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韩、刘二家的四百年世谊
文/刘长明
我因各处搜集古南池刘氏家族相关资料,去岁,在沧州谱牒家族微信群内,联系到今河北省沧州市海兴县香坊乡韩赵庄(原属无棣县)韩林收兄(韩氏第二十世)及族兄德臣(刘氏第二十二世)。
永乐二年(1404年),韩氏始祖三老随母商太君由淄川迁居河(鬲津河)北大韩庄。六世祖随公、祖妣赵太君(疑在明末清初)东迁三里至赵庄,人丁日繁。至民国初年该村更名韩赵庄,虽名韩赵庄,但现在已无赵姓。该村尚有明成化年(1465年-1487年)迁来之宋氏以及崇祯元年(1628戊辰)迁来之刘氏。
二兄均发来两家老谱及世系图印证,《刘氏族谱》现存二册,为毛笔楷书手写本,今已整理成电子本。《韩氏族谱》现存二册,均为毛笔楷书手写本,一为玉森手书,一为学敏手书,现整理完善中。后林收兄发来一页家藏旧纸,为韩氏十六世玉森公所作《刘烈女赋》,民国《无棣县志》及《无棣文征》等志书均未收录,甚为珍贵,待后整理。

经查志书及家谱,韩、刘二家科第蝉联,名士辈出。在逐渐交流中,得知韩、刘二家世交四百年,情谊深厚。
刘氏世系及科第、事迹
溯及世系,明永乐初年(永乐元年1403癸未-)自北直永平府迁安县鸦鸿桥迁居山东海丰老南池,十世刘三畏于崇祯元年(1628戊辰)自什方店徙居赵家庄,遂家焉(刘三畏即韩赵庄刘氏之始迁祖),是为韩赵庄刘氏。后查阅《刘氏族谱》卷三,知为车镇蔡家什方店村,该村古名绳家庄(该名由来不详),经多方联系,联系到该村曾参加过续修族谱的十九世刘树州,其对蔡家什方店刘氏源流,不是很明了,该支谱系自第十世开始记录,三位、三杨、三乐、三叶,未记载配氏,且第十世、十一世、十二世间均无明确对应关系,推测原因:老谱丢失,后人记不清楚;先辈们文化水平不高,当时不能详细记录。韩赵庄的始迁祖刘三畏即十方店谱所记“三位”,“ 三位”应为口传误记。因记载过简,蔡家十方店支谱上无刘三畏何时自南池迁至蔡家什方店,也没有刘三畏(位)自十方店迁出的记载。另,刘氏通谱的德州市庆云县崔家口镇崔东北村后山堂刘氏始祖也记为刘三畏,二者是否同一人,待考。
韩赵庄刘氏,为五世第三祖刘冕(刘昂之三弟)一脉,冕生虚(六世),虚生瑶、琚(七世),琚生名儒、名伟(八世),名儒生羽(九世),羽生三畏(十世)。原谱第一卷记: “三畏,下无传”。经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1994年、2018年历次修、续谱,均无人考究并更正。该支族人科甲蝉联,诗书相继。《刘氏家谱》载:十三世延福,字集五,文庠生,生焯。十四世焯,字仲辉,武庠生。十五世毓华,字兰若,太学生,正直元宗,凡有作,皆为子孙立不朽基,生二子,湘、沇。十六世湘,字雁浦,郡庠生,行一,精堪舆,善吉卜,生东甲、北壬、基坤。沇,字济源,礼部儒士,行二,生丙照。十七世东甲,字震辅,礼部儒士,行一,因河工赏五品功牌,生鹏万;北壬,字金生,庠生,礼部儒士,行三,生鹏翰(原字为古生僻字,无法输入,见文末)、鹏翼、子翔;基坤,字艮辅,行五,通医术,乐善好施,忠厚待人;丙照,字协南,礼部儒士,行二。十八世,鹏翰,字飞卿,壬辰(1892光绪十八年)岁贡生。鹏翔(子翔),字季鸾,府学廪膳生。

刘氏人物传记。民国《无棣县志》卷十三•人物志四•孝义•清:刘湘(十六世),字雁浦。未弱冠,入郡庠。因卜葬,延地师,空言难信,遂习堪舆,学十余年,精其业。为人择地,决休咎,多奇中,祈者无不应。或贫无力,则自以车马往,谢之弗受,强之则艴然怒曰:“凡民有丧,匍匐救之,义固当然耳!”又喜方书,察脉理,受针法于胶东于浦泽先生。凡所诊治,应手奏效。然不轻予方,或予方,即裹药予之。病者以药物偿,亦不却也,其为人医又如此。友者赠之诗曰:“闲身忙岁月,冷眼热心肠。”逼肖其人。子北壬,亦庠生。
民国《无棣县志》卷十三•人物志四•耆寿•清:刘东甲(十七世),字震辅,乡饮耆宾。暮年,齿重生。卒年九十三岁。

