会。
宋姨说,她自己没工作,因而无退休金。国家发的养老金不够日常用。之前,宋姨丈夫的退休金,够她老两口的平时开销。老头去世后,断了生活来源。宋姨人刚强,不好意思从儿女张口要钱,都是等他们主动给。儿女平时不给她钱,逢年过节时给。节约着花,生活能对付。
宋姨的那一席话像警钟,在梅子的脑海中久久回荡,给她留下极为深刻的印象。
宋姨走后,梅子陷入沉思,老人平时钱不宽裕,过年时钱充盈,这让她审视自己对父母的孝行在平时是否到位。
梅子成家后,日子爬坡。后来买了新房,生活逐渐宽裕。逢年过节她给父母钱,梅子时常想起宋姨的话,所以平时也给。儿女行孝,不能仅在逢年过节时给父母钱,平时也要分散着给,让父母手头始终有零花钱。
梅子讲述的故事令我深思。也许有人说,老人平时不花什么钱,这种说法不符合实际。老人也许对自己苛刻,很少添新衣,但必须的生活用品,以及头疼脑热看病,都要花钱。住院看病,合疗或医保报销过后剩余部分的医药费需自付。另外,人情往来,需要开支。像老姊妹家的儿女结婚,孙子满月,都要随礼。人年纪大了,并不是说随礼之事可以免掉,反而一样不能少。另外,老人过年给孙子辈甚至重孙辈红包,也是绕不开的开销。
作为儿女,应从父母的角度着想,不能单等过节时给钱行孝,平时也要给父母一些生活费。特别是那些没有退休金的父母。
孝行渗透在平时的点滴之中。当然有退休金的父母,相对较没有退休金的老人生活能宽裕一些。老人把每月国家发的养老金及高龄补贴,这些到手的钱不仅仅花在自己的日常生活开销上,很多时候花在人情往来以及给孙辈的零食和玩具上。所以,老人手头多数不甚宽裕。作为儿女,要理解老人的实情和难处。
人人都有老的时候,换位思考。孝行在日常,不要集中在过节。行孝的钱物在平时要及时到位。
儿女们常回家看看,用心观察自己的父母平时缺什么?了解父母有什么心愿?在自己的经济条件允许的范围内,尽量帮父母达成心愿。想想小时候,父母省吃俭用地供自己上学的艰难情形,及时行孝报恩。不要等自己发达了再行孝,也许父母等不到那个时候。
我觉得多给父母钱较好。只要老人行动灵便,让老人自己买他们喜欢的东西,或者儿女陪同父母购买他们喜欢的衣物。每个人的审美标准有差异,儿女看好的物品未必是父母喜欢的。人老了,并不是说对审美就没有要求,绝不会退化成美盲。
以顺为孝,让老人穿上自己喜欢的衣服,心情舒畅。有的老人当着儿女的面,穿上儿女买的衣服,等儿女走了,老人挂进衣柜,永不着身。因为那不是他们喜欢的款式或颜色。人心同理,所以,只要父母行动灵便,生活能自理,就尽量给老人钱,让他们自由支配。
行孝,不是在嘴上说好听的,而要落到实处。怎样行孝,要用爱心。不是花了钱,让老人受气,彼此闹心。行孝要将心比心,不是脑门一热,给父母疯狂购物。结果,钱花了不少,父母却不甚满意。孝行应像细水长流,不是过节式的喷涌。
身为儿女,还记得父母的生日吗?父母的最大心愿是什么?父母喜欢吃哪几样美食?他们喜欢穿什么颜色的衣服?父母有什么业余爱好?父母还有什么地方想去游玩一回?父母有没有渴望相见的远方亲人?这些事情儿女应心里清楚,都是行孝的点。
父母年龄大了,心理退回孩子态,就等着离巢而居的儿女们,有空陪他们说说话,叙叙情,散散心,看看景。
有的父母年龄大,不会玩智能手机,不敢单独出门,一到火车站,茫然不知所措。城市的快速发展,不要说老人,就是中年人,有时都赶不上时代迅跑的节奏。在适应一些新鲜事物上较年轻人慢半拍。
儿女应主动抽时间陪父母出去转转,若身体不适宜长途旅行,就在周边游走,父母也会很开心。给父母外出散心的机会,不要让双亲在子女的信口承诺中苦苦等待。
时间不等人,行孝要抓紧。量力而行,重在行动。不是只说不做,口头送情,一拖再拖,令父母望眼欲穿。
孝行在平常,不必等节日。
作者简介
王文琴,韩城作协会员。在多个媒体上已发表散文、诗歌、短篇小说等700余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