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辽文化名人之十三:
《情寄五音六律中》
今春一日,气候温和,我们来到了“国税小区”,叩开了任国栋老先生的寓所进行采访。因为事先有电话约定,上午九时许,任老先生早已站在屋门口迎候。
见面寒暄落座以后,我打量了一下老先生的居室,客厅兼书房,虽然显得局促,但是,陈设有致,古朴典雅。书橱中摆放的各种书籍杂志,大多陈旧泛黄,与房主人一样,虽然经历了岁月沧桑和光阴洗礼,依然端庄稳重、肃穆安详,不失初始本色。
尽管任国栋老先生大病初愈,谈吐时而语塞,但是,提起当年的从艺经历,他还是兴奋不已,饶有兴趣地向我们讲述了自己是如何从一名火车司机和文艺爱好者,走上了正规的戏曲艺术道路的。
今年79岁的任国栋,1940年3月出生在古镇郑家屯。他父亲任志远,是享誉全城的厨师,煎炒烹炸,样样娴熟,据说,当时社会名流每逢喜庆,举办宴会,都要请任志远临甑操刀、调味掌勺,母亲则谨尽妇道,相夫教子,忙碌内外,操持家务。
上世纪四十年代,郑家屯依凭东靠西辽河,以舟楫之利,引来了“漕运文化”;西通内蒙古,和濡了草原风情,加之军旅入驻、商铺作坊遍起、学校书馆渐兴,于是,无论大戏院,还是说书铺;无论大车店,还是小茶馆,丝竹唱讲,时尚流行。从小就对各种乐器有着浓厚兴趣的任国栋,经常看着吹喇叭、拉二胡的精彩演奏,十分羡慕。看着看着,有时托腮遐想:为啥胡琴能发出如此美妙声音?为啥喇叭能吹出这样悦耳声响?他决心要知道其中奥秘,让“带弦的会说话”“有眼儿的能唱歌”。
从古到今一个理儿,心灵手巧加爱好,一旦钟情,坚持揣摩,反复琢磨,锲而不舍必成功。自从二胡和唢呐笛子成为任国栋的心爱之物以后,无论是清晨傍晚,还是节假日、阴雨天,悠扬的二胡乐曲声,经常从任家的小院子里传出来,吸引着远近市民院外听、进门看。春暖花开,有时候,任国栋还和几个同好们来到辽河岸边,红柳丛中,交流技艺,共同提高。有人评论说,老任家“父强子不弱”,老子颠大马勺,不缺嘴儿;小儿子吹打弹拉啥都会,将来也一定错不了。
勤学苦练,果然没有辜负胡琴两根弦。任国栋16岁那年,也就是1956年,经过几位乐师的教授指点,加之自己谦虚学习,他已经完全掌握了胡琴和喇叭、笛子的基本演奏技法,并开始在郑家屯小有名气了。这期间,不知道他拉断了多少胡琴弦、使没了多少块松香、吹坏了多少喇叭叫叫。拿弓把弦儿的手指头,磨出了多少层膙子,最后,弦儿,真的“会说话了”;眼儿,也能“唱曲儿了”。有时候,一些流动剧团和周边“草台班子”来到郑家屯演出,演奏文场人手不够,就请任国栋入列“救场”,吹打弹拉,样样精通,“扔下笤帚,就是扫帚”,啥忙都能帮上,演出结束,有时候还能得到一点赏赐,一斤烧饼一包糖块,就能打发任国栋快乐回家。
1956年,任国栋初中毕业以后考入呼和浩特铁路机务学校,二年以后被分配在当地铁路部门正式工作。尽管已经当上了火车司机,但是,任国栋,仍然酷爱文艺,除了吃饭睡觉,手里不离二胡。
1958年双辽县评剧团招收二胡演奏员,经人荐举,任国栋顺利地被剧团录用,担任大弦和板胡演奏员。呼和浩特铁路部门知道以后,曾经几次派人来他家劝其回去上班,任国栋告诉来人,自己特别喜欢文艺,宁可把铁路的工作丢了,也要吃文艺这碗饭。呼铁来人见任国栋已经铁了心了,也就不再来双辽找他回去上班了。
任国栋成为专业乐器演奏员了,梦想实现了,但是,他没有停下对演奏艺术的深入专研,一本《乐器》杂志和《作曲法》,与他“朝夕相处”,形影不离,一有时间就翻看研读,在熟悉民族传统音乐的同时,他广泛涉猎了西方乐理,取其精华,去伪存真,古为今用,洋为中用,不仅对“宫、商、角、徵、羽”五音六律,十三道大辙,有了深刻体悟,而且对“五线谱”的识别与运用,也有了准确把握,为他日后创作谱曲和乐队配器打下了坚实基础。扎实的基本功和熟练地演奏技巧,使任国栋“名正言顺”地成为剧团乐队的中坚力量“台柱子”。
