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下五庄
作者:泃河散人
诵读:馨园小主
中国农村的村名大多以庄、村、屯、沽、堡等字来命名。由于古代科技水平较低无法利用地下水,人们一般都逐地上水而居。这样在河边、湖边等有水的地方逐渐形成村落。下五庄的村名里虽然没表示水的字,但也跟水有关。
下五庄的村北有一条泃河沿村蜿蜒而过。而下五庄是相对于上五庄而言的。说起上五庄就要提到现在的西四庄。西四庄和下五庄现在同属于天津市宝坻区牛道口镇。西四庄也是沿河而居,它的原名叫西五庄或者上五庄。西五庄由王庄、李庄、张庄、太平庄及芮庄组成。后来芮庄因开挖武河(泃河的一个支流)被隔在了河北岸。形成了一个独立的自然村,被俗称为围庄子。而原来的西五庄因为减少了其中的一个子庄也就变成了现在的西四庄。西四庄位于下五庄西部,相对于下五庄属于泃河的上游,所以原被称为上五庄。下五庄对应原来的西五庄属于泃河下游,所以得名下五庄。下五庄是由大庄、南小庄、黄马庄、郝庄、卢庄这五个小的自然村组成。在五十年前,这几个自然村相对独立,界线分明。后来随着村庄的不断发展,人口的不断增加,又新增了新房子这个地域名。人们在原来分割地带的空地上也都建上了房屋,到现在已经无法明显地区分各个小村落了。

下五庄村在牛道口镇属于人口大村。1958年时有1500人,随着人口的不断增长,现在已经超过了3000人。庄落的形成时间已无从考证。据说可能是燕王朱棣扫北的随军人员在此地驻扎而形成。庄内现在有刘、王、马、李、田、黄、孙、宋、卢等姓氏。其中刘王马李是大姓,人口较多。刘姓的其中一枝是由本区王卜庄镇蛤窝村迁移而来。王姓的一枝是由北京密云迁来。马姓据说是从山东迁来的。
下五庄占地面积有五千多亩,其中耕地有三千余亩。土壤主要是沙质土壤。五十年前泃河经常泛滥,有十年九涝之说。沙质土壤主要是因为泃河老高寨段决堤淤积而成。那时沿河四村经常被沙土折磨。真是风起沙满天,对面不见人。每到刮风时连 锅盖上、被窝上都是土,吃饭都牙碜。1952年在政府的领导下各村相继建起了防护林。在六十年代中期基本形成了规模。扬沙得到了有效的缓解。尤其是实行承包责任制以后,家家户户都注意培养地力,在地表形成了二三十厘米厚的耕作层,扬沙现象已得到彻底解决。粮食产量也从原来的四五百斤上升到一千四五百斤了。
沙质土壤也有其好的一面。因其过水后不沾脚,便于对蔬菜等作物进行管理,致使下五庄的蔬菜业非常发达。因其土壤不沾连作物,收获后果实干净,下五庄的花生、红薯、山药、西瓜,水萝卜、大葱等作物非常驰名。二十世纪九十年代由于蔬菜得到广泛种植,该村内自发形成了一个蔬菜批发市场。主要交易品包括黄瓜、茄子、辣椒、花椰菜、豆角等农作物。市场引来宝坻、蓟县、密云、遵化,香河、三河、平谷等商户。其中下五庄特产的白黄瓜尤为驰名。市场还带动了附近各村菜农前来交易,产品行销近半个京津冀地区,在经济发展中起到了辐射作用。
下五庄还有另一个名字叫文明村。因在抗日战争时期地下工作者为了保密给每个村都起了别名。下五庄在他们的口中就叫文明村。这个名字只有当时的区干部和村干部知道。在八十年代为发展经济下五庄成立罐头厂。这个罐头厂就沿用了这个名字,称为“文明罐头厂”。文明罐头厂的罐头因货真价实享誉一时。
作者简介:刘桂洪,天津宝坻人。多年来坚持文学创作,现为天津诗词学会会员,宝坻区诗词楹联协会理事,宝坻作家协会会员。常用网名:水墨云天、泃河散人。偶有作品发表于各种纸媒及各大网络平台。

主播简介:馨园小主,汉族,天津人,教育工作者,硕士研究生学历,中国朗诵联盟高级会员,教育部中华经典诵读导师,江山传媒副族长,天津诗词学会会员,“全国诵读大赛”一等奖获得者。“牡丹苑杯”第八届文学大赛一等奖获得者。酷爱诵读和歌唱,主持人,多家平台签约主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