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念战友“老炊头”
作者:饶晓辉(江西)

当过兵的人都知道,“老炊头”是连队战友对炊事班长的尊称。其实,老炊头并不是很老,也就二十岁左右。刚到部队时,我问过那些老兵们,为何叫炊头还给加个老字?他们都带着“坏笑”地说:这样叫更亲切,尊上加尊呗!
我新兵刚下连队时,正值老兵退伍过后没多久,那年连里的炊事班长也退伍了,可“炊头”的位置空缺了好长一段时间。那时候炊事班的工作都是由给养员代为负责。大概三个月后,炊事班来了一位“新”同志,听司务长说,是上面从司训队调来我们连队当炊事班长的。新来的炊事班长名叫孙彦利,山东高密人,典型的北方汉子,憨厚中不失刚强。据说其在炊事行业已干了些年头,烹饪技术挺不错,而且也是个“老炊头”,此次来我们连炊事班,职务属于平调。不过,他的调来给连队,特别是炊事班掀起了一阵不小的涟漪。正常来说,基层连队的班长复退后,都是由班副递补上去。因为,班长非干部编制,各连部有权调配。所以,这也就成了部队一条不成文的规定。对于新调来的“炊头”,战友们议论纷纷,特别是炊事班的老兵闹点情绪,那也正常不过了。当然,说归说,闹归闹,军人以服从为天职,该干啥还得干啥,一切都恢复了往日的正常。

但是,这位新来的“炊头”,还真是有几把“刷子”,没过多久,硬是用事实“征服”了包括炊事班在内的全连官兵。从炊事班管理到伙食提升,从后勤供给到农副业生产等,硬是迈上了一个新的高度。我因在连部当文书,时常有空会去炊事班转转,自然也就和他聊得多。像我的小说《嘿嘿班长》就是以他的原型创作的。记得有一次,我半认真半开玩笑地问他,你都超期服役几年了,没考虑回家乡发展,图啥?哪知他一听,幽默地说了一句:图啥?我就图你每个星期长半斤肉呗!
记得我退伍那一年,“老炊头”已是在部队服役的第七个年头了。就在那一年,上级根据连里的实际情况,再加上他本人出色的工作表现,将他从义务兵转为志愿兵,这在当时军队实行干部提升制度改革后,对义务兵,特别是农村户口的兵来说,那是最好的褒奖。

退伍回家后,受限于通讯条件,再加上远隔千里,我一直没有“老炊头”的消息。直到前几年,老连队在厦门举办首届全国战友联谊会时,我才从老首长杨平司务长那里,得知他因病“走”了好几年了。惊悉此噩耗,我的眼角泛起了泪光,为战友的英年早逝而痛惜。
行文至此,我内心涌起一股莫名的痛楚,无法用言语来表达。我惟愿天堂里没有病痛,好战友“老炊头”安息,安息……


作者简介:饶晓辉,笔名:筱野,网名:竹林听雨,江西抚州东乡区人。1981年10月至1985年10月在福建厦门某部服役。1982年开始文学写作,先后在《解放军报》、福州军区《前线报》以及厦门、泉州等新闻媒介发表稿件。1992年南下广东汕头,就职于一家工艺进出口公司,任公司中层管理。期间,在《羊城晚报》、《汕头日报》、《特区晚报》等发表各类稿件千余篇,并被南方报业集团《汕头特区晚报》聘为特约记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