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国情怀满字行
——读鲁迁先生儿歌
戚万凯(重庆)
相识鲁迁老人家,是在《巴渝儿歌》报作者群,因为他很活跃,频频现身,发诗文、消息及点赞;相知鲁迁老人家,是在他赠送我一套丛书(《鲁迁儿歌精选》《鲁迁散文精选》和《鲁迁评论精选》)之后。三大本厚厚专著,恰似金秋果园硕果累累,凝聚着鲁老一辈子的心血与智慧。特别是他“一门心思写儿歌,一写就是六十年(杜爱民《六十年,一件事》)”的执着与勤奋令人敬佩。
84岁高龄的鲁老从事儿童文学60年,为孩子们创作了大量优秀儿童文学作品,陈子健、叶君健、金波、圣野、樊发稼等全国著名作家纷纷题词,赞他“宝刀不老”“为了孩子,为了未来”“大爱无疆”“为新中国儿童文学作出贡献”,赞誉他“一路行走着,一路播种着孩子的春天。”衷心祝福他“永远年轻”。
为什么鲁老如此热爱孩子、执着创作儿歌?在他《辅导孩子学诗心语》一文中,我找到了答案:“因为他们是二十一世纪的主人,代表祖国的未来和希望,像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漾动着春意,萌发着生机,孕育着升腾的希望,喷涌着生命的活力。
”鲁老“择一事,终一生”。60年来,坚守文学阵地,潜心儿歌创作,数量多达4000余首,著有《儿歌大王儿歌选》等专著,被誉为“儿歌大王”。其中金波先生主编《中国儿歌大系(西北卷)》(辽宁少年儿童出版社,2015年1月版)时,就收录其五首佳作。
一滴水可以折射出太阳的光辉。通过这五首佳作,就可以窥见鲁老的一颗拳拳爱国心,其深厚的家国情怀飘逸在首首儿歌的字里行间。
——家国情怀尽在爱党爱国
爱党之情,可直抒胸臆,把党比母亲,自己比孩子。然而,鲁老不是这样,他不明写,角度也巧。请看《绣金匾》:
金线线,银线线,
姐姐灯下绣金匾;
针针刺,线线穿,
绣个太阳红艳艳;
叶儿绿,花儿圆,
再绣葵花黄灿灿;
黄灿灿,红艳艳,
绣出美景多壮观。
全诗没有“党”和“爱”字,但诵读此诗,分明有一种爱党情怀充溢心间。孩子是葵花,党是妈妈。葵花围绕太阳转,孩子们永远听党话、跟党走。这就是作者要表达的主题,但他没有直白表达,而是通过孩子们绣的金匾图案(红太阳与向日葵)间接表现。这样,作品就比较纯粹,思想性巧妙寓于艺术性之中。作品修辞手法上的一大特色,是叠词的运用,共用九个(次);三三七句式,儿歌传统味浓郁,琅琅上口。作品有画面美:灯下刺绣;作品有色彩美:红绿黄交相辉映。有声有色、有动有静的美景,既是画面上的葵花与红日,更是祖国壮丽山河的写照。当然,如果把“黄灿灿”换成“金灿灿”,画面色彩是否更明亮耀眼一些呢?
其实,鲁老并非每首爱党爱国题材都是暗写。不过,即使明写,也很巧妙。不信?请看《数星星》:
笑盈盈,数星星,
天空又多一颗星;
一颗星,亮晶晶,
一闪一闪放光明;
什么星?眨眼睛,
神舟十号飞天空。
你看,作品构思巧妙,咋看开头,一般情况下是猜不着结尾的。因此,富有悬念成为该首作品的一大特色。作者运用传统创作“兴”这一手法,先说星星,再引出要吟诵的神舟十号飞船升空,由歌颂星星的自然美,过渡到歌颂祖国强大的人文美,爱国之情溢于言表。
同时,结构上采用三三七句式,音韵和谐,富有节奏感;数量词(一颗、一闪、十号)的运用,符合场景与对象;“笑”与“眨”动词将孩子们兴奋、好奇以及探索精神表现得淋漓尽致。当然,倘若将“飞太空”换成“太空行”,儿歌音韵似乎更和谐。
家国情怀尽在爱岗敬业
孩子们年龄小,尚在读书学习,未到爱岗敬业阶段。但是,要让他们从小树立爱岗敬业意识,这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敬业)的要求。因此,儿歌题材需要在成人领域中寻找。孩子们最熟悉不过的就是爸爸妈妈的工作。因此,反映爸爸妈妈的工作,就成为表现爱岗敬业主题的重要题材。请看鲁老《技工爸爸了不起》:
我的爸爸是技工,我的爸爸了不起!