民国《无棣县志》卷十二•人物志三•文学•清:刘北壬(十七世),字金生,庠生。研究经传,尤邃于《易》理。为人蕴藉风雅,喜奖掖后进。一时从学者踵相接,县、府、院试冠军出一门,颜曰“三元书屋”。又善指绘,不轻作,乞得者,什袭藏之。子鹏翰,岁贡生;子翔,郡廪生。
《刘氏族谱》所载:鹏翰(十八世),字飞卿,一字翥云,行一,壬辰(光绪十八年1892)岁贡生。生于道光二十年(1840庚子)十月,卒于民国二十年(1931年)三月,91岁。
民国《无棣县志》1925年(中华民国十四年乙丑)版举人张方墀修二十四卷本。在续修县志职名中,副纂:廪生,刘子翔(季鸾,十八世)。其著作:卷二十四•丛志•碑表•清《刘烈女墓碑》刘炜女。在黄龙湾;《翟烈妇墓碑》翟殿清妻。廪生刘子翔撰记。在楼底。卷十四•列女志一•义烈•清•常氏,庠生翟殿清妻,立文女。二十六岁,夫亡。既葬,泣告舅姑曰:“叔氏婉若舅姑,膝下有子,无忧奉养。媳无所出,义惟从夫于地下耳!”乃仰药死。缙绅高其节,为序颠末,勒石于墓前。该条中,“为序颠末”的缙绅中即有刘子翔。
民国《无棣县志》后记• 发起姓氏:刘子翔。捐输姓氏:刘子翔,捐钱三千。《刘氏家谱》所载:子翔,字季鸾,行九,府学廪膳生。咸丰元年(1851辛亥)八月生,民国廿一年(1932年)三月卒,81岁。

韩氏世系及科第、事迹
据《韩氏族谱》及十六世玉森记述,韩氏自第三世至八世名讳失记。十三世天申(长)、天云(次)。十四世连发,登仕郎。生父为天申公,承嗣天云公。生立乾。十五世立乾,文林郎。生玉昺(炳)、玉森、玉鑫。十六世玉昺(炳),榜名中焱,举人,生学叙(太学生)、学敏(字务之,从九品)、学敞(字开之,河南典史)、学敷。玉森,字书卿,又字澍亭,贡生,第四次《无棣县志》协修,考韩氏世系、迁徙并做多篇谱序传世,生学朋(从九品)、学方(民国无棣高等学堂毕业生,教员,待考)。玉鑫,诗礼堂启事,生学訒。
韩氏人物传记。民国《无棣县志》卷十三•人物志四•耆寿•清:韩天申(十三世),性耿介。适辽东为人耘青(关东为人佃田曰耘青),分粟持筹甚平。人以余羡让,固辞弗受曰:“吾留余法于子孙,使法吾治田,勤其力,培其本,均其膏腴,自种多富,益取何为?”于是人以“韩有道”目之。暮年益强为善,淡然寡欲,登上寿。天云公无事迹可考。

民国《无棣县志》卷十三•人物志四•孝义•清:韩连发(十四世),字振东。奉嗣父,以孝谨称。有从侄,父亡母醮(再嫁),抚养以立。赒急恤邻,无吝惜,乡誉藉甚。有忮之者,或加横逆,弗与校。既有求,乃予之,其人终亦改悔云。另《韩氏族谱》:连发公,天云公嗣子,字振东,行三,恩赐寿官,例封文林郎,妣复州(今辽宁瓦房店市复州镇)。至二十九岁,奉父命回家承天云公嗣。在复州时,与父天申公创兴家业,未至二十年即有田数顷,大异昔时贫困。至家后虽产业无多,而与王孺人躬崇勤俭,渐致饶裕。至道光十年(1830庚寅)后,高下亦有田三百余亩,虽田产不及复州,而丰衣足食,亦称一村康阜之家焉。
民国《无棣县志》卷十三•人物志四•孝义•清:韩立乾(十五世)字健行。封修职佐郎,少有文誉。父殁后,弃儒为农。家学自奉甚约,而与人则惠,乡里告籴不较值,斗量加丰焉,曰:“是贫乏所待命也!”或并钱反之,其长厚类如此。教子勤读书,勖以强为善,学吃亏。尝曰:“吾夙昔以犯而不校一语。做工夫,虽不校于外,或校于心,今六十矣,犹兢兢未能自克云。”子中焱,举人;玉森,恩贡生。另《韩氏族谱》:立乾公,连发公子,字健行,行一,例封文林郎。妣西马庄子马氏,生一子玉昺;继妣傅家庄子傅氏,生二子,次玉森,三玉鑫。公生于道光三年(1823癸未),卒于光绪二十三年(1897丁酉),75岁。

