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仗的基本原则
对仗是“格”和“律“的内在要求,是格律诗的三大特点之一。特别是五、七言律诗的八个基本定式从平仄、句式结构、押韵等方面要求中二联是两副对子(联),必须对仗工整。
对仗方式方法虽有三十多种,但最基本的原则是:
1.字数相等
同一联前后句-出句与对句的字数必须相同,才有对仗的基础。字数不一致的句子,无法论对仗。
2.平仄相反(谐)
同一联前后句相应位置上的字或词组的平仄应该相反。如:“山穷水尽疑无路(平平仄仄平平仄),柳暗花明又一村(仄仄平平仄仄平)。”
3.词性相同(当)
词性相同的字、词组相对,是对仗的关键。词分实词和虚词。实词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代词六类;虚词包括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象声词六类。
“词性相当”指同一联前后句相应位置上的字或者词组具有相同或相近的词性。“实对实虚对虚”是最基本的原则。
4.结构一致(相称)
既指同一联前后句的句式结构要相同,即五言绝律同一联的句式结构都是212、221或23、32,七言绝律同一联的句式结构都是2212、2221或43、34;也指同一联语句的语法结构相同,即主谓结构对主谓结构、动宾结构对动宾结构、偏正结构对偏正结构、并列结构对并列结构。
对仗上述四个方面的基本要求,如:
“白日依山尽 ,黄河入海流。”
这是王之涣的五绝《登鸛雀楼》的首联,前后句字字对仗工整。
一是平仄相反(谐):白日依山尽 (仄仄平平仄),黄河入海流(平平仄仄平)。
二是词性相同(当):“白日”对“黄河”,偏正结构的名词词组相对;“依”对“入”动词对动词;“山”对“海”名词对名词;“尽”对“流”,动词对动词。
三是句式结构一致(相称):
白日/依山/尽 (221),
黄河/入海/流(221)。
前后句基础句式都是221结构,也可看作43结构-尾三字连读。在格律诗产生发展的初期乃至中期,同一联的句式结构有不一致的,后世俗称“非正格体”。
同时前后句的语法结构也是一致的:
偏正结构的名词“白日”、“黄河”分别是前后句的主语;“依山”(依傍着中条山)、“入海”(向着大海)分别是状语;“尽”、“流”动词,分别是谓语。这两句关键词是白日尽,黄河流。两句在语法上都是主谓结构。
★格律理论知识之四
关于五、七律中二联的对仗
对仗是格律的内在要求,是诗词曲联赋最主要的修辞手法。所以,五、七言律诗中二联(颔联和颈联)最讲究对仗。但是,五、七律中二联的对仗,长期以来一直存在争议。基本上是三种观点:
1.两联都应工对;
2.颔联(第二联)应工对,颈联(第三联)可以宽对;
3.颈联应工对,颔联可以宽对。
一致的认识是:中二联不对仗的诗不是格律诗。
在教学全过程中,我们主张:五、七律中二联应工对。
技高不压人。中二联两联都工对,既符合做学问“求上得上”的原则,又不留下缺陷让人挑毛病、耗费时间精力去作无谓的争论。
与此相关,五、七言长律除首尾两联可以不对仗外,中间各联都必须对仗。但能工对就工对,工对不了可以宽对。
首尾两联可以不对仗,不等于不可以对仗。有能力的人,长律每一联都可写成对仗句。这也是做学问“求上得上,求中得中,求下得下”的自我要求标准不同、收获不同的问题。
【中华姚氏诗社】
社 长:姚安德
执行社长:姚东红
副 社 长:
姚吉柱 姚焕其 姚茂林 姚先辉
姚明宏 姚昌东 姚绍清 姚绍丽
【中华姚氏诗社编辑团队】
收稿:姚安德 姚绍清 姚绍丽
审绝:姚吉柱 审律:姚焕其
审词:姚先辉 终审:姚安德
诗评:姚昌东
编辑:姚明宏 姚绍清 姚绍丽
制作:姚东红 姚茂林 姚绍清 姚绍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