大家夸他是“神医”,耳朵就是“听诊器”。贴着机器听一听,准知“病根”在哪里。
作品开头反复使用“我的爸爸”,使整首作品一来就充满自豪感,似乎孩子就站在读者面前,骄傲地作介绍。倘若说“我的爸爸了不起”这是观点,那依据呢?依据是否有说服力,使读者相信爸爸真的了不起呢?作者通过“神医”“听诊器”和“病根”的巧妙比喻,将爸爸的高超技术形象生动地描绘了出来,令人信服。不用任何仪器,耳朵一贴一听,能知毛病所在,真乃“神医”也。孩子夸赞爸爸,当然就是自己学习的榜样。见贤思齐,从小立志,长大后就能接好班,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作出更大贡献。“大国工匠,在我身边;请党放心,强国有我。”我们似乎听到了新时代的孩子们发自肺腑的心声!
家国情怀尽在热爱生活
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家与国总是紧密相联。一个不热爱家乡的孩子,长大后能热爱伟大的祖国,是值得怀疑的。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同理,家乡不爱,何以爱祖国?家乡是由一山一水、一草一木、一枝一叶、一花一鸟组成的,爱祖国,就要热爱家乡的一切。请看鲁老的两首作品:
小黄雀,树上落;像长出,新果果;
叽喳喳,唱起歌;好像上,音乐课。
(《小黄雀》)
小枫叶,金灿灿;像蝴蝶,落地面;
捡一片,做书签;捡一片,做名片。
(《小枫叶》)
两首作品的共同点:从形式上看,都是传统的三字句式,琅琅上口,易于诵读;从内容上看,都是身边熟悉的题材,虽然是一动物一植物,其实都与树有关;从创作手法来看,都从小处着眼,采用比喻句,绘声绘色,是两幅美丽的3D动画;从亮点来看,均在末句:鸟儿上音乐课和枫叶做名片。
不过,笔者更喜欢枫叶做名片。因为树叶当书签写的作者多,而树叶当名片则鲜有人如此构思,属创新思维,新奇意象。而且枫叶做名片,间接表达了孩子们长大后自强不息、成名成家、推销自己、加强交流的美好愿望。并且,枫叶乃金色,暗示今后事业会成功,红红火火,光彩照人。
当然,如果说有建议的话,就是创作时不要追求形式绝对统一而影响语言表达,倘若将三字句式的“像长出,新果果”“好像上,音乐课”改成“好像长出新果果”“好像在上音乐课”这样的七字句式,似乎更流畅一些。评论家初红在《走进儿童世界》一文中指出:鲁老的儿歌具有“形象美、抒情美、语言美”三大特点,我认为评价是中肯的。鲁老的儿歌作品,试图运用“艺术的语言——最高的语言、最纯粹的语言(艾青《诗论》)”,努力在“用形象和图画说话(别林斯基《吉尔查夫的作品》)”,以“不失其赤子之心(王国维《人间词话》)”。其主要儿歌作品,汇集成《鲁迁儿歌精选》。喜欢儿歌的朋友们不妨一读,从中品味鉴赏,感受爱国情怀,得到美的享受,汲取人生智慧,收获创作养料!
【作者简介】
作者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中国文字著作权协会会员,重庆市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巴渝儿歌》总编。著有《猴子当了山大王》《儿歌“戚”谈》等儿歌、童诗、童话、评论集40余册。中宣部等国家五部委举办的全国优秀童谣评选连续六届获得者。影评《重庆谈判三题》在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00周年“华美奖”全国群众影评征文比赛中获三等奖,文艺理论《创新回应文艺评论时代之问》获重庆市“十九大精神与文艺评论”“改革开放与文艺发展”主题征文一等奖,评论《“小镜头”聚焦“国之大者”——组照<大国中医˙中医之奇>浅析》荣获“庆祝建党百年赓续红色血脉”重庆本土红色优秀文艺作品评论有奖征集摄影类一等奖,文艺理论《科普儿歌浅谈》收入《少儿科普科幻创作论文精选》(1979-2020)。参与《科普通论》(科学童谣篇)编写。评论集《儿歌散议》获重庆市文艺项目扶持。有作品刊在中国文艺评论网“原创首发”栏目和《儿童文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