同条目下,韩立文(十五世)农人也。以孝著,母老痿痺,饥寒不自知。每食必亲授以餐,节其适可而止,数年如一日。
同条目下,韩中焱(十六世)(榜名中焱,谱名玉昺),字文亭,立乾子。行端学殖,早失恃,饮痛终身,事继母以孝。著弱冠,府试冠军,太守张鼎辅器重之。光绪己卯(1879五年)领乡荐,司训峄县。丁内外艰,服阕,补曹县教谕。两出司铎,教先德行次文艺,士林矜式。民国纪元(1911辛亥)挂冠归,不复仕。卒年八十有二。另《韩氏族谱》:玉昺公,立乾公长子,榜名中焱,字文卿,号星南,行十又行一。公由廪生中光绪五年己卯科(1879)举人,光绪十五年己丑科(1889)大挑二等,初任兖州府峄县训导,次任济宁州曹县教谕,在任四十余年,公84岁。举人没有确切生卒年。
《韩氏族谱》:玉森公(十六世),咸丰六年(1856丙辰)四月生,民国二十年(1931年)四月卒,76岁。家谱及县志中没有传记,玉森公自己未著一字。民国《无棣县志》1925年(中华民国十四年乙丑)版举人张方墀修二十四卷本。在续修县志职名中任协修:候铨训导、恩贡生,韩玉森(澍亭)。捐输姓氏:韩玉森捐银洋一元。
举人公、贡生公之子侄辈几乎都有功名。比如学敞公字开之,供职河南。学方公年龄较诸兄少,科举废除,就学了新学,应是民国初期无棣高等学校之类的毕业生,学校教员。据家族老人讲,学方公教学时穿着军装,打着绑腿,学校院中两根旗杆,摇木铎上下课。诸兄年岁大,赶上科举,在举人书房教传统文化学问(书房在学方公学校南边不远处),赶上民国有司来督察教学,书房关门,学生全回学校学新学。所以,韩、刘二家又有一说话流传:刘家只有旧学,韩家旧学问、新学问都有。正所谓: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韩、刘二家的四百年世谊
从上可知,韩赵村韩氏迁来较早(永乐初年),至崇祯年间,约传至十世左右,据古人繁衍年岁及《韩氏族谱》序言中所记崇祯九年铸造关帝庙内古钟上所刻人名字辈可知。刘氏于崇祯元年迁来,初来乍到,肯定少不了韩氏的帮助。因年代久远,且家谱中无记载,具体事迹已不可考。
韩、刘二家因承家学,均遵承诗书继世、耕读传家的优良传统。刘氏入学、考取功名相对较早,自十三世即有文庠生的记录。至十七世北壬公,学问、品行俱达上乘。据韩林收兄及德臣族兄言,韩氏十六世,即林收兄之高祖玉昺(炳)、玉森兄弟二人师从北壬公,北壬公倾囊相授,韩氏兄弟刻苦学习,后分别考取举人、贡生。因此,林收兄尊称北壬公为“世先师”。北壬公之子子翔公与韩玉森公又同被聘为民国《无棣县志》副纂及协修,朝夕过从,切磋进步。非但共同编撰《无棣县志》,且共同捐输,在经济上助力县志印刷。二人对刘烈女事迹感受颇同,共同为刘烈女撰记,传颂其事迹。二人虽同修志书,但对自己的事迹一字不提。如今,作为韩、刘二氏后人,继承先人遗志,互帮互助,世代交好,相互砥砺,不甘人后,奋发有为。
林收兄经商,确切地说为一儒商,格律诗词信手拈来,创作颇丰,于网络及报刊杂志多有发表。其子德瑱,字福清,大学毕业,初从教于海兴县尚德小学,现供职于当地县政协,爱好家族事务及古典文化,协助搜集、整理韩氏家谱及家族文化。大学期间,随北京张卫东、赵万波先生学习国子监官韵诵念等古典文学艺术,其本人及所在学校被教育部、河北省政府嘉奖及认可;其女大学在读。德臣族兄供职于当地教育部门,为人师表,受人尊敬。而我,衷心为二家世谊的传承感到高兴,故历时数月,克服种种困难,反复采访、整理完善资料,总结先贤、今人事迹以记之。
家族文化,一脉相承!传统文化,生生不息!
无棣南池刘氏二十二世刘长明
2023年5月10日



作者风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