任国栋28岁那年与比他小5岁的双辽县玻璃丝厂工人林玉芬结为伉俪。林玉芬虽然不爱好文艺,但是,她十分体贴支持任国栋。那年月,文艺团体经常下乡演出,每次演出回来,早了天黑,稍微晚了就得小半夜到家。春夏秋三季,不用担心保暖,如果是冬天,任国栋回到了家里的时候,已经冻得浑身直打哆嗦。为了能够让爱人休息好,林玉芬把炕烧得热乎乎的,还给他包上一盖帘饺子,等他回家一块儿煮着吃。常了,成了生活习惯,每次任国栋回家以后看了看盖帘子:“啥馅啊?”虽然饺子没有吃到嘴儿,但亲情爱意,早已咽进了他的肚子里。
后来任国栋被调到了县吉剧团担任副团长兼作曲,经常把“活儿”带回家里干。
给剧本儿谱曲,并非易事,不但懂得乐理,还得根据剧情情节变化和节奏旋律,选择“曲牌”,标定“曲目”,每一个音符和音节落笔之前,都要想到张口叫板、拖腔婉转和高潮迭起、亮相落幕。一个剧本儿谱完曲,就得连续几天不休息,有的需要半月二十天。如果因为某种原因“枪毙了”,还得完全推倒,摊开笔墨,重新开始。冬天的夜晚,林玉芬边给任国栋烧水沏茶,边准备夜宵;夏天就得门窗紧闭,防止蚊虫进屋,干扰任国栋创作。说到这,林玉芬笑呵呵地说:“从这方面讲,我可是任老师名副其实的第一听众啊!”
由于任国栋对音乐艺术热爱,他利用业余时间搜集地方民间小调和音乐戏剧曲牌资料,开始从事地方戏和戏剧的音乐创作。1977年,他考入吉林省艺术学校创作系。两年毕业后,继续本职。在以后的日子里,经过他编曲的单出头、拉场戏、二人转有《小将领兵》《嘎子夜审》《三请瓜王》《二嫂送饭》《穆桂英夜闯葫芦谷》和《此路不通》等百余个戏剧文艺节目。由他谱曲的大型戏剧有《白蛇传》《梅花案》《张海迪》《炭火情》《莲仲救母》《徐九经升官记》《解仇缘》等二十余部。他谱曲的大型吉剧《解仇缘》、拉场戏《嘎子受审》二人转《三请瓜王》单出头《二嫂送饭》曾经受到吉林省文化厅奖励。他创作的单出头《小将领兵》由吉林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他谱曲的吉剧《红楼夜审》带谱本发表在《吉林艺术》。经他谱曲的戏剧作品在省市电台、电视台播放的有二十余部,其中,吉剧《红楼夜审》作为四平电视台优秀文艺剧目推广,一度流传到我国江南。
这期间,随着任国栋乐器演奏日臻成熟和谱曲创作名声鹊起,一些外地专业艺术团体先后来到双辽以“给房子、爱人安排工作和全家转为当地城市户口”等优厚条件“挖”任国栋到本地剧团,但是,任国栋都没有动心,他觉得,自己是双辽人,有这点儿小能耐应当贡献给家乡人,而不能“长大忘了老祖宗”。所以,黑龙江、通辽和四平等地的专业艺术团体多次来邀请,均被任国栋婉言谢绝。说到这,任国栋大儿子任雪松介绍说:“那时候我们一家四口住两间破旧土平房,冬天屋冷,夏天漏雨,文化局长于晓斌知道以后,救济了7000元给翻盖了。到现在,我们全家谁也没忘记。”
任国栋的音乐创作朴实细腻,准确流畅,观众爱听,演员好唱,收到了“曲中有人,人中见曲”的艺术效果。在吉剧唱腔探索中,他大胆地进行了男声唱腔实践,创造了具有独特韵味的男声老旦唱腔。在男女嗨腔中揉进了民歌《英雄碑》的曲调,体现了“采撷众华,融合提炼”的精神。为吉剧发展做出了贡献,受到了专家和同行们的肯定而被载入《四平市艺术志》。其后硕果累累,誉满县内外文艺舞台。1980年在吉林省戏曲汇演大会上《解仇缘》获得编曲三等奖。1981年在吉林人民广播电台、吉林省文化局和中国曲艺家协会吉林分会组织的“歌唱社会主义新人新风二人转广播评比”中《嘎子受审》荣获音乐创作奖;同年,在吉林省文化系统先进工作者暨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上被吉林省人民政府授予先进工作者。