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命就是一场修行
——景中园归来悟记
红榜作家 周西忠
生命就是一场修行,跨千山,涉万水,我们都在自渡,也渡人。人生苦短,珍惜生命中那些带给我们微光的人,在生命的旅程中,盼有一束微光相伴,相伴而行。
朋友罗自胜推荐一首歌,韵律极美。外国歌,歌词的大意是,当我们陷入困顿,迷失了方向,乞求你做我们的眼晴,看顾我们的前程。给我们信心和力量,让我们永怀意念,寻找安顿。
这歌的意境明净且也深深……
品味人生,人生确也不易,善做减法,或许是最妙的悟性处理。在浅处理解,腾出空境,呼唤"空山不见尘世“的诗意。习惯赞喻陶渊明,赞喻那悠悠南山下的菊。所有的赘述都是笨拙,所有的添饰都是多余,幽幽弦鸣,疏疏枯墨,让人凝神的是心志已洗,淡泊无企。
走进园中景,方知淡泊是怎样的一种境界,此念萌生,许是别有洞天的悟性。
陶公的时代久远得发黄,所有的感慨都散发着岁月不再的体味。而今,二十一世纪的风雨里,互联网交织的网里,被网罩着被网迷了被网摄去魂魄,人最难得是自在自为自成个性。可只有他依然如故,依然以一种古板的态式,沉浸在往昔,沉浸在一种不喜欢与人交集的孤独中。
景中园的主人刘光源,早爱文学,也早入仕途,早在八十年代初期在《长江文艺》上发表小说,很快就由公务员升任县宣传部副部长。原地踏了几步,看淡了,因而远离政务。他回到方杨,回到起伏迭宕的故土,回到倒水河畔的丘陵,回到了土生土长的刘才岗。就在这片黄土地,他开始经营自己的后半生。
与人合作,开创了巨大的花果苗木基地,占地四千亩的花果山。在华中,在中国,这也许是最大的桂花园地。继而,在花果山桂源的腹地,他又打造了自己特别的一方疆域,园中园,花果山的景中园,也叫枇杷园。

(景中园中央仅有的一幢房子)
五月,枇杷熟透的季节,几十亩的枇杷树亮丽了景中园。驱车而来的采摘客是络绎不绝。




口碑是最有力的广告,景中园的枇杷是与众不同的别类,是可以冠名之最的绝佳美品。树上摘下的果,撕开薄如纸衣的皮,即可入口。绝对爽口,绝对甘甜,绝对清香,绝不酸涩。美味佳果,奇异无比。我在涨渡湖园区尝过自诩为奇异果的猕猴桃,那入口的口感,与景中园的枇杷,不可相提并论。景中园的枇杷,可称奇异果,可称仙果。其即摘即食的清香甘甜,尝一口,终难忘。
仙果的秘方有二,刘光源自信而谈。
其一,不用化肥,只用农家有机肥,猪粪、牛粪、鸡鸭粪、人粪等,有比例地调配匀施。
其二,不用农药,悬挂粘胶帖,粘各种飞蛾蝇蚊;置放蜂蜜白糖白醋加白酒调制的招虫液,每一株树都置放,就仿佛直钩钓鱼,什么样的虫子也拒绝不了诱惑,自动入瓶。返朴归真,拒绝化工的进步,回归农耕经验的原本。


进一步,退两步,社会的效果居然如此玄妙,化工对农业的干涉,进步的意义几乎为零,对物品改良许是一种罪过。反者,道之动——相反相成。返扑归真,真才是永远的追寻。守住真,便是刘光源景中园的种植之秘。
刘光源是仕途之人,更是农民的儿子,对农耕事项的追寻,他保守在久远的笃行中。景中园偌大一片园区,仅一幢别墅立在园中,老伴多在城中老屋,一年中的多数岁月,仅他一人独居独守独植独种。
他不孤单,昨天就是高朋满座。
来了罗自胜,为他在国道边竖立铁门楼招牌。罗自胜是较成功的儒商,处事有高度、宽度、硬度;待人有温度、热度、厚度。心与爱心并重,以热忱显现他对景中园的支持。
来了新洲花木界泰斗级的刘明华。黝黑脸庞大眼睿明,多皱的肌纹深埋着智慧,是那种前瞻型人物。也是信念坚毅的保持者,按他的说法,他喜欢在现实现世中探索前行的路,立足在土地的观念上追求美好追求创造追求价值追求品味,追求生活的质量。当然,他也成为刘光源笃行恒定的农耕理念的支持者。
来了勤奋的新锐写手头条红榜作家沈志武,为抒写农村振兴他总是竭力而为。
来了活动策划师金华兵,网名坚持就是胜利,为好事物大活动他屡屡摇旗呐喊。
还来了……
可是,高朋满座的时日少,多数的时日,刘光源只是独斟独饮,抽闷烟喝闷酒,邀月对饮。但是他不孤单,他多的是伴。
枇杷,桃李,桑榆,屋前院后的各样盆景,成群的鸡鸭鹅,还有野鸡,火鸡,珍珠鸡,还有稀珍的孔雀,还有大水缸里精养的娃娃鱼……







(精养的娃娃鱼)
他的伴多,多得出奇。他的生活圈是如此的丰富多彩。他的世界折射出他精神的丰釆。少了人际的交往,在悠悠南山的路上,他比陶渊明走得更远。
高等级的思维格局,不可再套用朴实的生存体验的模式。普世的起点,很难够到他与土地与果木与自然的深交的高度。
似人非人,似仙非仙。三十年在河东,三十年在河西。离开喧嚣繁杂三十年,他的追寻已经羽化到飞翔的高度。仙风道骨,庄周梦蝶。
别墅门前有棵树,标识很清晰,柞树,树龄1200年,A级保护。树干中空,满目苍夷。我们观赏这尊唐风的生命,其实,它也在观看我们。我们只是它的过客。
刘光源请来这珍贵的见证人,也许只是邀为裁判,检阅自己的修行。人生只是一场修行,保持自然态,走进自然,让自己与自然融为一体,就这个层面而言,刘光源走得更贴近。

新时代的陶渊明,这个比喻送给景中园园主。贴近自然,这也许是生命最朴实的初愿。天道之行,首尾相衔。宏观的豁达,从老子,从庄子开始,永远后继有人。
贴近自然,深深地做一次深呼吸。
娃娃鱼,珍珠鸡,开屏的孔雀,还有几百棵结满黄灿灿仙果的枇杷树,在同一块土地上,一同呼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