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系列随笔/延 安 行(3)
文/刘玉伟
1982年10月16日,我在部队招待所休息了一天,也在招待所周边转了转。身边走过一个个英姿挺拔的军人,他们让我羡慕更让我敬重。我没有当过兵,却对军人情有独钟。从西安胡家庙村的张百让,到我下乡的旬邑县崔家河村的崔永义和李政会,从我参加工作后认识的部队退伍后,在宜古村车站派出所当干警的李清杰,到家在湖南却在铜川当兵的彭生源等人,他们都是我最好的当过兵朋友。
我10月17日上午,首先登上延安的宝塔山,还在宝塔前留了一张照片。那时有照相机的人很少,只能花钱请别人来拍照。1996年6月,我第二次跟单位上的党员去延安学习时,就用自己带的相机拍了好多照片。
延安宝塔塔高44米共有九层,有南北两座塔门,北门内有阶梯,下面两层是石楼梯,上面七层是木楼梯,楼梯很窄,只能通过一个人。登到塔顶后,能够看到延安市的全貌。
我后来查资料后才知道,延安宝塔始建于唐代宗大历年间,距今已有一千三百多年,宝塔旁有洪钟一口,是明崇祯年间铸造的,党中央在延安时曾作为打时钟和报警钟来用。1947年中共中央撤离延安后,国民党军队对延安进行了毁灭性的破坏,延安宝塔也不例外,1959年国家对延安宝塔进行了修建。我们1996年6月去延安时,宝塔山比1982年就有了很大的变化,周边配套设施更加齐全,环境也更加的靓丽。

2019年宝塔山景区提升工程建成并投入使用,如今海内外的游客来到延安,宝塔山是他们首选的打卡地,2019年12月就被评定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
我那天从宝塔山下来,就去了位于延安市西北约3公里的杨家岭革命旧址参观。1938年11月至1947年3月,毛主席等中央领导和中共中央机关在此居住。1942年中央大礼堂建成后,在这里召开党的“七大”和延安文艺座谈会。
我走进杨家岭的中央大礼堂,里面的陈设依然保持着当年的风貌。会场里有18排白木条长櫈,我坐在第一排的位置上,仰望着主席台正中央毛主席和朱总司令的巨幅画像,眼泪忍不住地流了下来。是老一辈革命在延安十三年的艰苦奋斗,是无数革命先烈抛头颅洒热血,才有了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
我那天还看到,在毛主席和朱总司令画像的下方是麦穗和党旗的造型。画像两边各挂有三面党旗,上面的横幅上由左到右写着“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的繁体字,横幅上方挂着圆形的马恩列斯在一起的侧面头像。舞台两侧的墙上左面挂的是马克思和恩格思,右边墙上挂的是列宁和斯大林的巨幅画像。会场后面的墙上,悬挂着“同心同德”四个大字,两边墙上插有24面党旗,象征着中国共产党24年奋斗的历程,每四面党旗为一组,插红旗的“V”字形木座是革命胜利的表志。两侧悬挂着“坚持真理”、“修正错误”八个黑体大字。在主席台的正上方,悬挂着一条引人注目的横幅,也是从左到右的繁体字:“在毛泽东的旗帜下胜利前进”。舞台前面摆放着花盆,还有一个“七大”的投票箱。

延安文艺座谈会的会场离中央大礼堂不远,走二十几步就到了。那里是中共中央办公厅的旧址,1942年5月中共中央宣传部在这里召开文艺座谈会,毛主席在会上发表了重要的讲话。从此,毛主席《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就成了广大文艺工作者的指路明灯,《黄河大合唱》、《兄妹开荒》、《白毛女
》等大量极具时代特征和民族特色的优秀艺术作品,如雨后春笋般的在革命圣地延安诞生,成为民族文化的珍贵宝藏。
我凝视着门口墙上的那两幅黑白大照片,一幅是毛主席和出席会议的代表们的合影,一幅是1943年春节延安群众秧歌队给党中央祝贺新年的场景。我眼前似乎出现了当年会场上那热烈的景象,耳边也响起了快乐的秧歌和锣鼓喧天的声音。

刘玉伟,1982年10月17日下午写于延安杨家岭,2023年5月22日修改于西安市大明宫铁路小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