1983年加入中国音乐家协会吉林分会。1987年被评定为三级创作员,担任县文化局创作组副组长。1992年在吉林省文化厅和四平市人民政府联合组织的吉林省第十一届二人转新剧目评奖推广会暨四平市首届二人转艺术节上,二人转《梦惊长生殿》获得编曲二等奖。1994年在吉林省第十二届二人转新剧目评奖推广会暨第二届戏剧小品比赛中,所编曲的戏剧小品《山城童趣》和《吕洞宾戏牡丹》分别荣获编曲三等奖;《八八迷梦》荣获作曲一等奖;同年,在全市创先争优活动中被评为优秀共产党员。1996年在吉林省音乐家协会组织的吉林省首届乐器大赛中荣获二胡辅导教师一等奖;同年,与姜春生合作编曲的拉场戏《俏县官求子》在吉林省第十三届二人转新剧目评奖推广会暨第三届戏剧小品比赛中荣获编曲二等奖。1997年戏剧作品《对花》(与顿宝玲合作)在双辽市庆祝中国共产党十五大召开、迎香港回归歌曲创作评奖活动中获得歌曲创作三等奖。2000年、2001年和2004年,在全国音乐考级吉林考区考级活动中,分别被被吉林省音乐家协会评为本年度优秀指导教师。2006年在吉林省音乐协会和全国音乐(业余)考级吉林考区办公室组织的全国音乐考级活动中,荣获本年年度优秀指导教师奖。2012年被吉林省二人转艺术家协会和双辽市文学艺术工作者联合会授予“优秀二人转作曲家”。在第五届多瑙河国际艺术节——中华青少年才艺展演吉林赛区选拔赛中所指导的学生成绩优异,被评为本年度优秀指导教师。
任国栋和林玉芬育有一子一女。女儿任雪竹毕业于长春艺术学校之后,进入四平市艺术团,从事声乐至今。儿子任雪松虽然天资聪颖,精明强干,但却未能子承父业,其子任贺隔代相因,走上了爷爷的人生之路。今年24岁的任贺2016年毕业于吉林教育学院,一日,他唱了一首流行歌曲给爷爷听。任国栋听了以后,大加赞赏。原来,任贺高中时代就十分喜欢声乐,进入大学,崭露头角,在班级里担任文体委员,毕业后在外地从事声乐事业,有时候也回到双辽文艺舞台献艺。
任国栋在戏剧艺术创作道路上不断取得成功的同时,利用自己的艺术专长带出了许多学生,他们有的成为专业教师,有的继续活跃在文艺舞台,成为艺术骨干,可谓德艺双馨、桃李满园。
采访结束,任国栋老先生告诉我们,等待自己完全康复以后,还要重返业余文艺舞台,不论是一场专题音乐演唱会,还是老友们自娱自乐的文艺沙龙,他都将和昔日在舞台上的表演一样,认真伴奏每一首歌,全力拉好每一支曲,让出自于自己心灵里的悠扬乐曲,唱响家乡、风华故里。
2019年3月23日宋今声:
现为双辽市玻璃山镇关工委副主任,中华辞赋社会员,中国法学会会员,吉林省作家协会会员。文章多次在《四平日报》《城市晚报》《延边晨报》《吉林日报》《吉林银行业》《东北金融》《春风》《今天》《浪淘沙》《金融博览》《中国征信》《中国信合》《农村金融时报》《中华合作时报》《中国火炬》《中国纪检监察报》《人民法院报》《中国组织人事报》《中国新农村》《中华辞赋》《中华诗词》《中国现代诗歌》《速读》等省内外数十家报刊发表,已经出版《增年录》、《百赋集》等个人文集四种。创作经历和收获,2014年被收录《文化吉林·双辽卷》。散文《那年冬雪乍化时》被收入吉林省作家协会编辑出版的《吉林农民作家作品选》2018年卷。辞赋作品先后被国内多家报刊媒体采用,部分获奖。2018年现代辞赋《陶然赋》被选入中华辞赋编辑部编辑出版的《当代辞赋名家作品精选》另有多篇文章发表《辽河之水》。计划将双辽文化名人收集全后出版纸质书刊一册。编辑制作/杨柳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