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十二篇:颜 渊
不可与民争食(7)
【原文12.9】哀公问于有若曰:“年饥,用不足,如之何?”有若对曰:“盍彻乎?”曰:“二,吾犹不足,如之何其彻也?”对曰:“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

这一章集中反映了儒家“以民为本”的治国主张和财政思想。鲁哀公问有若,遭遇了饥荒,税赋征收不上来,国家经费开支不足,怎么办?“用不足”不能单纯理解成“用度不足”。因为,在春秋时期,国家的一切经费开支都来源于对百姓征收的赋税。西周制定的田赋制度是“什一而税谓之彻”,即从田地当年收获中抽取十分之一作为田赋,并把这叫“彻”。比较而言,这在当时是很合理的,既能保障政府经费开支,又不会使百姓感到负担过重。但是,到春秋以后,由于社会动荡,各诸侯国征战不休,政府经费开支日益加大,各诸侯国为巩固其统治,不再遵守西周制定的“十取一”的田赋制度,纷纷提高税赋征收比例,象鲁国在哀公时已提至十取二,这可能换是比较低的。这样的征收比例,在正常年份,由于生产力的发展,百姓尚可承受,一旦遭遇饥荒,税赋征收不上来,使政府开支入不敷出,即“用不足”,并因此还会引发各种社会矛盾的尖锐化。所以,税收问题古今中外,都是治国安邦的大问题。鲁哀公就为这件事发愁来孔门向有若求良策。有若的回答,表面看很表面看很不可思议——明明国家财政发生了困难,似乎应该帮助哀公想办法提高税收,化解财政危机才对,可他却要哀公恢复西周“彻”税制度,减少税收,所以,哀公很是不解,就说,现在征收两成我都不够用,怎么还能减税呢?有若就给哀公上课,讲了一通国家财政的大道理:如果百姓富有了,您还愁用不足吗?反过来,如果百姓贫困,无以安生,又能拿什么来缴纳赋税保障您的用度开支呢?!

有若的这番话,实际上是要哀公从鲁国的长远利益出发,“减税恤民”,争取民心,巩固统治基础。他告诉哀公,民以食为天。国家在制定财政和税收政策时,首先应该把百姓的承受力放在首位,不能过度增加百姓负担,尤其是在发生“饥荒”这样的困难特殊时期,国家更应该体恤百姓,想办法减轻百姓负担,切不可与民争食,加重税赋。如果百姓因赋税过重而破产,就会导致国家经济越来越萧条,税收会越来越困难,百姓负担就会越来越重,民不聊生便会激化社会矛盾,形成恶性循环,国家就难得安宁。因此,越是在困难时期,越要尽最大努力缩减财政开支以减税,保障民生,使百姓能够休养生息,调动生产积极性,发展生产力,只有这样,才能使百姓与国家同心同德。经济发展了,国家税收也自然就增加了,社会也才能长治久安,统治才能稳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