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崔的 绝招(小说)
文/唐雪梅
编审/诗海拾贝

单位的老崔刚过四十岁,脸上就起了一些皱纹,黑不溜秋的有点显老,于是,同事们都喊他老崔。老崔黑白两道,在社会上是个小混混;他的文凭低,没上完高中就经过某高人指点,花了二万元打点好有关领导,谋得了某学区副职,一夜之间官至小学校长。他灵机一动,在他上任前夕,买了几十万元的轿车走马上任,从此,他踏上了梦寐以求的仕途。
老崔长得满脸横肉,表面上看是一副憨厚的脸。天上掉下“官馅饼”,让他一下名声大振。两年前,因他和领导捣蛋,开学时被教委分配到哪个学校,哪个学校都不愿意要他,在家呆了两个多月,最后托了各种关系,来到了现在的带帽的学校(即中小学在一起的学校),这都归功于他本家老大的支招。本家老大是村主任,能说会道,社会关系盘根错节,神通广大呢!

老崔新官上任,凭着他小混混的霸气,采取了一扫、二撵、三赶的招数,烧了三把火。第一个要扫除的他看着不顺眼的人。老年教师都知道老崔的底细,老崔很是害怕揭他的老底,瞧不起他。于是,他就来了个班主任大换“血”,让刚走上工作岗位的待岗的青年教师担任班主任,这样以来,他自己仍然可以吆五喝六,从中获取点小利。老崔的二把火就是撵。校园周边环境复杂,有饭店,有招商来的所谓校办工厂,还有私人占用公家地皮的楼房。老崔动用了黑白两道上的各种关系,软硬兼施,恩威并用,撵走了那个有靠山的饭店和老板,补偿给饭店一定的费用;撵校办工厂可把老崔难坏了,撵走吧,不仅得罪本家大哥,还得罪镇上有关领导。本家大哥每年有两万多元的收入;镇上有关领导是工厂的直系亲属,老崔心一横,学校出资八万元,利用学校的地皮,给本家大哥建了临时的厂房,厂房比原来私家房舍延长了三米,老崔清楚的知道,私家房舍是前任校长的亲戚,只不过是村里面的一个小官。老崔“亮”出的口号是:“改天换地。”就是使学校改天换地,可以解决好多个问题,一来收回公家投资合并私人办的幼儿园,二来给自己刚上任创点业绩,好让大伙认可自己。于是,老崔开始跑关系,不惜花掉学校所有的钱打通各种关节,喊来同学和同学的同学公款旅游,给某县主管领导扯上关系后,就顺理成章地拿下了校园改造项目,改造项目上有了老崔的名字,他的腰杆直起来了。抽的烟由原来的二十元一包的苏烟换成了硬盒的大“中华”。随即老崔的三赶也紧锣密鼓地开场了。他先赶走了前进中碍眼的教务主任,又赶走了食堂的人员。换上了自己的两个姐姐。老崔为了让自己的头衔名正言顺,又从政治上包装自己,正式走上了仕途,就连大门口的门卫都换上了本家亲戚。
多搞项目,让老崔身价倍增,有检查的就命门卫关紧大门,并放出狠话:未经我允许,任何人不能开大门。原因是他害怕有检查的,谁开门处罚谁。最主要的是怕家长进校门看学生吃饭,如果哪位家长用手机拍了食堂的视频照片发到群里面,“营养餐”可就出大娄子了!更让老崔谨慎的是,每学期学生缴了不菲的伙食费,同学们吃的饭菜质量和品种却大打折扣,不过这对老崔无任何影响,因为收拾剩饭残菜的是他的叔伯二哥。如此以来,老崔家族名声大振。

老崔最敏感的是自己的身世和学历,他怕别人不服自己,也害怕别人谈到他的学历,那是父亲托关系给自己搞得个专科学历。老崔跑社会跑出了门道,隔三差五的邀请上级领导来校作报告,就连在派出所当辅警的邻居都夸他大方能成大事。他还经常邀请派出所的几个人到校胡吃海喝,不仅如此,还送名烟名酒,并且让他们常来,因为我这所学校成了警察之家,有时为了应酬,花掉三四万元,眉头都不皱一下。老崔的内强素质外树形象上下了大功夫,花了六万元购置了大显示屏来宣传自己扩大影响。他听风就是雨,他听说县教育局领导说让学生勤工俭学,于是他花了几千块钱买了学校附近他二叔那闲置的三亩地,大刀阔斧,雇来了挖掘机挖坑湾种藕和菜,他还花了很大代价将地用铁丝网圈起来并安上监控。谁知天不作美,栽的菜没收成,放了几天水的藕塘因为管理不善,藕芽枯萎且少得可怜,就连藕叶也不多,别说挖藕了。

绞尽脑汁、被“应酬”所累,老崔终于病倒了!他承受不了为各级领导设的各种类别的报酬和各种场合的应酬,尽管他号称“公斤不倒”,但他还是喝坏了胃,送往医院,经做胃镜确诊:胃癌晩期。医生说:老崔最多活三个月。
2023.5.22

【作者简介】:唐雪梅,女,安徽宿州人,中学高级教师,文学爱好者,已在各类报刊和公众号发表过一些作品。

